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知识整合
3.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6年苏联宪法通过)。
4.主要表现(特点)
(1)所有制:实行单一的________ 公有制 。 (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 (3)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 ________体制。 (4)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5)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①以经济管理 ________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结果。 ①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②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知识整合
特别提醒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
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 “斯大
(4) 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斯大林模式”忽视商品经济、排斥市场,不能适应世界经
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长期滞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改善民生,不利 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核心探究
3.比较认识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1)三次改革的比较。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 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
(2) 必须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结合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 任务和中心环节。 (3)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 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核心探究
(4) 必须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执政党的自
身建设。 (5) 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要顺应潮流,在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战争需要。
(3)主要内容。 余粮收集制 ,不允许粮食进行私人买卖。 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__ 国有化 。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________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________,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劳动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 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线索特征
本单元包括1918-1991年苏联(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线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先后经历了列宁时 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 等探索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等先后进行经济改革。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知识整合
3.意义 (1)实践意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
权。
(2)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知识整合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
1.形成背景 (1)________ 1922 年底,苏联正式成立。 (2)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苏联经济落后,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 2.形成过程(建立途径) 重工业 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1925年起,开展优先发展________ 集体化 运动,全盘建立集体农庄。 (2)推行农业________ (3)1928年起,实施五年计划。
C.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思想学说的混合
D.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
命题研判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市场渐进地过渡到社会 主义,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 故D项正确。
命题研判
视角二 新材料新情境 ............. ♨
命题研判
尝试命题
【题点】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4.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 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 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
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结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材料三表明“斯大林模式”增强了国防实力,为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材料四表明“斯大林模 式”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经济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 鉴。
核心探究
2.全面理解斯大林模式 (1)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必要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落后的农业国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 为了巩固国防、增强国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行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非常必要。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 了市场的弊端,这也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2)从形成初期的成效来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具有合
工业尤其是 不 侧重 农业 重工业 同 点 点 结果 取得一定成效,最后失败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 期是政治领域
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 失败原因 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 方向 相同点 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 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不显著,可以说是 失败的改革
理性和进步性。它同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
应的,为苏联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和成为工业强国发挥了重要 作用,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
核心探究
(3) 从经济体制角度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具有创 新性。它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 划经济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命题研判
栏 目 链 接
命题研判
尝试命题
【题点】 创新——新经济政策
1.有学者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列宁在当时 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 经济的创造性实验。”这里的“‘混合’经济”是指( A.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 )
B.工农业生产与市场、商品流通的混合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选A项。
命题研判
视角四 关注多元史观 ............. ♨
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的 调整与变化
传承是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
的活力。创新与发展的中心内容总是随着时代实践环境的变化而 发生变化。从直接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 )到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 ), 再到完全确立 (“斯大林模式 ” ) 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 建成,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启示。从这一视 角去审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得出许多新的认识。
是巩固国防、增强军事实力的需要。
•
特征:材料一表明“斯大林模式”是走以重
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模式;材料二漫画表明“斯 大林模式”依靠行政命令组织经济生产;材料二
图表表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
核心探究
问题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析斯大林模式
的影响。
提示 2: 材料二反映了 “ 斯大林模式 ” 容易压制地方和企
知识整合
(4)影响。
①前期:为保证国内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②后期: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继续实施引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__________________ 发了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开始标志:______ 1921 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情导学
考纲展示 命题揭秘
近年来,对本部分的 考查选择题和非选择均有 出现。新经济政策、斯大 林模式、经济危机、罗斯 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新 变化是主要的考查内容。 以考查知识再现、信息获 取、归纳比较和迁移运用 能力为主
考向预测
仍会以传统命题形式 和“新材料、新情境”形 式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 模式的探索、罗斯福新政 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从体制创新、关注民生、 工业化等热点主题切入考 查苏美经济体制创新和调 整具体问题的背景、特征 和影响是今后几年命题的 主要方向
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 夫想通过改革( )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命题研判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 干中的提示“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和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 人来说”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是针对集体农庄绝对公有化而 进行的改革,改革扩大了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调动了
尝试命题
【题点】 苏联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指出:“商品 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 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 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命题研判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4)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工业改革内容。 ①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重工业 ,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 ②注重发展________ (2)影响。 ①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②后期改革放缓,经济发展停滞、滑坡。
知识整合
问题尤为突出。 (2)改革内容(主要措施)。 收购制 ;扩大集体农 ①农业改革 (重点):实行农产品的 ________ 玉米 运动。 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和种植________ ②工业改革: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在一定程度上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________ 物质利益。
知识整合
(3)结果: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此阶段的历史特征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间 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创新实践。
斯大林时期,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 工业强国。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苏联改革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 指导思想的错误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