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摘要: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说,可能对“影戏”、30年代、“十七年”、“文革”时期的这些电影没有太大的感触,但对于耳熟能详的第五代导演,我们却是可以侃侃而谈的。
不论是对于他们的本人,还是他们的电影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文就第五代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及其初期作品以及创作风格作以简要叙述,希望可以帮助那些不太涉猎电影的朋友,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于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代表作创作风格作品分析
1984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了一阵不小的震动,几位年轻人以他们特有的锐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特有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于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开拓和探索创造出来的非凡作品,使得电影界以至文艺界不少人士惊愕不已,激起了国内外十分强烈的反响。
这批年轻的导演便被人们称为第五代导演。
一、关于“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指从事电影工作的“文革”后,北电最初几届毕业生。
他们以1978级学生为主体,包括1983级导演进修班和1984级导演干部专修科的学员,及少数同时期具有相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的青年导演。
他们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在他们创作初期,引起人们人们极大兴趣的影片和他们的导演是:张军钊《一个和八个》、陈凯歌《黄土地》、田壮壮《猎场扎撒》、吴子牛《喋血黑谷》。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另外,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出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二、代表人物陈导与张导的代表作品
陈凯歌,《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5年、《孩子王》1987年、《边走边唱》1991年、《霸王别姬》1993年、《风月》1995年、《荆柯刺秦王》1998年、《和你在一起》2002年、《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2002
年、《蝶舞天涯》2002年、《杀死你的温柔》2002年、《无极》2005年、《每人一部电影》2007年、《梅兰芳》2008年、《赵氏孤儿》2010年。
张艺谋,《一个和八个》联合摄影1984年、《黄土地》摄影1984年、《大阅兵》摄影1984年、《老井》摄影/主演1986年。
以下的皆为他导演的作品:《红高粱》1986年、《代号美洲豹》1988年、《菊豆》1990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秋菊打官司》1992年、《活着》1993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有话好好说》1997年、《一个也不能少》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幸福时光》2001年、《英雄》2002年、《十面埋伏》2003年、《千里走单骑》2005年、《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年、美国大都会原创歌剧《秦始皇》2006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及火炬接力宣传片 2007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总导演2007年、戛呐电影节60周年纪念短片集《每人一部电影》之《看电影》导演2007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导演2008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总导演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总导演2009年、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2009年、《三枪拍案惊奇》2009年、《山楂树之恋》2010年、《金陵十三钗》2011年。
三、第五代部分导演的创作风格
陈凯歌:1、影片多以追求理想化。
2、多年数以人为主,以人为本。
3、影片题材多样不拘一格。
4、影片内容严密,主体紧凑。
张艺谋:1、“英雄”与“凡夫”形象的创作最具完整化。
2、细腻地刻画某一主体人物,更具突出于以往导演形象。
3、文化底蕴的渗透和弘大的场面是他创作中常有的风格之一。
《十面埋伏》里鲜艳的色彩,无限的视觉冲击在脑海里回荡;《一个不能少》很多年前看过的,画面却一直清晰的在我脑海里。
冯小刚:1、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强烈。
2、假定式的游戏情节中透漏出对生存、生命的反思。
最喜欢他的《非诚勿扰》
贾樟柯:1、追求影像对现实的穿透力。
2、叙事更沉静,不做单纯的道德批判。
3、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致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一种温暖的基调。
四、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
(一)陈凯歌——第五代主流电影美学的奠基者
陈凯歌,福建省长乐人,1952年8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
1984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黄土地》讲述了抗战期间,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贫苦农家。
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父亲收了一个年龄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的彩礼,订了娃娃亲。
顾青带来的新生活信息,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
这种憧憬,使她最终逃出夫家,夜渡黄河,准备投奔八路军。
《黄土地》的成功在于他仅仅把故事当作外壳,通过超时空的开拓,抒发了作者对土地、对人民的赤子之情。
影片中许多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广阔的天际、气势磅礴的黄土地,蜿蜒曲折、滚滚东逝的黄河水,甚至对许多当地民俗的描写都和人物紧密相联,成为整个银幕形象的重要构成。
这部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不拘一格,内蕴深意。
《黄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人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
陈凯歌拍出了大异于以往风格的《霸王别姬》。
影片借助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
个人也很喜欢这部电影与影片的主演。
(二)张艺谋——第五代电影的世俗化
张艺谋,陕西西安人,1951年生于西安市,原名张诒谋,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他也是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导演之一了。
张艺谋最初担任摄影,他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中的摄影,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
1981年导演处女座《红高梁》,之后连续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
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可以说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的不断探索、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群以酿酒为生的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
影片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
影片明快、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之后张艺谋又拍摄了纪实风格影片《秋菊打官司》。
影片借一个“民女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强、自信,看到了一种法制观念的觉醒。
一部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形象深入我心。
关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娓娓道来,尽管近几年来他的作品褒贬不一,还有人说某些影片商业性质太过浓厚,但我个人而言还是很喜欢他的作品。
这一代导演他们特有的生活、学习、成长、创作经历,几乎无法复制,这正是第五代导演不同于其他代导演,电影艺术创作在国内国际取得突出成绩的根本原因。
虽然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但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作为新时期以来的重要的电影现象,一直备受关注。
时至今日,那些曾经活动在银幕上的影像和声音仍然影响着我们。
“第五代”导演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由于时间以及素材的缺乏,本文介绍的还太过狭隘,笔者想跟大家交流的电影还有很多,纸张已写不尽对它们的喜爱。
笔者相信,只要有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新生代导演在,中国的电影界会越来越繁荣。
参考文献:
[1]花军.第五代导演[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2]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陈晓云.中国当代电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饶曙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