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备知识清单

高中地理必备知识清单

高中地理必备知识清单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天体:●概念: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2.太阳系及其成员:●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1)自身条件:①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因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

②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因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2)外部条件: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色球、光球。

●太阳活动类型:太阳风(出现在日冕)、耀斑(出现在色球)、黑子(出现在光球)。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周期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乱地球磁场,从而产生“磁暴”现象。

(3)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会产生极光。

(4)影响地球气候。

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相等,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公转轨道:椭圆形。

●公转速度: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黄赤交角(度数为23°26’)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转产生:产生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时差(地方时和区时)、地转偏向力(受其影响,在地表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 地球运动的相关判断和计算:●晨昏线判断:与太阳光线垂直,与赤道互相平分,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

昏线:由昼变为夜。

●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o ,相差4分钟;越靠东边,地方时越大。

●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各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市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图:(又图)●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则相反;(2)太阳直射点向什么方向移动,则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另一半球则相反。

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且6:00日出,18:00日落。

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昼长为24小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夜长为24)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夜长为24小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昼长为24)注意:赤道终年昼夜等长,且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H=90o―∣(φ±λ)∣说明:φ为所求地纬度,λ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时用φ-λ;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分别在南,北半球时用φ+λ。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1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1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四季划分:气候四季把3、4、5月划为春季,6、7、8月划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五带划分:如右图四、地球的圈层结构1.研究手段:地震波,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

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受热过程,如左图所示:其中,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大气又通过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即大气的保温作用。

2.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如下图:●热力环流规律总结:(1)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2)近地面气压状况与其对应的高空相反。

(3)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4)环流箭头首尾相连3.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4.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5.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6.摩擦力: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二、大气环流1.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如右图所示:2.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

注意: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冬季。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快,形成亚洲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亚欧大陆升温快,形成亚洲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5.气压中心:如下图所示:6.季风:(重点)如下图所示: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7.气候类型:(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副高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注:地中海气候降水夏天少冬天多,开普敦是地中海气候。

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 三、天气系统1.锋面: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汇面。

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

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1)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前。

(2)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后。

(3)准静止锋: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

初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

2.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在北半球是逆时针辐合,在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

如下图。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在北半球是顺时针辐散,在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如下图。

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是左手定则,大拇指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方向相同。

注:(1)台风是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

(2)我国受气旋影响主要是: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

常年受温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

(3)反气旋:夏季是来自热带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如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冬季受来自温带大陆的蒙古冷性反气旋影响。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1.水体:(1)海水是主体。

(2)冰川是最丰富的淡水资源。

但利用不多。

2.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如果湖泊水位高于河流,则湖泊补给给河流。

反之。

3.三大水循环类型:海陆间的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其中海陆间的循环是最重要最完整的。

二、洋流1.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也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刚好相反。

2.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

3.冬季洋流的分布:北半球中低纬度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是逆时针。

4.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风,所以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

5.北大西洋暖流:使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

6.四大渔场的形成:(1)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北海道以及北海渔场。

(2)受离岸风影响:秘鲁渔场。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一、内外力作用1.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其中内力作用是主导。

2.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地壳运动:(1)水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山脉,拉伸形成断裂带。

(2)垂直运动: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势和海陆变迁。

其中以水平运动为主。

4.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风化产物留在原地。

(2)侵蚀作用:产物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如冰斗、角峰、风蚀柱。

(3)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

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如右图所示: 二、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1)背斜:岩层向上,中心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地。

(2)向斜:岩层向下,中心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可修水库。

注意: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向斜山岭。

2.断块山:(1)岩体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2)岩体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由火山锥和火山口组成。

在火山口积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国长白山天池(也叫白头山天池)。

日本的富士山也是火山。

注意:如果岩浆沿地壳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

4.在山岳地区先修公路在修铁路,主要考虑到对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问题。

5.山岳地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三、河流地貌1.侵蚀地貌:由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组成。

河谷初期,横剖面呈“V ”字形,成熟期后成槽形。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凹岸可建码头,凸岸可淘金。

3.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地貌类型,由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