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013年大纲重新整理的,知识点都是大纲中内容,有很多觉得没用的可以不用背了,但鉴于中特的坑,还是都整理出来了。
感谢不知道是哪个前人整理的详细资料~加油!——呆兔子)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相邻学科:自然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高级形态、核心)。
当代形态:系统、人工、生态自然观。
科学技术观:以历史形成为基础,分析科学技术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其发展模式和动力,进而概括其规律。
是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统一。
概括升华科学技术研究中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社会建制、社会运行的普遍规律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创新观——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特征。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并汲取辨证法,综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立的;2. 列宁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地位;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建设创新型国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关键。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科学技术总结。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 主要观点:自然界本源是物质;自然界无休止变化;生物是进化的。
2. 主要特征:整体性和直观性、思辨性和臆测性、自发性和不彻底性等。
(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1. 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2. 不能满足民众需要,被民众理解3、不能科学的说明自然界,凭直觉与思辨认识世界。
(四)向机械唯物主义过渡: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而上学)(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1. 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微粒构成;2. 自然界有绝对不变性。
3、各种运动都是由固定规律表达的4、自然界安排受上帝支配5、形而上学思维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分立存在。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机械性、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 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 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1、以机械论认识自然界2、以因果论看待自然界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自然界是先在的历史的自然界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3、人是自然界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4、用辩证思维方法认识自然界。
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古希腊哲学2、德国古典哲学(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实现了自然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批判了形而上学与经验论,实现了唯物性、辩证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辩证统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性、历史性)3、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4、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实践活动、社会科学由自然科学发展而来)5、称为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一)系统自然观的观点与特征(✩✩✩)观点:1、自然界以系统方式存在(简单性与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与随机性)2、系统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3、自然界演化不可逆(分叉&突现)4、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特征: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二)系统自然观的作用(✩✩✩✩)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自然界客观实在性与系统性、循环演化性、时间与空间上统一性);2.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思维方式发展了辩证思维方式,促进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统一);3.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价值关系是系统关系);4.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实践关系是系统关系、决定了人与自然界关系上午演化、实现了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二、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一)人工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观点:1、人工自然界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创造的系统自然界,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2、人工自然界和人化自然界均来自于天然自然界,相互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演化;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创建生态型人工自然界4、人工自然界通过自我复制、催化、反馈进行着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告急的演化。
特征:主体性(人)、能动性、价值性。
人工自然观追求主体和客体、能动性和受体性、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值之间辩证统一,旨在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二)人工自然观的作用(✩✩✩✩)1. 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
(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2. 实现了唯物论、辨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
(论证了主体和客体、能动性和受动性、自然界和人类史、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值的辩证关系,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能动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特征);3. 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统一(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尊重人文价值,强调和谐共存)。
三、生态自然观(与中特结合)(生态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规律)(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观点: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3、通过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实现人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特征: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二)生态自然观的作用(✩✩✩✩)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 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人和生态系统和谐发展)3. 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价值观念和素为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走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建设各个方面)(三)三种自然观之间关系(✩✩✩✩✩)1、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都坚持人、自然界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分别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思维方式;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3、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分别为其他两方面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认识论前提、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考虑。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构成,总体趋势上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现代技术: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构成,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以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矛盾为直接动力,科学进步为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1、它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是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总结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个人不觉得是很重点的内容)(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二)科学的分类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因:生产(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历史起推动作用,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1、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3、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