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芥川龙之介作品利己主义论文

芥川龙之介作品利己主义论文

芥川龙之介作品利己主义分析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对人、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细小琐碎平平常常的事物中,将人性的某些方面,剖析得尖锐而透彻。

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蛛丝》、《鼻子》为例,拟从小说中的人物入手,尝试分析人性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思想,进而结合芥川个人、家庭、所处的时代背景探索这一创作基调的原因。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利己主义《罗生门》《蛛丝》《鼻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作家,以“新技巧派”著称。

他生于明治25年(1892),卒于昭和2年(1927)。

虽然经历了三个年号,可生命却很短暂,但他却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丰富了大正文坛,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独特的篇章。

为了纪念芥川在文学上的成就,从1935年起以他名字命名设立了“芥川文学奖”,它一直是日本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

芥川的小说以短篇见长,代表作有《罗生门》、《鼻子》、《蛛丝》、《戏作三昧》、《信教人之死》等。

芥川的小说取材广泛新颖,结构上构思奇特、布局巧妙、情节新奇、甚至诡异,内容上接近现实,努力揭示黑暗和人性的丑恶,但他很少直接评论,仅以犀利的笔锋,让读者感受到人性利己这一深刻主题,体现了他对社会人生和艺术的探索。

一《罗生门》《罗生门》发表在大正4年(1915)的《帝国文学》上,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集》。

《罗生门》是历史小说,作品借用古代的故事,经过芥川的再创作,表现现代人的思想和情绪,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充分体现了芥川高超的写作技巧。

《罗生门》的故事发生在平安朝的末期,当时京都地方相继发生了诸如地震、龙卷风、火灾和饥荒等大灾难。

某日黄昏时分,主人公——一个刚刚遭到主人解雇的仆人来到罗生门下避雨,而他想的却是明天的生活,“穷途末路中,只想要摆脱困厄,哪里还顾得上选择手段?挑三拣四,就只有等待饿死在墙边或路旁,或者被抬到罗生门上,像野狗一样被人丢弃。

”但此时仆人对当强盗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

接着就出现了小说的第二个人物——一个在死人堆中拔女尸头发的老太婆,这个人物对仆人内心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

他对老太婆的态度起初是“六分恐惧四分好奇”,随后转为“憎恶”、“反感”,甚至想取她性命。

可最后老太婆向他解释道拔死人头发“也不算坏事,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饿死,我也是没法子呦。

”听完老太婆一席话后,仆人已不再为饿死还是为盗的两难选择而烦恼,萌生与老太婆同样的逻辑,于是揪下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黑夜中。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芥川传递了这样的思想:第一,利己本性是丑恶的。

例如,文中老太婆是一个“瘦骨嶙峋,身材矮小,像一只猴子”,“手腕细得皮包骨头,像一根鸡爪”,“眼眶是红色的,像只食肉恶鸟般逼人心魄”,“脸上满是皱褶,和鼻子几乎连为一体的嘴唇”,“细长的脖颈下,尖耸的喉结”,“喉咙里喘出粗气,像昏鸦嘶鸣的声音”这样的形象,对老太婆所有的形容都是贬义,老太婆不仅是人性利己的典型,还是利己主义和丑恶思想的传播者。

由此看出作者对“老太婆”是憎恶的,利己本性是丑恶的,是人性恶的表现;第二,小说中作者主要提及的只有仆人和老太婆以及老太婆口中的那具女尸三个人物,而这三个人物存在利己本质这一共性:躺在城楼上的那具女尸,为了不饿死,把蛇肉切块晒干后当鱼干卖;老太婆活命,拔死人头发,做假头发卖;仆人为了活下去,剥去别人的衣服扬长而去,这表明人性利己具有普遍性,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常常出现的矛盾心理,有时候是邪恶,有时候又是善良,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黑暗世界里,人为了活下去,什么恶事都能干。

