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对策摘要:伴随着中国及世界经济的不断调整与变革,以及席卷而来的全球金融风暴也给温州的经济带来一系列问题,作为民间资本最为发达的温州,企业的金融问题也逐渐凸显。
特别是自2011年4月份以来,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不断上演的温州企业主和一些“老高”跳楼悲剧,此时的整个温州民间借贷市场已经处于很难控制的状态,其中某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将对温州整个民间借贷的系统产生毁灭性打击,到时损伤的不仅仅是疯狂的民间借贷市场,更是30多年积淀起来的温州实体经济。
如何正确梳理民间借贷问题,化解社会积压的矛盾,正确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扫除阻碍温州经济发展的瓶颈,保持温州经济的健康发展,盘活温州民间经济,保持温州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借贷民营企业融资温州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00-03一、温州民间借贷的现状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里蕴藏着富于生机的民营经济、高涨的民间资本市场以及敏锐的投资眼光和活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经济结构对于中小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于形成中小企业的特征有着明显的影响。
温州在改革开放初期,较早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催生了大批中小企业,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
地方经济结构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投融资模式有很大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融资模式。
温州gdp虽占全国总量不到1%,但却拥有超过36万家企业,这些企业高度依赖民间借贷市场融资。
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年7月21日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
从借贷的需求看,63%的小企业有融资的需求,而这其中的76%的小企业融资需求在100万元以下,且难以满足。
再者,从借贷渠道看,50%是通过亲友及民间借贷,21%是通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借贷,22%是从未发生借贷行为,还有7%是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贷款,同时遍布全城的典当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与此同时,这1100亿元的民间借贷资金的去向与来源也是需要关注的,有约35%是用于一般生产经营,其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一般社会主体的直接借出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所得。
还有约20%资金则用于房地产项目投资或集资炒房,这些资金是一些人以融资中介的名义,或者由多家融资中介联手在社会上集资的资金。
其他的资金主要用于短期的周转需要,像这种短期的资金周转往往相比正规的银行和利率要高很多,其中很多是具有高利贷性质。
二、温州民间借贷出现危机的原因分析经过百年变迁的温州民间借贷,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的这30年,不难发现,此时的温州民间借贷与创业初期相比而言,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已然变了味道,这无疑埋下了民间借贷危机的隐患,并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一)空心化的温州式产业在经历了中国蓬勃兴起的商品经济的改革与去短缺化经济兴起的持续、快速、活跃的发展阶段,到民间借贷虚拟化与国际化相互依存的新型金融过程的历史演变,温州民间借贷已从最初的传统的实体经济领域进军到靠高度投机与炒作可以带来超高利润的房地产业。
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不断上升以及出口环境的逐渐恶化,再加上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和原材料成本的高企,使得很多温州投资者逐步放弃实体转而投向收益率较高的商品房投资。
同时伴随着1998年全国取消福利房,推行商品房制度,敏锐的商业嗅觉让温州人发现了一次投机的机会,于是温州炒房团名声鹊起。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从2008年到2011年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特别是2011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减少得特别厉害。
从不断上演的“跑路潮”和跳楼悲剧中可以看出,目前温州的工业企业所面临的形势。
其中很多是产业升级的需要,还有一部分是企业主不断地拓宽投资渠道,放弃实业,增加对虚拟经济和投机经济的投入。
由此可见,此次民间借贷危机只是当前温州经济运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温州经济真正的病灶在于大批企业主偏离此前的实体经济,以至于空心化日益严重。
大批企业逐渐放弃实业,转向投资房地产以及虚拟经济,从而埋下了危机的伏笔。
(二)非理性的温州式投资庞大的民间成本导致非理性的全民借贷狂潮。
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2011年7月21日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规模高达1100亿元,占全市银行贷款的20%。
就规模而言,将近10年的时间,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增长了2.4倍以上。
然而,可怕的是,在上述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约占40%的资金规模没有进入生产投资领域,而是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
可见,温州民间借贷已经牵涉九成家庭,俨然成为温州全民游戏。
(三)疯狂般的温州式利率疯狂的利率是全民借贷的驱动力。
利益永远是商业追求的最高目标,民间借贷如此的疯狂,正在于其高额的利率所带来的诱惑,这也是温州全民为之疯狂的症结所在。
温州是中国民间金融的典型样本,有着强大的民间资本和较为成熟的民间金融市场利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4月份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平均水平为21.58%;民间金融直接借贷利率17.75%;社会中介利率30.40%;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21.08%;新创办的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借贷利率23.11%。
