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击乐教学活动学习总结

打击乐教学活动学习总结

打击乐教学活动学习总结随着当今音乐的发展,打击乐作为器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迅猛。

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打击乐教学活动学习总结,希望对你有用!打击乐教学活动学习总结篇1 打击乐教学活动是我们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

上学时曾经接触过打击乐,但是没有亲自实践过,给孩子上打击乐还是第一次。

如何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情感、合作、创新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尝试:一、给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一个人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生活,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感情才能得到满足,有话才能敢说,愿意说,才能大胆的表现自己。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我要求自己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合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听众和观众,如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尝试使用乐器,细心观察他们的表情、感觉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试图开发幼儿创新、创造能力。

如:蓝卡打击乐《大中国》,是一首节奏感强的乐曲,在组织幼儿学习时,重点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创新能力。

首先让孩子倾听音乐,在倾听的基础上,用心、脑、感觉音乐的优美旋律、音乐的音色、速度、力度、然后把心理的感觉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如:听完音乐后,心理感觉很优美,很有劲,很热烈等。

在此基础上我提议:我们大家都感觉这首音乐这么优美,这么热情,那么我们用什么乐器来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呢?孩子一起讨论并尝试用不通的乐器发出的声音。

如:有的孩子建议用铃鼓,声音比较响亮,有气势。

有的孩子建议用碰铃,声音较为清脆。

还有的孩子建议用双响筒,节奏感更强。

在热烈和谐的学习气氛中逐一用不通的乐器进行演奏,打出乐曲的各种节奏,同时幼儿的情感,创新、创造力在愉快的学习中得到了开发,得到了锻炼。

二、让孩子在乐器演奏中,体验合作能力作为幼教工作者首先是自己思想要开放,敢于改革,敢于创新。

打击乐活动中的合奏、轮奏,需要大家合作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优美的旋律。

因此,幼儿在学习演奏乐曲中,各种机能才能充分得到发展。

如:在用乐器演奏打击乐《大中国》时,孩子一边听着乐曲,一边用乐器打着节奏,我用手机将演奏的效果录音下来,放给孩子听,然后问孩子有什么感觉。

有的孩子说:不好听,太乱了等等。

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演奏这首乐曲呢?老师引导孩子感觉高低音及不同节奏,用不同的乐器打出不同的效果。

然后让孩子用不同的乐器打出不同的乐器节奏,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孩子看着老师的指挥,用自己手中的乐器演奏自己需要演奏的部分音乐,这需要孩子高度的集中精力,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旋律的乐器配奏,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同时懂得一个道理,只有共同合作就能做好每一件事。

三、体会1、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积极主动的启发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只有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游戏环境,孩子的各种机能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要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老师必须不断摄取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必须有创造力、创新的能力和想象力,敢于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充分利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搞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打击乐教学活动学习总结篇2 音乐教学法就是音乐教学方法,是各种各样的、系统的、整套或零散的方法,是在不同的目的和理念指导下所采用的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它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

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

小学音乐的教学方法,应以科学的教学法施诸于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既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又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随时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接受的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

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

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很多,在某一课题或一节课的教学中究竟选择哪些教学方法最恰当、最合理呢?一般情况下,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以下几点:1.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教学过程阶段不同、教学的任务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当然就不同。

.从教材内容的特点出发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在选择具体的方法时,必须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

(就是根据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而不是由方法决定内容).从学生年龄的特征出发各阶段学生年龄特征不同,选择教法时要充分考虑。

如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形象具体,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应让他们多活动、多表演;中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敏锐,应让她们多体会、多感受、多思考、多创造。

.从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出发(不要好高骛远,弄巧成拙)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二、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1. 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教唱法、听唱法、视唱法、示范法、欣赏法、游戏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表演法、练习法等等。

. 常用的综合教学方法:审美教学法;趣味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情境教学法;启发联想法;体态律动法;故事、谜语导入法等等。

三、了解课堂教学程序1 . 要了解常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结构。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类:① 传授模式(教师为主)基本程序是:导入—传授—分析—运用。