二《蛛丝》《蛛丝》于大正七年(1918)发表在儿童文艺杂志《赤鸟》74号上,作家出身的主编铃木三重吉对这部作品极为赞赏。

这篇童话取材于印度佛经故事《业》,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芥川舍弃了原作中抽象的说教,推陈出新,从中发现古今人类天性中缺憾的一面,写成一篇寓意深刻的哲理短章。

《蛛丝》的故事情节是这样展开的。

一天,佛祖释迦牟尼在极乐世界的莲花池畔漫步,这时看见一名叫犍陀多的男子,在地狱挣扎。

佛祖知道犍陀多是个无恶不作的大盗,却也做过一件善事,那就是犍陀多曾经在通过森林时看见一只蜘珠,脚下留情,放了蜘蛛一条生路,念及此,于是佛祖将蛛丝向地狱放下去。

犍陀多一见有一个蜘蛛丝向他头顶坠下来,情不自禁地欢呼,心想:如果能爬出去,可以逃出地狱。

于是迅速用双手紧紧抓住蛛丝,开始拼命向上攀爬。

可是当犍陀多爬到半腰往下一看,发现蛛丝下方有无数罪人紧随其后攀爬上来,心想:这细细的蛛丝如何能负担这么多人的重量?万一崩断,岂不是又要回到地狱中?于是他大声吼道:“这蛛丝可是我的,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给我滚下去!滚下去!”刚说完,一直安然无恙的蛛丝突然断开,犍陀多像旋转的陀螺一般一头栽回到黑暗的地狱了。

《蛛丝》从表面看来,键陀多只顾白己脱离苦海,毫无慈悲心肠,受到应得的报应,又落进原先的地狱。

作者也侧重于犍陀多利已心的心理活动方面的描写。

犍陀多的利己主义根深蒂固,就连佛祖都无能为力,犍陀多的本性就是利己主义占满内心,无论什么时候,都绝对不会改变的。

作者通过《蛛丝》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普通人要摆脱利己主义是极其困难的,就好比利用一根细细的蛛丝攀爬几万里的路程,从地狱到极乐世界一样。

另外,对于具有利己本性的人来说,他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与过错,反思和不反思,其最终都是一样的,内心占满利己主义的人是无药可救的,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利己本性不仅能够致使他们受害,也足以导致自我的毁灭。

三《鼻子》《鼻子》取材于《今昔物语集》(卷二十八)和《宇治拾遗物语》(卷二),经过作者独具技巧的艺术加工,给故事增添了新的艺术内涵。

这部作品于大正5年(1916)发表在《新思潮》创刊号上,一发表便得到夏目漱石的赞赏,说他“将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

小说的主人公50多岁的禅智内供长着一只五、六寸长若香肠的的鼻子,他从小时候就对这个与众不同的鼻子而苦恼,这不仅是因为鼻子太长不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他的自尊心严重受伤。

内供曾经寻找是否有与自己相同的古今名人,并且从未停止积极地尝试把鼻子弄短,却一切徒劳。

有一天,内供的弟子听说了一个震旦的秘方,试过之后果然鼻子变短了。

内供心里分外喜悦,觉得往后不会有人再嘲笑自己了。

不过,好心情维持不过两天,他又有了新的苦恼,感觉武士和僧侣们一看到他的鼻子缩短之后,反而更加在背地里窃窃私语,甚至偷偷嘲笑。

于是他又期望让鼻子恢复原状。

几天过后的一个清晨,内供摸到自己的鼻子又恢复原貌,此时他的心境却是“如此一来,肯定不会再有人笑话我喽”。

《鼻子》这部作品围绕拥有“与众不同”的长鼻子主人公的苦恼内心变化和自尊心屡次受到伤害而展开叙述,揭示了人的欲望在得到满足之后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同时,与《罗生门》、《蛛丝》两部作品中直接刻画主人公的利己心理不同,《鼻子》则是从侧面揭示旁观者的冷漠何自私。

正如作者芥川写在小说后半部分的一段自己的感慨:“人们的心里有两种互为矛盾的情感。

当然,人们对别人的不幸往往都是同情的,但当看见不幸者设法从不幸中摆脱,旁观者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