正是在暴利的引诱下,更多的温州人开始迷恋上这个游戏,而近十年来不断攀升的房价使得不少温州人尝到了“用钱来生钱”的乐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铤而走险。
同时,温州的民间金融利率因人因地而异,随行就市,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而且随着政策风向标的起伏或者转身,温州的民间金融利率总会出现敏感性的样本式转变。
再者,温州的民间借贷利率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一定时期的民间利率反映一定时期内温州民间投资的去向,同时这种周期性规律很大程度上跟温州居民的投资结构有关。
持续上涨的房价给温州投资者带来了一个投资的渠道,导致温州的民间资本不断的涌入,在这股疯狂的投资潮下,很多投资者的跟风,使得很多人进行疯狂的集资对房地产进行投资。
有关数据显示,变化最大的是2004年的6、7月份的民间借贷利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其原因在于当时遍布全国各地的所谓“温州财团”的出现,这种抱团投资的出现,使得民间资本的过度集中导致利率的陡然攀升。
当然这种抱团的出现是市场的使然,在资金富余与市场投资渠道的狭窄,使得这种财团只能抱团走出去,才能壮大自身的实力。
还有就是2011年的8、9月份的利率变动也很大,其中原委在于当时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特别是“国十一条”的出台,使得全国十大城市都出现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且呈下跌的趋势。
与此同时,温州的房地产价格也出现0.13%的下跌,对于当时集中投资房地产市场的温州民间资本来说是个巨大的冲击,使得民间借贷的频率急剧地上升,同时房地产市场换手率下降,使得部分投资者资金流动出现问题,就不得不进行高利率的民间借贷。
(四)二元式的温州金融结构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指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
正规金融机构是指以现代化管理方式经营的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是指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放债机构、当铺之类的小金融机构以及民间信贷等。
“二元”金融结构滋生资本寻租。
温州金融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二元金融结构,即以传统的民间借贷为主和现代金融市场并存。
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生态格局的变化,当地一些非法担保公司的介入,打破了通过地缘、业缘、亲缘及社区化的传统介入的单一方式。
目前温州有30多家的小额信贷公司以及几十家担保公司和典当行,这些金融掮客的出现,加剧了民间借贷投机性的扩张,增大了民间借贷的风险。
这些企业或中介机构为获取利差,设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利率较低的贷款,转而以较高的利率在民间借贷市场上转借出去,而最终取得贷款的第三方往往是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和个人,从而给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造成新的风险敞口。
(五)温州中小企业融资难规模越小的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绝的比率高,对大型企业的拒绝率明显地低于对中型和小型企业的拒绝率。
从一财研究院与渣打银行联合的调查研究看出,其中有约5%的银行十分愿意对中小企业进行放贷,有约53%的表示“部分愿意”,这“部分愿意”意思是对其中的中小企业要进行相关标准的审核再进行放贷。
还有约38%的表示“不太愿意”,不太愿意主要是由于相关银行的内部利益瓜葛,以及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
其中约8%的中小企业“很顺利获得贷款”,这些企业在资产规模、竞争实力、自有资金、经营风险、有效抵押等相比14%的“基本不可能”的企业在各方面更具有优势。
还有约37%的企业“有难度但还可能获得”,这部分占整个调查报告的大多数。
这一部分企业主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的运营方式以及企业在资金流动性方面存在问题,有时能否获得贷款的关键在于企业主跟相关利益部门的关系程度。
对于这样的现状,不管是企业主还是放贷部门都希望改变这种的局面,使放贷的形式呈“倒金字塔”,放贷双方能够实现双赢。
三、温州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发展影响的分析(一)温州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1.温州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间融资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将民间闲置资金转移至资金需求者处,促进经济发展。
民间融资的发展与正规金融形成互补效应。
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正面效应主要有:(1)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民间借贷双方具备信息优势,可以使供给者深入地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大小、资金用途、行业发展前景和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选择一个风险和收益相对合理的中小企业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因此,民间借贷是直接融资一种有效方式,为实现资源在小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条件。
民间借贷在资金用途、金额、利率弹性及担保措施等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在正规金融顾及不到的中小企业或项目上,双方形成了互补的关系。
且民间借贷的利率弹性较大,由于民间借贷资金的趋利性,利率越高、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就会受到资金的追捧,民间借贷资金就会大量向该行业聚集,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民间借贷的发展有利于聚集社会闲散资金,配置给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促进经济。
(2)监督管理和控制风险功能。
民间借贷的范围相对较小,且由于借贷双方关系密切,便于对投资项目及借贷资金的用途进行实时监督,贷中和贷后有不同程度的持续动态跟踪,并对资金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有利于加强风险控制。
民间借贷的这点优势是正规金融机构所欠缺的,是规避信息不对称劣势的手段,也是正规金融机构不能完全替代民间借贷的主要原因。
(3)市场调节功能。
以利益驱动为核心的民间借贷,是基于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金融活动,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行业规则,集中体现在注重信用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