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的笔法行笔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
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
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
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
(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
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1、中锋与侧锋
中锋,即在用笔过程中,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线上运动。
正统的用笔方法历来强调“中锋”用笔,蔡邕在《九势)中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由于笔锋在笔画的中间运行,毫铺纸面,两边分开,墨汁可以均匀流畅地注入纸面,故写出的线条沉着饱满,遒劲有力,富于立体感。
古人写字,有的甚至强调“笔笔中锋”,原因正在这里。
侧锋,是运笔的另一种形式,即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不在笔画中间,而是在笔画的一侧运行,侧锋写出的笔画方劲犀利,神采外耀。
关于侧锋用笔问题,自古以采书法家各执己见,有人认为侧锋有一定的表现力,有人则认为侧锋是“败笔”。
我们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侧锋总是相对于中锋而言,强调中锋固然必要,但也不能否定侧锋,它对用笔的中锋是一个丰富与补充,并不是对中锋的破坏。
我们主张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侧并用。
2、提笔与顿笔(按笔)
提笔,就是在行笔过程中把笔稍微上提而不离开纸面的运笔方法,目的是使笔画变细,或为按笔蓄势作准备。
提笔可在不同的环节运用,分为起、收笔处的顿提;行笔时的走提;转折处的驻提和收笔时的尾提等四种形态。
在笔画的起、收、转、折处和行笔过程中,毫锋下按,称为顿笔。
由于下按势态的差异,区分出三种不同的形态:下按较为急促,称为顿笔;比较缓慢,称为按笔;稍有停顿,称为驻笔。
当逆人、折人起笔之后,往往需要顿笔(或转笔),继而提笔向行笔环节过渡,行笔中又往往提顿(按)结合——形成“涩笔”,通常所谓涩笔实际上与用笔中提按有一定关联。
收笔时也在顿笔之后提笔(或转笔)而后回锋收笔,使点画显出轻重变化,产生“不光而毛”,丰实强劲的艺术效果。
提笔、顿笔(按笔)是对立统一的两种用笔方法。
其毫锋的运动上提与下按,产生出提笔出轻、顿笔成重的粗细不同的效果。
在点画具体的用笔过程中,常常提、顿(按)相伴而行,不可分割,看似矛盾对立的两极用笔,实则是统一于一体的。
正如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所说:“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
3、转笔与折笔
转笔与折笔是笔锋在改变运行方向时的用笔方法。
转的效果是圆,折的效果是方,故有“转以成圆,折以成方”之说。
转笔多用于篆和行草,折笔多用于隶及楷,但楷书中转法并不是不用,只是就总体上使用量的大小有别而已。
转笔的书写方法是:起笔裹锋不重按,用指腕的力量将笔锋调顾,心静手稳,中锋运行行笔起伏不大,速度也较均匀,收笔时转绕回锋,也就是说,笔锋起止和改变运行方向时,要圆转取势。
转笔显得圆实厚重,内刚外柔,富有弹性(见图a)。
折笔,也叫折锋,是使笔锋断然改变行笔方向的笔法,用折笔写出的笔画显得方棱峻拔,骨力外拓。
折锋时应将提顿笔法结合起来,以求方中寓有圆意。
转笔、折笔在应用中是互为补充的,要做到圆中有方,方中有圆,转中有折,方圆并用,刚柔相济,才算真正掌握了转笔与折笔的用笔方法。
4、疾笔与涩笔
在书写过程中,毛笔运行并非一往匀速,它是有快有慢的,快慢交替形成节奏。
行笔快的叫“疾笔”,行笔慢的叫“涩笔”。
书法中行笔的疾涩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定的标准,大致是因书体而异,因用墨的浓淡而异,也因人而异。
一般说,楷书用笔较缓慢,行草用笔较快;浓墨书写较慢,淡墨书写较快;点画的起收与转折处宜慢,中间正常运行时稍快。
当然,也有追求行笔中间力完气足用涩笔书写的。
总之,要做到疾笔不飘,涩笔勿滞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