②参与模式(学生为主)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群体参与—探索—理解。

③创新模式(以新促学)基本程序是:激发情趣—探索—增强能力—表现。

④探索模式(教师主导、引导)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探索—讨论—结论。

⑤体验模式(实践摸索)基本程序是:感知—体验—探索—再体验。

⑥合作模式(互帮互学)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集体讨论—合作实践—得出结果—评价。

⑦情景模式(以景促情)基本程序是:创设情景—情感体验—深入学习—反馈成果。

⑧成功模式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实践活动—鼓励引导—成功体验。

⑨兴趣模式基本程序是:激发兴趣—参与学习—提高兴趣—主动学习。

⑩新课程模式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感悟体验—探索发现—创新表现—拓展延伸—概括整合. 要掌握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

下面我们来了解两种综合课的结构(传统结构、新的结构):传统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新的结构: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课训练、巩固拓展、评价总结。

例:《校园里的小白杨》根据音乐教学以听为基础,以唱为中心,以表现为手段,结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节课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听赏歌曲,产生共鸣。

.新授歌曲,解决难点。

.表现歌曲,实践创造。

.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保证课堂教学密度合理。

四、如何设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三环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

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

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1.开头要新颖对音乐感兴趣是少年儿童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两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

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变成了喜欢音乐,但怕上音乐课),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

我们可以选择性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情景诱趣法,吸引学生兴趣、②律动参与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③悬念设疑法,引导学生探索欲望、④言语煽情法,抓住学生学习情绪、⑤故事引入法,增加学生领悟能力、⑥音画设计法,唤起学生参与愿望。

情景诱趣法:是通过大家都很熟悉的某个有关联的作品为纽带,使对另外一个陌生的作品主题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五年级的《京腔京韵》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开始通过欣赏、听唱带有点“京腔”韵味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逐步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再到热爱京剧艺术,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前门情思大碗茶》一段时间在我国歌坛上独领风骚,赢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音乐风格(京歌)。

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和学生介绍有关这首歌曲的特点以及背景。

(80年代末,当港台流行歌曲、迪斯科、摇滚音乐冲击我国音乐舞台时,我们的国粹好像一下消失了似的。

此时,人们已开始恍然大悟,只有民族的才是最好的,作曲家们便开始采用民歌、戏剧、说唱、曲艺中的音调为素材,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另外一首歌曲《故乡是北京》也是其中的一首)。

播放的这首“京歌”就是其中的一种产物。

通过情景诱趣法,使学生们从熟悉的《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京歌”过度到“京剧样板戏”最后过度到“传统京剧的身段表演”,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欣赏京剧的兴趣。

律动参与法:律动是人类以身体的动作为介体的一种充满节奏韵律的动作,律动作为一种人类心理、生理特点的综合反映,从根本上说使听觉、运动觉参与其间的一种审美活动。

通过律动来体验音乐情感,用身体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力度等作出即兴反映,锻炼人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最终使审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那么,所谓律动参与法,即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景下,通过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能够迅速缩短与作品之间的时间距离和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气氛的渲染下和教师产生共鸣,引发兴趣,体验情感,然后进入新课教学。

在这需要提到的是,教师创设的这种情趣要自然适度,律动动作要切实可行,难度不能过大,如果过分渲染造作,会让学生产生“假”的感觉,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欣赏情趣,反而会影响新课的教学。

下面以三年级第五单元中的《阿细跳月》这首彝族风格的管旋乐曲为例。

上课开始,教师准备一些打击乐器作为教学的道具,然后让学生围成圈,教师教学生跳彝族舞蹈的基本步伐(左腿开始,左、右、左走三步,右腿踢两下,然后换方向)最初可以引导学生将速度放慢学,几分钟后待动作熟练后,可以加快速度跳,并让一部分同学在一旁用打击乐器敲出这首乐曲五拍子的节奏型(XX X X X XX X )其他同学则继续围着圈跳舞。

这样使学生感受到了5/4拍的节拍韵律。

与此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在电视里看到彝族人经常在喜庆的节日时,男男女女围着篝火拉成一个圈,尽情地舞蹈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脸上又是露出何种表情?并让学生随之模仿一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