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光光度分析(2)
对于简单体系:
即只有被测组分与显色剂形成的化 合物对光吸收(无干扰)。
选择原则:max
对于有干扰体系:
在测量波长范围内,除了被测组分与显色剂形成 的化合物对光吸收外,其它共存组分对光也吸收。
1-亚硝基-2-萘酚-3,6 磺酸 为显色剂测定Co2+含量
以丁二酮肟为显色剂测定Ni2+、 Fe3+试液中Ni2+含量
参比溶液的选择:
参比溶液的作用:调吸光度等于0,即T=100% 原理:利用吸光度的加和性
参比溶液的分类:
水或纯溶剂溶液作参比溶液;
试剂空白作参比溶液;
空 白
试样溶液作参比溶液;
溶
加入掩蔽剂等试剂作参比溶液。 液
三、 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
A= -lgT= bc
(1)
微分
-
0.434 T
dT
=
bdc
t(min) 4.溶剂:一般尽量采用水相测定
三、共存离子干扰的消除
1.加入掩蔽剂:选择掩蔽剂的原则是:掩蔽剂不与待测组分 反应;掩蔽剂本身及掩蔽剂与干扰组分的反应产物不干扰 待测组分的测定。 例:测定Ti4+,可加入H3PO4掩蔽剂使 Fe3+(黄色)成为Fe(PO4)23-(无色),消除Fe3+的干扰;又如用 铬天菁S光度法测定Al3+时,加入抗坏血酸作掩蔽剂将Fe3+ 还原为Fe2+,消除Fe3+的干扰。
§9-3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A = -lg T =εbc
将待测组分转化为有色化合物的反应—显色反应。
M+R
MR
待显
有
测色
色
组剂
化
分
合
物
一般:显色反应分为配位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一、显色反应的选择
1.选择显色反应时,应考虑的因素:灵敏度高、选择性高、 生成物稳定、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两种有色物
离子缔合物 金属离子---络合剂---表面活性剂
§9-4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选择适当的入射波长
一般原则:应该选择λmax为入射光波长。但如
果λmax处有共存组分干扰时,则应考虑选择灵敏度稍低但
能避免干扰的入射光波长。
朗伯-比耳定律: A=bc 适用于平行单色光 吸收曲线; 即A-曲线:
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 吸收程度不同
c. 影响MR的组成和稳定性,如Fe 3+-磺基水杨酸
pH组成颜色 pH M:R 颜色
2-3
1:1 紫红
4-8
1:2 棕褐
8-10 1:3 黄色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显色溶 液的吸光度。选择曲线中吸光度较大且恒定的平坦区 所对应的pH范围。
pH
3.显色时间与温度:实验确定 A T2(℃) T1(℃)
(2)÷(1)
dc C
0.434T lg T
dT
(2)
将微分值用有限值表示:
C 0.434T T C lgT
C :浓度的相对误差
C
ΔT: 透光率的绝对误差,一般为±0.2%~ ±2%
最佳读数范围与最佳值
设:ΔT=0.5%,则可绘出溶液浓度相对 误差Δc/c与其透光度T 的关系曲线。 如图所示: 当:ΔT =0.5%,T在15%~65%之间时 ,浓度相对误差较小,
多元络合物是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的组分所形成的络合 物。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由一种金属离子与两种配位体 所组成的三元络合物,三元络合物在吸光光度分析中 应用较普遍。主要特点为; • 1、稳定性强; • 2、对比度和灵敏度高; • 3、选择性好。
三元混配络合物
VV:H2O2:PAR=1:1:1 TiIV:H2O2:XO=1:1:1 形成三元络合物的条件: (1)金属离子与两种络合剂都有形成络合物的 能力 (2)金属离子有形成未饱和络合物的性质 (3)两种配合剂与M配位时,要有适当的空间
最大吸收波长之差:“对比度”,要求△ > 60nm。
2.氧化还原显色反应 某些元素的氧化态,如Mn(Ⅶ)、Cr(Ⅵ)在可见光区
能强烈吸收,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对待测离子进行显色后测 定。
例如:钢中微量锰的测定,Mn2+不能直接进行光度测定 2 Mn2+ +5 S2O82-+8 H2O =2 MnO4- + 10 SO42-+ 16H+ 将Mn2+氧化成紫红色的MnO4-后,在525nm处进行测定。 3.配位显色反应 当金属离子与有机显色剂形成配合物时,通常会发生电荷 转移跃迁(d—d跃迁),产生很强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干扰存在时:吸收最大,干扰最小
二、 参比溶液的选择
为什么需要使用参比溶液?
由朗-比定律: A=εbc A具有加和性A=A1+A2+A3+…… 定量分析过程中,希望测得的的吸光度A真正 反映待测溶液吸光强度。
为此,除了待测物质,其他所有物质对光的吸收、 比色皿对光的反射等作用都应扣除。
参比溶液的选择原则
4.显色剂
无机显色剂:硫氰酸盐、钼酸铵、过氧化氢等几种。 有机显色剂:种类繁多
偶氮类显色剂:本身是有色物质,生成配合物后,颜 色发生明显变化;具有性质稳定、显色反应灵敏度高、选 择性好、对比度大等优点,应用最广泛。偶氮胂Ⅲ、PAR等。
三苯甲烷类:铬天青S、二甲酚橙等
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显色剂用量 M + R = MR
试液 显色剂或其它试剂 参比溶液
无色 无色 有色 有色
无色 有色 无色 有色
溶剂空白(H2O) 试剂空白
试液空白
试液中加掩蔽剂后加 显色剂的溶液
使测定的吸光度真正反映待测组分的浓度。
• 目的:是为了消除由于比色皿、溶剂及 试剂对入射光的反射和吸收等带来的误 差。
• 做法:将不含待测离子的溶液或试剂加 入一比色皿中,再调节仪器,使 T=100%处。试液放入另一比色皿中, 在进行测量。
吸光度A与显色剂用量CR的关系会出现如图所
示的几种情况。选择曲线变化平坦处。
Fe2+—邻二氮菲
Mo(SCN)32+ 浅红 Mo(SCN)5 橙红 Mo(SCN)6- 浅红
Fe(S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n3-n
2.反应体系的酸度
M+R=MR(显色剂R存在酸效应αR(H))
a. 影响显色剂的浓度
b. 影响M的存在状态
2.选择适当的显色反应条件
3.分离干扰离子
四、常用的显色剂
(1) 磺基水扬酸,OO型螯合显色剂
ε=1.6×103L·mol-1·cm-1 (2)1,10--二氮菲,NN型
ε=1.1×104 P319
五、提高光度测定灵敏度和选择性的途径
1.合成新的高灵敏度有机显色剂
2.采用分离富集和测定相结合
3.采用三元(多元)配合物显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