如果说得夸张一些的话,甚至希望不幸者再次陷入以往的不幸之中。

于是,无意识中开始对当事人产生一种消极的敌意。

内供虽然不明白原因,但总能从池尾的僧俗的态度中隐隐地感觉到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心态。

”其实,别人鼻子的长短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旁人们不仅嘲笑内供的长鼻子,甚至在内供的鼻子变得和正常人一样之后,又窃笑私语,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导致内供产生一种在鼻子缩短之后期望让鼻子恢复原状,鼻子恢复原状后感到如释重负的畸形的矛盾的心理。

其实在作品中暴露人性利己的又何止武士和僧侣们等旁观者呢?主人公本身也是这样的人,内供总是耐心地观察来到寺中的人的脸,企盼寻找到一个也长着和白己一样的鼻子,他这样做可以说也是希望从和他一样的“不幸者”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

芥川在作品中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这种丑恶的现象。

通过这篇作品说明了:人的利己之心普遍存在,不管他是否是“不幸者”。

同时着力深刻地触及到“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这一问题,这种利己主义表现对他人同样造成伤害,这样的“旁观者”虽然能在一定程度同情和帮助“不幸者”,但不幸的人摆脱了不幸,他们又觉得生活失去了乐趣和色彩,甚至幸灾乐祸,希望“不幸者”再次陷入窘境。

由此可见,人性利己自私会给他人的生存带来不安与苦恼,是人性丑恶的体现。

四结语《罗生门》、《蛛丝》、《鼻子》这三篇作品虽然呈现在历史舞台上,却不是单单陈述与原作相同的故事,作者巧妙地利用现代人伪善、自私、摇摆不定的心理弱点来剖析小说中的人物,揭示人类普遍存在的利己之心。

这一手法也是芥川早期的艺术基调。

作品的创作源泉是生活,综观芥川的一生,他的创作与他的个人、家庭状态和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芥川本姓新原,出生不到一岁生母便患上精神病,因而将他过继给其生母的哥哥芥川道章家抚养,改姓芥川,开始了在芥川家的养子生活。

自幼这种不平凡的经历使芥川内心始终具有孤独感。

恩师夏目漱石的辞世,对他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加上他的初恋,遭到养父母的反对,最后被拆散,由此他强烈地感受到了人类本性的丑恶和人类的自私性,在爱情中也交织着利己主义,人是丑陋的,自己也是丑陋的,由此加重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怀疑感。

从此以后,他对社会产生了新的认识。

除了上述个人和家庭遭遇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芥川成长在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和平与动荡、文明开化与陈腐闭塞对立的年代。

他的早期创作阶段日本发生了“大逆事件”,随之“大正民主”宣告破灭,进步势力遭到残酷的镇压和严重的打击,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日益激化,种种社会问题逐渐凸显。

在“时代的不安”下,作者自然接触到许多不合理的现实,从而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利己主义浓缩在他的作品中。

以上这种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在芥川的作品中清晰地表现出来。

因此,他在小说中刻意刻画人性的丑陋与自私。

芥川龙之介一直认为,利己之心是普通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他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曾多次提到自己发现了“利己主义”。

当然,这里所谓的“普通人”也包括芥川自己。

根据芥川龙之介妻子芥川文的回忆,在大正12年(1923)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时,芥川就只顾自己急匆匆地往外逃跑,后来文问芥川为什么能够抛下楼上的孩子,只顾着自己一个人逃生。

芥川很自然地说人到了最紧要的关头,除了自己想不到其他任何人。

这是芥川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芥川也始终对自身或身为人固有的利己本性而痛苦,他不知该怎样解决,因此对人生彻底失去了信心。

《罗生门》、《蛛丝》、《鼻子》都触及到人性中的根本问题,可以说是芥川创作的基本主题,他的其他很多作品中也都贯穿着这种对人性利己的剖析,这正体现了芥川对丑恶现实的鞭挞以及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