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2012年1月14日下午,“新华国学公益大讲堂”由秦皇岛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秀廷老师继续讲孔子,他讲的主题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本义
查《说文解字》,对仁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君子出现10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
一是仁德:如同仁堂,里仁为美,辅仁大学。
二是仁者:如仁人志士。
三是等同于人:如井有仁焉,但少见。
孔子仁德思想的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
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仁的原则——忠恕。
《里仁》篇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成现在的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
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是仁的实践原则,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
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春秋之时,天下是国家,国家是诸侯小国,家指诸侯大夫。
今人杨树达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
《于丹心得》中解释: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 源自《公冶长》篇。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凌驾于我之上,我也不想凌驾于别人之上。
”孔子说:“子贡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
”子贡的这番话,正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补充。
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第13章说:忠恕之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是说我所不情愿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也不强加给别人,中心意思,反对强加,既反对别人强加给自己,自己也绝不强加给别人,并且从自己做起,反对“强加”。
如打扰、轻视、歧视、欺辱、压制、侵略等。
它的理念是倡导“自主”和“尊重他人的自主”。
忠恕是推己及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亦然,如说话,加塞,打牌,都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缘、人品
“仁”的人格特征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
就是仁人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真正立志于
‘仁’,就不会有不良的思想言行了。
”
“仁”(忠恕)是做人的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形成高尚的人格。
知易行难,古今能做到这五者的,只有诸葛亮和周恩来了。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即喜爱(好)人,压恶(坏)人,爱憎分明。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有志的仁义之士,没有为求生而伤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就仁义的。
孔子“仁”的思想影响和造就了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
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岳飞:精忠报国。
如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英勇就义。
如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
还有无数为祖国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仁”的文化学意义
《论语》中孔子论君子之人格皆以“仁”为纲。
如何评价孔子的“仁”和,“仁”的文化学意义呢?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格文化的完整形态。
完整的人格文化的创设必须具备两种形态:主动创设和被动创设。
“仁”的思想作为人格文化符合规范。
其中: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动(积极、倡导)创设;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被动(消极、限制)创设。
“仁”的历史意义
“仁”的思想填补了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的空白。
当时的社会背景,如老子所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认为是“礼崩乐坏”。
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
这些都反映了奴隶社会正走向解体。
在大道不行上德不再礼制崩溃乐制破坏的情况下,孔子提出并推广仁——忠恕的文化,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17世纪末,第一批法国基督教传教士抵达中国。
他
们将有关中国的通信、报导及中国经典的译文寄回欧洲出版。
由于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这些有关中国的资料吸引了许多读者,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思想家。
在许多法国思想家看来,中国实行的是德治,这是中国有别于欧洲国家的一大特点。
更多的法国思想家则认为,中国人的道德核心是孔子关于“仁”的论述。
孔子及其学说被传教士介绍到法国之后,使许多人大为震动,很快获得了普遍的崇敬和仰慕。
更有趣的是,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以及法国1795年宪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
把外国先哲的格言写入宪法,这可算第一例。
中国文明当时在法国受到推崇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世界历史》双月刊第5期作者许明)
1万多字492章的《论语》,贯穿着“尊仁德之体,循忠恕之路”的思想,历史上仁人志士以奉行忠恕为己任。
曾国藩作为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将传统儒学思想贯穿于治家之中,严以律己,待人忠恕,躬身力行,受到后人钦仰,其中包括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两个人——蒋介石和毛泽东。
“仁”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仁的思想作为人格文化与制度文化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和谐文化。
当代盛行制度文化,是人类无奈之举。
孙中山先生曾说,即使有再好的制度,最终也需要人来维护制度,执行制度。
法律和制度再细致,也无法取代人。
社会是人之社会,唯有人好,社会才好,人好乃社会好之必要条件。
仁德之人,自我和谐,仁德之人,与人和谐,人人和谐,社会和谐。
小结
孔子仁的思想具备人类人格文化的完整形态,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在当代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仍有积极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具有超时空性。
据说在联合国总部的大厅内,就悬挂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条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