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摘要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增长,西部地区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借助国家东部率先发展的倾斜政策的有力推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东西部差距日益拉大。

尽管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仍未能有效扭转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深刻认识东西部差距的客观表现,揭示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因素,捕捉新的历史机遇,寻求新背景下突破困境的途径,以创新性思维建立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已成为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导和一次重要的战略谋划。

关键词:东部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成因,分析,解决方法目录第1章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 (3)1.1地区生产总值(GDP)(见附表1) (3)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见附表2) (4)1.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4)1.4东西部财政收入来源结构比较(见附表5) (6)1.5固定资产投资比较(见附表6) (6)1.6融资差异比较 (6)1.7产业结构比较 (7)1.8基础设施比较 (7)1.9人力资源比较 (7)1.10城市化水平比较(见附表7) (8)1.11社会保障比较 (9)1.12技术创新比较 (9)第2章东西部经济差距产生的制度政策因素分析 (10)2.1对外开放进程及其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0)2.2制度与体制改革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1)2.3国家区域政策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3)2.4产业政策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4)2.5财税金融政策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4)2.6东西部利用外资政策比较 (15)第3章东西部经济差距发展趋势预测 (16)3.1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及预测(1979-2026)(见附表8) (16)3.2东西部GDP的差异及预测(1978-2026)(见附表9) (16)3.3结论和展望 (16)第4章国外缩小区域差距经验借鉴 (18)4.1美国 (18)4.2日本 (19)4.3英国 (19)4.4法国 (20)4.5巴西 (20)4.6经验总结 (21)4.7政策启示 (21)第5章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路径选择 (22)5.1各种发展论点 (22)5.2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基本路径 (23)第6章参考文献及附录 (25)6.1参考文献: (25)6.2附录: (25)第1章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1.1地区生产总值(GDP)(见附表1)从图1-2可以看出:(1)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整个1980年代,东西部地区的GDP差距曲线相对平缓,维持在2.11~2.39倍之间;(2)1990年代以后,东西部地区的GDP差距迅速扩大,从1990年的2.26倍,到1999年,差距扩大为3.00倍;(3)到了2005年,东西部地区差距达到了峰值3.64倍;(4)2005年后,东西部地区GDP的差距开始显著缩小。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各区域GDP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特征,我们计算出不同时期各个区域GDP年均增长率,如表1-2。

时期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1978-1990 14.92 15.39 15.02 14.73 13.421990-1999 18.97 20.68 18.15 16.94 16.521999-2005 15.53 17.62 12.82 13.84 11.922005-2007 14.30 11.37 18.12 19.16 16.67可见,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90年,尽管东部地区在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和吸纳中西部地区各种资源的背景下得以率先发展,但这一时期其GDP年均增长率仅高于西部地区0.66个百分点;1990年代以后,双方的发展速度显著拉大,1990-1999年,东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高于西部地区3.73个百分点;1999-2005年,东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高于西部地区3.78个百分点;2005-2007年,东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出现了逆转,西部地区反超东部地区7.79个百分点。

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见附表2)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的绝对差距总体上呈持续扩大的态势,人均GDP 的绝对差距从1978年的204元上升到2007年19220元,扩大了93倍,东西部经济的相对差距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且波动较为明显。

1978年东部人均GDP 是西部的1.78倍,到2007年上升到2.49倍。

其中1989年之前上升较为缓慢,1990年以后加速上升,2000年以后趋缓,2004年达到最高的2.63倍后开始下降,东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差距历年的变化情况,与东西部地区GDP差距表现出相同的规律,也就是说,区域GDP差距和人均GDP差距趋势基本一致,只是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略小于GDP差距(人口向东部的聚集具有缩小地区差距的意义)。

1.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1.3.1东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见附表3)1978年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比西部略高了12.42元,相对比率仅是西部的1.04倍,东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甚微。

但改革开放后,东西部经济的非均衡发展逐步改变了这种格局:2007年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西部5664.31元,二者的绝对差距扩大了455倍。

