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承乃制,亢则害。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如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123、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124、李时珍: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谓之平脉。
125、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126、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127、阴阳互根互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 :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需用滋阴壮水之法。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幸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扶阳益火之法。
阴阳相互消张:动极者镇之以静,阳亢者胜之以阳。
《类经附翼*医易》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128、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129、五行相生:肝藏血以济心,心之阳以温脾,脾散精以充肺,肺肃降以助肾,肾藏精以养肝。
五行相克:肝木之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脾主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心之阳热以制肺金肃降之太过,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
130、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癝之本,营之居也。
131、治湿不理脾,非其治也。
对于脾生湿,湿困脾的病症,一般是健脾与利湿同治。
治疗痰病,不仅要消已生之痰,还要着眼于杜绝生痰之本,多配伍健脾祛湿药,酌配益肾之品,以图标本同治,又常配理气药,因痰随气而升,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至于痰聚成瘰疠、痰核者,则结合软坚散结之法。
有火热者,当须降其火,治火者必须顺其气,降火可用胆南星、瓜蒌仁、黄芩,顺气可用杏仁、陈皮、枳实。
治寒痰,干姜、细辛、五味子,一温一散一敛,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可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为温肺化饮之常用组合。
治湿痰,苍术、厚朴,燥湿以运脾,行气以除湿,使湿浊得去,滞气得行。
等痰眩晕,可加天麻和僵蚕,平肝息风止头眩,祛风化痰止头痛。
食痰,加莱菔子、麦芽。
郁痰,加青皮、香附、郁金。
瘰疬痰核者,加海藻、昆布、牡蛎。
132、浮,其一:为风邪伤人,为风的特征;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
沉,其一:主里,为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较里;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
滑脉反映体内阴分太过,脉道充盈,经气外束,出现滑利。
涩为阴分不足,脉道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
133、药物对症一碗汤,药不对症论船装。
134、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民。
修合无人见,心存有天知。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135、脉独大者要顺其性,脉独小者要养其真。
136、瘀血证,瘀于下焦,少腹逐瘀汤;瘀于中焦,血府逐瘀汤;瘀于上焦,头部用通窍活血汤,咽喉部,用会厌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减川芎、牛膝,加玄参: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柴胡,枳壳,桔梗,玄参,甘草可再加木蝴蝶)。
137、肝寒治肾,肺寒治心。
水生木,凉水生凉木。
相火足够,把水温暖了,上升到肝来,肝就温暖了。
如治疗睾丸、小腹冷痛,疝气,以及肝经所过之处疼痛,用暖肝煎治疗,就是通过温肾水以散肝寒,肝寒再严重,可加入吴茱萸、干姜,甚可加附子。
对于肺寒咳久不愈,背心发凉者,是因为心阳虚,用桂枝汤(去芍药)加红参、银杏叶、红景天,或丹参、石菖蒲,或枳壳、桔梗、木香。
肺为水上之源,心肺火上亢,心烦,小便黄,甚至会刺痛。
这时只需用几味肃降肺气的药,小面小便就正常了,可用竹茹、枇杷叶,或白茅根、芦根,或黄芩,一般右脉亢盛,导肺火下移。
左脉亢盛的,用导赤散,导心火下行。
138、风令脉浮,寒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此乃六淫贼邪之特点。
139、水火既济心居上焦属阳,在五行中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在五行中属水。
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
肾无心火之温煦则水寒,心无肾阴之滋润则火炽。
其中,肾气分为肾阴与肾阳,肾阴上济依赖肾阳的鼓动;心气分为心阴和心阳,心火的下降需要心阴的凉润。
肾阴在肾阳的鼓动作用下化为肾气以上升济心,心火在心阴的凉润作用下化为心气以下行助肾。
140、血的濡养作用:肝瘦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的化神作用: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14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其中,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人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142、外感病因:风寒暑湿燥火。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多夹湿邪。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性重浊、黏滞、趋下,易袭阴位。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
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内伤病因:143、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气缓——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使肝气横逆上冲——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
悲忧则气消——过度损伤肺气——精神萎靡,气短乏力。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脘腹胀满,纳呆便溏。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昏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