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复习巩固第一篇第1题【单选题】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有着较强的战斗力。
北宋王安石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借鉴了唐朝府兵制的( )A、寓兵于农,兵农合一B、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C、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D、士兵定期更换驻地【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
”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 )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方田均税法C、免役法D、市易法【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有人认为:“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还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
该观点( )A、论据充分,结论正确B、论据充分,结论不正确C、论据不充分,结论正确D、论据不充分,结论不正确【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搜刮百姓筹集战争经费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人饥,殍瑾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义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人兴十木之役。
’丁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D、政府无偿救济,力求社会公平【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B、冗兵C、积贫D、积弱【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
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这一看法( )A、客观中肯,切中时弊B、背离事实,无端歪曲C、过于拔高,服务现实D、标新立异,创新史观【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胜于加赋。
”司马光的本质意图是( )A、反对与普通百姓争利B、反对王安石的理财措施C、反对任何变法改革D、反对向百姓增加赋税【答案】:【解析】:第10题【材料分析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历来存在争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而王安石秉政,改贷粮法而为借助,移常平、广惠仓钱斛而为青苗,皆令民出息,言不便者辄得罪,而民遂不聊生。
又诏卖天下广惠仓田。
自是先朝良法美意,所存无几。
——《宋史.食货志》材料二范纯仁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
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
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
”——《续通鉴纪事本末》材料三俗士之论荆公,,大率以之与掊克聚敛之臣同视,此大谬也。
公之事业,诚强半在理财,然其理财也,其目的非徒在增国帑之岁入而已,实欲苏国民之困而增其富,乃就其富取赢焉。
以为国家政费,故发达国民经济,实其第一目的,而整理财政,乃其第二目的也。
而其所立诸法,则于此两者皆有关系者也。
故不名之曰财政,而名之曰民政及财政。
——梁启超《王安石传》请回答:概括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材料二中范纯仁的观点。
据材料三,粱启超为什么称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为“民政及财政”?【答案】:【解析】:第11题【材料分析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候外庐认为“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
……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
……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
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
……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
——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
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
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王安石没有解决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是从想当然出发,以增加税收来解决财政困难。
这就不但没有解决或缓和原有的社会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加剧了与农民的对立和冲突。
——顾全芳《评王安石变法》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的实质及其影响,并例举出与其相似的一个措施。
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结合所学,指出当时社会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王安石变法中获得什么认识?【答案】:【解析】:第12题【材料分析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劾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臣,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控,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答案】:【解析】:第13题【材料分析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中书言:“(太学)其生员分三等:以初入学生员为外舍,不限员;自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
上舍以百员,内舍以二百员为限。
生员各治一经,从所隶官讲授,主判官、直讲月考试,优等举业上中书。
学正、学录、学谕于上舍人内逐经选二员。
如学行卓然尤异者,委主判及直讲保明,中书考察取旨除官。
”(刘挚上书)“臣窃以学校之制,主于教育人材,非行法之地也……比岁太学屡起大狱,其事一出于诬枉,于是有司缘此造为法禁,烦苛凝密,士之学于其间者,转身举足,辄蹈宪网,束缚愈于治獄,条目多于防盗……先王之意,礼仪科旨,逝已尽矣……私请贿谢,如是真可以绝之乎?”——《续资治通鉴长编》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中的太学三舍法有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太学三舍法。
【答案】:【解析】:第14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宋初年,十万宋军驻屯川陕前线,军需供应仰赖四川。
赵开受命总领四川财赋,针对官营酒业一直存在的贪污腐败、收益低微和民营酒业的偷税漏税等问题,于1129年改革酒法,实行隔槽酒法。
废除原来的国家专卖和扑买制(即官方采用自由投标的方式,将官属酒坊的承包经营权交付于出价最高的人),改由官府设立隔槽酿酒坊,由政府提供酒曲和工具,听由酿户输米自行酿酒。
隔槽酿酒坊之外的酿卖皆为非法,严令禁止。
政府只按酿户输米之多少收税(其他环节不再收税),酿酒的数量,并无限额。
官方只需提供酿酒场所,不用追加投资,不需要提供原料和人手,任何人只要纳钱就可以在官方的组织下,利用官方的隔槽等设备进行酿造。
隔槽酒法首先在成都府路推行,而后推广至四川全境。
1137年,四川财政岁入中,酒税一项独占近1/5,号称四川财政第一支柱。
它有力地支撑着川陕的抗金斗争。
赵开酒法后因实行摊派、强制的生产方式,“民不堪之”,被扑买制取代。
——据杨倩描《赵开酒法述评》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赵开酒法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开酒法改革的影响。
【答案】:无【解析】:第15题【材料分析题】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
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
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请回答: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推行的措施。
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
据材料三,指出王安石的教育理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围绕这一理念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