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社会和谐与矛盾的关系

政治社会和谐与矛盾的关系

政治社会和谐与矛盾的
关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1、一。

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问题意识的自觉,也就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

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

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

因此它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2)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强烈的问题意思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思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呢更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2.二、社会系统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
3三、谈谈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1)要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

具体方法P42-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社会主义从
本质上讲应当是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矛盾。

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同样是不存
在的。

一是要善于分清事物发展的内外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
决矛盾的方法,其中内因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内因就是我们内部的矛盾。

二是依据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
对立和统一是事物矛盾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
矛盾运动的两个对立面。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矛盾的斗
争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辩证把握和运用,对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
素在量上变化的激励与控制,把不和谐因素控制在一个社会矛盾可以接
受的限度和范围内,在矛盾运动中寻求积极的动态平衡,在相对平衡中
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使整个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的发展状
态。

科学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之间相互
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三是依
据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
认为,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

构建和谐
社会理论,通过对我国社会复杂矛盾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强调,在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把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注重发展
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区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次矛
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方法。

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只有积极发现矛盾,主动解决矛盾,才能使社会达到相对和谐。

2)
4结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联系具体实际或典型实例,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说明。

(要求重点突出,有自己的观点)。

5五、社会科学研究者如何培养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方法和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多进行社会调查
认真学习不断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与研究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