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与其周围的女性——关于芥川之死芥川龙之芥,这位日本明治、大正时期市民文学作家的代表,在其36岁时就自杀身亡了,其死因的探究也成为中日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般认为,其自杀要因之一便是“恍惚的不安”,而笔者认为——来自芥川周围女性的精神影响,正是构成其“恍惚的不安”的重要因素。
本论拟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
芥川周围的妇女,大体上可分为作品中被艺术化了的女性形象,作品中加以评论的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以及日常生活中给其具体影响的实实在在的妇女。
可以发现,这些妇女给予芥川精神上的刺激,绝大多数是消极的。
索性可以说,这些聚集起来,加速地构建了他的“恍惚的不安”,最终导致了他的死。
1,对自己人生的认识――《舞会》中的明子芥川的《舞会》中的女性形象都是非常华美的。
正如吉田精一所说:“《舞会》这一作品,是很美的一个短篇,不光是明治开化期的名篇,也是他所有短篇中的佳品”。
这一作品是以法国作家比皮诶尔 露锑➀的《日本的秋天》中的《江户的舞会》为蓝本而创作的。
在《江户的舞会》中,皮诶尔用恶作剧的目光,环视着一场不合时宜的舞会,嘲讽了那些参加舞会的贵妇人们。
而芥川从鹿鸣馆的异国情趣以及日洋混杂的装饰中,深深的品味到了人生的伤感。
这篇作品的主题,我想就是那位法国军官的“我在想烟花的事儿。
好比我们人生一样的烟花。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句话体现了芥川的内心世界,是他对人生的感悟呢喃。
他所说的“人生一样的烟花”可以理解为芥川对人生、对命运不可知的感慨:就象烟花一样,一闪即逝。
这也如同他在恩师夏目漱石的推荐下走上日本文坛、发表他的处女作《罗生门》时,在这篇小说的扉页上所写的“君看双眼色,不语似无愁”那样。
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在芥川的内心便过早的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萌生了忧愁的思绪。
在大正5年(1917年)因《鼻子》这一短篇而受到夏目漱石赞赏,一下子从一个无名作家成为了文坛新秀的芥川,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也一定有了象在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的感觉。
当然,作为与常人有着不同的出生、成长的经历②和文学修养的芥川来说,也是特别容易感到忧伤的。
就象《舞会》中的明子,其“烟花”绽放之时,是在鹿鸣馆的舞会上,作为“开化少女之美而充分展示”,受到万众瞩目的那一刻。
这位少女所拥有、所感受到的那种年轻的、新鲜的忧愁,在小说的开头便显露无遗。
小说的前半部分,正是通过明子的眼睛,叙说了《舞会》的情景,而在后半部分,芥川为我们描写了这位默默老去的可怜无知的少女,最终成为平庸的老妇人。
由此,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芥川将人生喻为烟花的匠心。
芥川对短暂的人生的认识,还可从他给朋友近藤博的信中看出。
信中提到:“薤露行就是挽歌,挽歌是送葬时,拉棺材的人唱的歌。
最早的挽歌叫薤露行或薤露歌,是中国汉朝田横自杀时,他的门客吟唱的,歌中唱到‘薤上露,何易唏。
露唏明朝更复落。
人死一去何时归”③。
芥川详细的引用了中国古代的典籍,来抒发他对短暂人生的感慨。
在中国,有“诗言志”的说法,而芥川则在他的汉诗中感叹到:“即今空自觉,四十九年非……”④。
当然,这里的“四十九年”按芥川的说法是故意夸张了。
众所周知,芥川毕业于东京大学英语专业,他对英语和汉文学都有很高的造诣。
正是这样的芥川,为了不成为“默默老去的可怜无知的少女”,总是在心中充满了畏惧和警惕。
这也是他“恍惚的不安”的重要组成部分。
2,芥川身边的女性——《点鬼薄》中的母亲《点鬼薄》是芥川在大正15年(1927年)创作的唯一短篇,发表于同年10月的《改造》杂志。
