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矛盾观点看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提出,渊源久长,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 , 管子提出“畜之以道 , 则民和” , 老子提出“知和曰常 , 知常曰明”即和谐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目标与重要保证。
《论语》中提出“礼之用 ,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 , 认为和谐是包含了不同的和谐 ;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 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 认为世间万物 , 在相互包容共处中各自得以发展。
到了近代西方某些思想家也有相似观点,1 80 3 年 , 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全世界的和谐》一书中预言 , 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存制度 , 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
1 84 1 年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 , 把社会主义视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且指新社会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首次完整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指的是对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达到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和谐指的是一种发展状态,和谐不是矛盾的消失,是矛盾各方面或者不同事物的矛盾斗争到一定阶段而达到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矛盾运动为和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谐是各种事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健康状态。
协调好各种矛盾,达到事物的和谐状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和谐。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促进事物发展,我们用矛盾分析法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最终也是为了促进事物的共同发展,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承认矛盾,“和而不同”,重要的是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向和谐的方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社会。
在这里,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 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 , 而成为生活的需要。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对和谐社会作出的最经典的诠释。
和谐社会不否认社会依然存在矛盾。
我国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各种矛盾还依然存在, 包括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
当然也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既然还存在各种的矛盾, 就必须运用矛盾学说来认识矛盾, 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 认识矛盾的本质, 为解决矛盾找到正确的办法。
矛盾论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对立统一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分析法。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社会和谐的根本是社会基本矛盾在运动中的协调。
我们今天讲和谐, 正是针对不和谐说的。
若我们的社会不存在不和谐的问题, 提构建和谐社会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而有不和谐, 就是有矛盾。
正是因为有矛盾, 才要和谐;也正是要和谐,才要协调矛盾,社会就是在不断克服和化解矛盾的历史进程中走向和谐。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
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要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 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由此可见,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要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态平衡中正确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不断克服各种不协调、不稳定因素, 实现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促进和谐发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差异和矛盾的和谐是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
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
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的矛盾。
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有自己特有的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们实施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是围绕着这个主要矛盾。
同时,这也决定着我们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解决这些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矛盾,需要我们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阶段的特点,来研究这些矛盾的实质及产生的根源,并且找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途径。
抓住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全面牢固的基础。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优秀文化成果,养精蓄锐,增强综合国力。
同时,我们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引进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必须防范和制不适合我国国情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的东西,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这样有利于我们在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处理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实现内外部的和谐,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矛盾是和谐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之间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协调好各种矛盾的关系促进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过程。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人的发展与保护自然的矛盾等等,每个矛盾的解决都促使我们向和谐迈进一步。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时也要兼顾社会中存在的其他方面的矛盾和出现的各种新矛盾,不断地实现社会和谐。
矛盾是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矛盾的各方面以及各种矛盾会相互作用。
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认识到诸多事物的矛盾并且在诸多矛盾中分清主次、抓重点、统筹兼顾。
处理好了主要矛盾就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兼顾其他的矛盾,就会逐步向和谐迈进,促使社会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变得更加和谐。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处理好各种矛盾。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合的状态,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与人、人
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
”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存在着诸多矛盾,矛盾和差异是和谐的前提,矛盾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也是人、自然、社会相互矛盾又统一的过程。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和谐,促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