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29江苏经济+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

4.29江苏经济+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

江苏经济+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粉笔公考·官方微信江苏省经济——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事件解读】2016年8月15日,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40条政策”),对于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一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即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造就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三个导向”,即突出创新导向、改革导向、问题导向;体现“四个特点”即政府“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高校院所管理自主权得到进一步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当今时代是以科技为核心的新型经济时代,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而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

江苏省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性省份建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40条政策”中大量为经济政策,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包括第27-35点,具体有“加大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实行积极的财税政策”等。

【评论声音】【人民日报】2016年8月26日10版报道了江苏省政府25日公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并用“2年安排各类资金基金超过1000亿”作为标题。

文章指出:“对企业来说,可从财政资金直接扶持收益和政策间接支持收益两个渠道获得资金支持,普通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研发准备金的方式,获得财政资金普惠性补助;企业自建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可获得财政资金支持;列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将获得省专项资金连续三年的资助等。

同时,今后财政资金将加大对企业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政府对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以及引进海外优质科技资源,提供便利措施;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可视同利润等,以此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粉笔说”——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的直接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合理利用好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对于稳定经济有直接而有效的作用。

2008年世界性的经融危机,中国政府先后投入四万亿,稳定了市场、避免了危机带来的冲击。

同样的,江苏省政府计划2年安排各类资金基金超过1000亿元,其作用必然也是巨大且积极的。

【新华日报】2016年10月24日新华日报刊载题为《江苏新政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省份建设》新闻,并将“40条政策”全文刊发。

“粉笔说”——好的政策需要宣传,尤其是需要“全文刊发”和“政策解读”,这样才能让老百姓听得懂,既有官方的声音,又有老百姓的语言。

江苏省落实“40条政策”的主要措施中就有加强宣讲工作,“千人万企、百院百校”去科技政策服务行动。

【中国江苏网】2016年11月20日发表新闻《2016建设创新型省份与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研讨会在宁举行》,会议认为“在推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牛鼻子’”。

“粉笔说”——推动经济发展,创新是重要引擎,而创新的主体又是企业。

对于创新主体的认识,一定要由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思维中解放出来,利用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让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创新驱动战略的“牛鼻子”。

【粉笔分析】【原因分析】——全局性的战略布局,必然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现实原因1.面临经济转型的挑战。

传统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建立起来的制造业,已经难以支撑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转型升级势不可挡,要想破除传统经济壁垒,建构新型经济结构,政府的创新性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2.发挥经济功能的要求。

领导和促进经济建设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政府从传统的“政企不分”“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小政府”进行转变。

这种转变需要政府“革自己的命”,提出“40条政策”是政府更好在新常态下发挥好经济功能的必然要求。

3.实现全面小康的选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苏省政府的“40条政策”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的重大举措。

要想实现全面小康,地方政府必须积极作为。

【重要意义】——政策的落实,无论是对政府、企业、社会还是个人,都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积极影响。

1.政府方面。

“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收益“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方面,下放权力。

另一方面,增加投入。

“40条政策”对于促进地方政府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让政府更好的找准定位,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2.企业方面。

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创新收益“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是财政资金直接扶持收益。

二是政策间接支持收益。

这些都有利于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是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40条政策”的帮扶,客观上有利于企业增强经济竞争力,更好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3.社会方面。

主要是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创业收益“获得感”显著增强。

创新的环境氛围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旦形成良好的创新社会氛围,无论是政府的行政官员还是企业的员工和普通的就业者,都会形成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创新型社会”。

4.个人方面。

有了“40条政策”,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机会。

在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前提下,江苏省增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

创新性企业和扶持政策的到位,创造了众多新型岗位。

同时,也能让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有用武之地,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

5.对整个江苏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

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部署的重要体现;推动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科技强省,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最终体现出江苏“高度”,形成江苏“标志”,形成江苏“示范”。

“40条政策”的落实,必将实现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落实之策】1.树立长远眼光,狠抓不懈。

“40条政策”不是一个短期计划,一定要提高认识,从长远布局。

不是哪一年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也不是集中几个月就可以实现目标的。

省委、省政府需要狠抓不懈,各级各部门要牢牢把握这一纲领性文件。

2.多部门联动,统筹协调发力。

这一政策不是一个文件就能够解决问题的,不仅仅关乎经济部门,还需要科技部门、文化部门、执法部门、工商部门等多部门联动。

财政部门需要出台实施细则,人社部门也要有配套制度。

发改委、税务部门都要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围绕中心,开展工作。

3.重视宣传,社会参与。

综合性、系统性的“40条政策”需要社会媒体加以宣传,用接地气的语言形式来解读文件,让老百姓读得懂,让政策有吸引力、有感召力。

用“两微一端”的形式,配合传统的政策宣传,让全社会都能够参与进来。

群策群力,才能让这一政策落地,真正发挥实效。

【真题应用】例1:某市是经济领头羊,不追求GDP第一,不追求财政数字第一,而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

请谈谈你的看法。

(湖北省2013年6月21日)【加分回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唯“GDP论”已经成为过去式,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基本形成,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才是科学发展之路,例如江苏省就在2016年提出了“40条政策”,从七大方面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创新为核心驱动,追求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这也是新常态下改变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使用说明】“40条政策”虽然是做的经济热点解读,但其使用的范围和角度还是方方面面的。

它更像是一个囊括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万花筒,需要哪一部分内容就使用哪一部分。

上面的例子就是侧重于政策的综合性,而非聚焦于经济或者其他哪一个具体的小点。

这要求我们在掌握“40条政策”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微观与宏观的协调,科学合理使用。

例2:国家要扶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领导让你去调查企业的创新能力。

你如何开展?(广西2013年6月22日)【加分回答】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要想实现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

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尤其应该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企业就是木之根、水之源。

江苏省的“40条政策”中就明确提出“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牛鼻子’”。

做好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尤其是科学判断企业创新能力,是一切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

【使用说明】“40条政策”中的众多的具体内容可以直接使用,新闻中的评价性语言和会议形成的共识都可以成为答题的重要论据,这种理论论据可以高度概括我们所想表达的意思,又有一定的政治高度,应该作为最先使用的干货。

例3:有的地方政府出台中小企业税费优惠政策,但有的人说企业要自力更生。

请问你怎么看?(国税2015年3月17日)【加分回答】政策是“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好的政策可以引领地方经发展,好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让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得到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其成长壮大提供必要的保障。

江苏省地方政府就在2016年8月制订了“40条政策”,其中就有包括税费减免的相关要求,这对于促进江苏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使用说明】企业发展,尤其是初期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宏观把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地方政府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能力和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科学的政策,再好的想法也难以落实,再多的努力也只会南辕北辙。

从制度和政策的层面,加强创新,激活经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热点集锦】【热点一】2015年广东省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简称“粤12条”)这是东南沿海省份在创新性道路上的重要举措,彰显了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活力与创造力。

事实证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就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实现软着陆,完成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热点二】2016年,上海、北京、浙江分别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意见》。

其中两份为“国字号”文件,集中于2016年出台,足以说明国家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