这篇更接近于随笔的小说,描写了一位临死前的人,在点点滴滴地讲述了自己的母亲、姐姐、父亲、和死去的骨肉后,前往山谷里的坟地祭奠,从内心深处体验到了一种“蜉蝣啊,也欲离去宿冢外”⑤的心情。
确实,仅从题目我们就可以感到无比的寂寥,而小说的底层散发着的那种阴森森的气息,在芥川的作品中也是少有的。
当然,从芥川的年谱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由于健康的原因,他的神经有些衰弱,因此,此时的芥川的内心,一定感到了无比的寂寥。
《点鬼薄》中最初出现的“鬼”是芥川的母亲。
小说中用“一次也没有感到真正的母爱”、“在把头发盘起来”、“叼着长长的烟袋在吧嗒吧嗒地抽着烟”、“瘦而长的侧影”描写了这位妇女的形象。
而作者写的最详细的还是母亲死前的言行和作者的言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爱,而这篇作品也充分地表现出了作者对“真正的母爱”的渴望。
另外,从他的《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中的“羡慕地看着来往在街上吃着点心的饿鬼”,以及《斗车》中“尽管哭丧着脸,但最终没有哭出来,而是继续朝前飞跑”的良平,被母亲抱起时“手舞足蹈的挣扎着,还一边不停地抽泣”等处的描写,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芥川凄苦的少年时代,以及他渴望得到“真正的母爱”的心情。
为了表达对“真正的母爱”的渴望,在他改写的唐代李复言的《杜子春》中这样描写到:“(杜子春)忘记了老人的告戒,双手抱住已奄奄一息的马头(他的母亲),边流着眼泪边叫了一声‘娘’”。
“虽说可以成为仙人,但在那地府的森罗殿前,看着自己的父母遭受鞭打,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沉默的”。
通过对杜子春的描写,芥川表达了他对儒家“孝”的理解。
另外,在探究芥川死因时,我们也可以从他《给一位老友的信》中所说的“至少对我来说只是感到了一种恍惚的不安”看出线索。
因此,虽说芥川的自杀有家庭、健康上的原因,但在儒教所宣扬的“理性”面前,他所感受到的卑怯和败北,也是构成他“恍惚的不安”的要素。
芥川生长在一个没有母爱的环境中,而作为芥川道章的养子,他由于精通南画、诽句,使“他展开人工的翅膀,轻轻地向空中飞去,同时,那些被理性光环所照耀的人生悲喜也在他的目光中沉下去了”。
⑥芥川的艺术具有在与封建道德、伦理交锋时显露出胆怯的性质。
因此,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看出,他的“缺乏真正的母爱”的生长环境,也就是他“恍惚的不安”之最基本的背景。
芥川在给小穴隆一的遗书中说到:“别人也许会笑我:‘有父母、有妻子还有子女,竟要自杀,真是个傻瓜。
’而如果我只是一个人,也许我不会自杀。
我是个养子,在养父母家里,从未说过任性的话,做过任性的事。
(与其说是没说过、没做过,倒不如说是没法说、没法做更合适)我甚至有点儿后悔,我自己对养父母怀着一种近似于孝顺的感情。
但是,我之所以这样,从我自己来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⑦可以说,芥川虽从未感觉到“真正的母爱”,但追求的心情却总是很强烈。
在他的《点鬼薄》中出现的第二个“鬼”是在他出生前突然夭折了的姐姐“处子”,虽从未谋面,却“感到一种亲切”。
这个“处子”的脸或许“与在芝的娘家二楼上茫然抽烟的母亲很像吧”。
因此,对芥川来说,“真正的母爱”如果不是“超自然力的行为”,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是难以寻求的。
正因为是无法寻求的,芥川才会因烦恼于家庭、疾病,在他“理性”的支配下选择了死亡。
失去了“处子”和母亲的芥川,开始清晰地感受到了丈草“蜉蝣啊,也欲离去宿冢外”的心情。
3,小说家芥川的一生——《地狱变》等作品中的女性们芥川凭借夏目漱石的推荐,迅速登上小说家的舞台,受到世人的注目。
但是,对芥川来说,他感到的人生首先不是温暖、幸福的。
特别是在大正10年(1922年)他到中国采访旅行之后,更是为胃病、精神衰弱而烦恼。
并且,此时由于其姐夫家的失火和自杀,遗留下了高额的债款,一家的生活重担就都压在了他的肩上。
