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感染与免疫

细菌感染与免疫


二 机会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大肠艾希菌进入泌尿道,手术伤口化脓感染。 宿主免疫功能底下
大量使用激素,肿瘤化疗,放疗,AIDS晚期。 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正常菌群被抑制,劣势或外来菌趁机大量分子繁殖引起二重感染, 金葡菌,白假丝酵母菌伪膜性肠炎,肠炎,肺炎。
▪ 2.内毒素(endotoxin) 特点: a.G-菌死亡裂解产生; b.细胞壁脂多糖LPS,由O特异多糖,非特异核心多糖,脂质A组成; c.理化因素稳定:耐热160℃2-4hr致热源; d.毒性较弱,对组织无选择性,反应一致;
e.不能用甲醛脱毒成类毒素。
LPS结构 脂质A:毒性部分 核心多糖;属抗原 特异多糖:菌体O抗原
▪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 内毒素血症:败血症,感染病灶入血,输液; ➢ 巨嗜细胞,中粒,内皮细胞,血小板,补体等诱生TNF,IL-1,IL-6,IL-8,组胺等活性物质; ➢ 使小血管功能紊乱,微循环障碍,器官毛细血管灌注不足;缺血缺氧酸中毒。 ➢ 激活补体,引发高热,低血压,凝血系统活化, 导致祢散性血管内凝血。 ➢ 严重时导致微循环衰竭,内毒素休克或死亡。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 致病性-细菌对宿主的致病能力 ➢ 毒力(Virulence)细菌致病性强弱程度。 ➢ 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50%试验动物感染 死亡的细菌数量或 毒素剂量。
一 细菌的毒力
(一)侵袭力 细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屏障1,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值2,繁殖扩散3的能力。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部分G-
G-
基 因 质粒 前噬菌体 染色体 染色体
方式
活菌生产分泌 成分裂解产生
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
60-80℃30’ 160℃2-4hr
毒 性 强 选择性 特殊症状 弱 发热微循环
抗 原 强 抗毒素 类毒素 弱 不成类毒素
▪ 二 细菌侵入的数量 ➢ 引起感染所需细菌的数量决定于两个因素 致病菌毒力的强弱 宿主免疫力的高低
细菌感染与免疫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 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 正常菌群的意义: 生物拮抗 生物屏障 受体与营养竞争 营养作用 参与代谢 营养物质转化合成 免疫作用 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免疫应答 抗衰老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氧化 抑肿瘤 转化致癌物 激活巨噬细胞
人体正常菌群分布
部位 皮肤 口腔 鼻咽腔 外耳道 眼结膜 肠道 尿道 阴道
主要菌群 葡萄球菌,链球菌,类白喉,铜绿,丙酸。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球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球菌。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铜绿。 葡萄球菌,干燥棒状杆菌,非致病奈瑟菌。 大肠艾希菌,双歧杆,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分枝杆菌。 乳杆菌,类白喉棒状杆菌,奈瑟球菌。
(二)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基因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
主要特点:
a.活细菌产生,代谢产物,分泌到细胞外。
b.蛋白质,AB亚单位,A是毒性部分,B载体,与细胞受体结合,单独无致病性。
c.毒性强,肉毒毒素强氰化钾1万倍,麻痹。
d.绝大多数不耐热,葡萄球菌肠毒素例外。
e.抗原性强,4%甲醛脱毒成类毒素-疫苗。
粘附素,荚膜,侵袭性物质,细菌生物被膜。
1.黏附素(adhensin)定居因子 菌毛粘附素:菌毛顶端,大肠杆菌。
非菌毛粘附素:G-外膜蛋白,链球菌M蛋白。 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定居,繁殖,破坏组织,产生毒素。
2.荚膜 抗吞噬,抗体液中杀菌物质,侵袭力强。
3.侵袭性物质 a.侵袭素(invasin)侵袭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介导细菌侵入邻近上皮细胞,促进扩散。 b.侵袭性酶类 血浆凝固酶:纤维蛋白包裹菌体抗吞噬。 透明质酸酶:利于细菌毒素扩散。 IgA蛋白酶:分解膜表面SIgA,利于感染。
▪ 三 细菌侵入的途径 ➢ 呼吸道 肺炎球菌,结核,流脑。 ➢ 消化道 霍乱弧菌,痢疾,伤寒, ➢ 伤口 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性感染,破伤风。 ➢ 多途径感染 结核杆菌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 免疫系统 ➢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黏膜免疫系统。 ➢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粒,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 ➢ 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 一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免疫 ➢ 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 特点:出生就有;不针对某一病原微生物。 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
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学 microecology 细胞或分子水平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医学微生态学 研究寄居在人体表面和与外界相通腔道粘膜表面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微生物 和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微生物群与宿主,外部环境动态平衡-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菌群失调症。
▪ 外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 神经毒素(neurotoxin) 破伤风痉挛毒素 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肉毒毒素 全身肌肉松弛,麻痹。 ➢ 细胞毒素(cytotoxin) 白喉毒素 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心肌炎。 ➢ 肠毒素(enterotoxin) 霍乱毒素肠功能紊乱,严重腹泻,失水酸中毒。
▪ 内毒素的生物学效应 ➢ 发热反应 作用于巨嗜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IL-1,IL-6,TNF,刺激下丘脑体温调 节中枢,发热,微血管扩,炎症反应;肿瘤治疗。 ➢ 白细胞反应 早期中性粒细胞黏附于毛细血管壁,数小时后,由LPS诱生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 髓释放大量中性粒细胞入血,先低后高。
4.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 细菌与多糖组成的膜状细菌群体。 ➢ 利于细菌附着在支撑物表面。 ➢ 阻挡抗生素的渗入和免疫细胞杀伤。 ➢ 易发生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转移。 ➢ 脱落后扩散感染;气管插管,人工关节。 ➢ 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常见。
静脉导管表面的葡萄球菌生物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