1978-2007年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1.45倍,而东部则增长了46.11倍。

从东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对比率看,二者从1978年的1.04扩大到1999年的1.45,再扩大到2007年的1.50,其中差距的峰值为2006年的1.56。

从逐年环比增长率分析,东部地区除1981年、1984年、1991年、1998年、2002年和2007年的环比增长率略低于西部地区外,其余各年的环比增长率都远远高于西部。

尤其在1985年、1988年和1992-1995年,东部地区的环比增长率均达到20%以上,这是西部地区无法比拟的。

即使是1999年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环比增长率依然落后于东部地区。

直到2007年情况才有所改变,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6年增长了17.79%,而东部同比仅增长了13.52%,二者的差距有逐步缩小的趋势。

1978-2007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速为12.7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85个百分点,比东部低1.46个百分点,也低于中部和东北的平均增速。

分阶段看,1978-1989年和1990-1999年,西部地区的平均增速分别低于东部1.99个百分点和1.78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后,2000-2007年,西部地区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仅比东部低了0.5个百分点,而2003-2007年东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差距进一步缩小到0.23个百分点,西部已接近东部12.17%的年均增长率水平,可见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1.3.2东西部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差异(见附表4)1978年东西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距明显大于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东西部的绝对差额为44.11元,而相对比率达到了1.35倍。

改革开放后,东西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东西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相对比率看,二者从1978年的1.35扩大到1999年的2.17,再扩大到2007年的2.25,其中差距的峰值为2003年和2006年的2.34倍。

从逐年环比增长率分析,东部地区除1990年、1996-1998年、2004年和2007年的环比增长率略低于西部地区外,其余各年的环比增长率都远远高于西部。

分阶段看,1978-1989年和1990-1999年,西部地区的平均增速分别低于东部3.52个百分点和2.73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后,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2000-2007年,西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比东部低了0.01个百分点,而2003-2007年间,西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反超东部0.16个百分点。

可见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1.3.3东西部城乡收入差距比较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比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大得多。

1978年, 东部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1倍,而西部为2.7倍;1989年,这一数字东部是1.7倍, 西部是2.6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东西部都减少了;但到了1999年,这一数字又开始增大,东部是2.1倍,西部达到了3.2倍;至2007年,东部是2.5倍,西部是3.7倍,西部城乡收入差距接近4倍之巨。

可见,城乡统筹政策在西部地区实施更具有战略意义。

1.4东西部财政收入来源结构比较(见附表5)从纵向来看,东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在逐年下降,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在逐步提高。

东部地区来源于税收收入的财政收入比例比西部地区高出10-15个百分点左右,而西部地区则非税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比东部地区大。

1.5固定资产投资比较(见附表6)从1993年开始到2007年为止,东部和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各地区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2.49%和61.04%,都具有较大的涨幅。

而1997年具标志性,在这一年,西部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东部地区,达到了34.65%,而东部则为34.45%。

而后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的增长速度逐渐快于东部,并最终超过东部地区将近20个百分点。

1.6融资差异比较2007年末,东部、西部国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为795家、293家,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股票和债券筹资额占全国的比重超过80%(见表1-15)。

东部、西部地区上市公司A股市场筹资额分别为上年的3.7倍、5.8倍,西部地区A股市场筹资额增长明显加快,比重进一步提高。

西部地区贷款增速较高,资金运用的长期化趋势明显。

西部地区由于贷款增速高于其他地区,贷款比重有所提高;东西部地区在资金运用期限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西部地区资金运用的长期化趋势较其他地区更为明显。

2007年,西部地区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为新增人民币短期贷款的3.1倍,而在东部该比例仅为1.3倍。

导致西部地区资金运用中长期化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度较高,加之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对中长期信贷资金的需求较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部的经济增长还处在依靠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远远没有发展起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弱,一旦国家投资减少,速度还有可能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