他在死前频繁的写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这样,芥川虽只有短暂的一生,但却始终贯穿着一种忧愁。
因此,他的作品中虽包含着一种亲情,但同时也潜伏着一种残酷性,这一点从《罗生门》和《地狱变》等作品中都有体现。
即便同是平安朝的作品,比起《源氏物语》芥川更喜欢《今昔物语》的残酷性,恐怕就是因为他已看透人生本质的原因吧。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芥川的处女作《罗生门》。
这篇小说的题材是由他最喜欢的《今昔物语》第二十九卷中的《罗城门登上层见死人盗人语第十八》和同卷《太刀带阵买鱼妇语第三十一》两篇合成的。
主题是借平安朝末期老百姓的生活来突现人自私的一面。
这一主题是通过三个部分来说明的:在饥荒时,把蛇当作鱼来卖的妇人;当妇人死后,拔下她毛发的老太婆;剥下老太婆衣服的无业游民。
作品中,芥川通过“毛骨悚然”这种古语来表现恐怖的情景,让人难以相信这技法竟出自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之手,由此,透视出芥川的“不语似无愁”⑧的心境。
芥川的生父是经营牛奶商店的,养父是东京府的退休官员。
因此,他的生活很多都带有明治时期的影响,家庭是非常严谨而拘束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家庭背景,芥川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过早地理解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思想。
并努力地去创作更多的作品,以摆脱困窘的生活。
但在大正10年(1922年)中国行之后,他更是为胃病、精神衰弱而烦恼。
另外,对因夏目漱石的褒奖而得到每日新闻报社特约记者这一特权地位的芥川来说,直到他自杀或自杀以后也将不断的受到文坛的诽谤。
这一恐惧索绕于怀,也加重了他的精神衰弱,使他更加感受到“恍惚的不安”《地狱变》是芥川倾注相当心血的一篇作品。
这篇作品的主题一般认为是表现了作者艺术至上的思想。
作品描写了一个傲慢的画师良秀,将自己的女儿绑在牛车上,并点燃烈火,以此亲身感受到了地狱之苦的过程。
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经炼狱而成长为艺术家所具有的“地狱般”之人性的理解。
芥川正是通过这凄惨怪异的故事,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华丽而典雅的地狱之图。
他向读者展示的良秀的女儿,是一个十五岁左右,生来活泼可爱的姑娘,这样的描写也可以看出与他“过早的与女性亲人离别的原因”吧。
如果遍览芥川的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作品中的女性大多都给人阴暗的印象。
例如:1、坐在前面一辆人力车上的是一个疯子的女儿。
她的妹妹也因嫉妒而自杀。
(《一个傻瓜的一生》)2、我母亲是个疯子。
……母亲用梳子盘起头发,在位于芝的娘家总是一个人坐着,用长烟袋吧嗒吧嗒地抽烟。
(《点鬼薄》)3、于是,那个钓着眉眼的女子,拉过一个上了年纪的樵夫,开始噼里啪啦地敲打着他那花白的脑袋。
(《仙女》)4、把我们从恋爱中拯救出来,与其说是依靠理性,毋宁说是由于太忙。
为了进行十全十美的恋爱,最重要的是需要时间。
(《侏儒的话》)5、健全的理性在命令:“尔,勿近女人。
” 但是,健全的本能却在发出完全相反的命令:“尔,勿避女人。
”(《侏儒的话》)6、老婆子……就如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一般,开始一根一根地拔着头发。
(《罗生门》)7、身穿脏兮兮的暗红色麻布单衣,披散着一头发黄的头发,拖着一双半截草鞋,拄着一根长长的蛙腿形拐杖,圆眼睛,大嘴巴,一章癞蛤蟆似的脸,显得卑微低贱。
(《偷盗》)8、与愁人再会(《我鬼窟日录》)9、信子在已有几分寒意的车蓬下,全身心的感受着失落。
(《秋》)深夜……有个面色苍白的中国少女,独自靠在破旧的桌旁,手托香腮,百无聊赖,嗑着盘里的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