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园林及说明文知识

苏州园林及说明文知识

苏州园林及说明文知识知识要点:1、学习课文《苏州园林》,了解作者及对课文的分析。

2、根据《苏州园林》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3、通过欣赏说明文例文来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基本内容讲解:苏州园林一、导入人与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最佳环境,让我们善待自然。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点题中“山、秋、暝(晚)”。

“空”字极为跳眼,此字在王维的诗中运用频率甚高,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空”字写出了山中的清、静。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以其对仗工整、风格灵动而千古流传,诗人将“月、松、泉、石”写活,把自然中的秋之韵味、秋之魅力观察得细致入微,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浣纱女穿梭于竹林之间,小渔船行驶于“荷塘月色”之中,充满了一种“人在画中游”的艺术之感。

•由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

正是如此,“春芳”在诗人眼中其消歇也便随它去了。

二.作者简介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字圣陶,苏州人。

其早期小说有《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等,“九•一八”事变后,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他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从1942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曾主编过《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建国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三.重点字词xuān xièbài bǐqiūhèlín xún 轩榭败笔丘壑嶙峋lòu kōng qiáng wēi míng yàn镂空蔷薇明艳yīn dìzhìyí chóng luán dié zhàng 因地制宜重峦叠嶂四.课文分析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听老师朗读课文总起段,思考问题: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设计师和匠师们是怎样做的呢?答: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听老师朗读第三段,思考问题: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答: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绝不讲究对称”。

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作比较4、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明确:“……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第五段:听朗读思考: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4、本文段从哪两个方面概括说明栽种树木是怎样着眼于画意的?5、为什么苏州园林这样修剪树木?(朗读)回答问题: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明确:——“着眼在画意。

”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明确: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举例子:“古老的藤萝”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明确:“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本文段从哪两个方面概括说明栽种树木是怎样着眼于画意的?答:(1)从空间上:高树低树“俯仰生姿”(2)从时间上: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间”。

为什么苏州园林这样修剪树木?答: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才是可取的。

第六段:听朗读,思考: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回答问题: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第七段,角落的构图美听朗读思考:作者举了哪三个例子加以说明?(朗读)答案:作者举了阶砌旁、墙上、窗前三个例子加以说明角落的图画美。

第八段:门窗的雕镂美、图案美(朗读)听朗读,思考:门和窗做工如何?回答问题: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

3、色彩美听朗读,思考: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有什么不同?答:极少使用彩绘。

白色、灰白色与绿色配合,安静闲适,开花时节却明艳照眼。

结合《苏州园林》一文,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明文知识点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苏州园林》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

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生动的说明文,如《苏州园林》《松鼠》等。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常见8种说明方法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苏州园林》中介绍修剪和栽种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时,写道“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如《苏州园林》介绍园林色彩时,和北京的园林进行了比较。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如《苏州园林》中“没有修剪地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引资料:引用其他资料,来突出说明事物的特点。

例如《苏州园林》引用“鱼戏莲叶间”这一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也更突出了苏州园林池沼的图画美。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如《苏州园林》一文,介绍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又介绍了角落、门窗、色彩等次要方面,由主到次,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六、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如“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其中“据说”对“一百多处”作了限制。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例子解析:镜子的“履历”①镜子,该算是你的老朋友了。

每天清晨,当你刷完牙,洗完脸,总是习惯地走到镜子前面,梳梳头,整整衣服,结好红领巾。

②然而,你可曾知道你的这位老朋友的“履历”吗?哈,镜子有着一段十分有趣的历史哩。

③最早的镜子,自然就是水面了。

我国自古便有这样一句成语:“水平如镜”。

在古代,人们便常常趴在河边或者水塘旁,对着水面,照照自己的脸究竟是什么样子。

不过,这样的镜子,风一起,“吹皱一池春水”,水波粼粼,便什么都看不清楚了。

④后来,人们便发现了青铜镜。

⑤中国古代的青铜镜,是十分著名的,估计有 1800 多年的历史,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而且还运往日本、朝鲜等国。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里所说的“以铜为镜”,便是指的青铜镜。

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晚镜但愁云鬓改’,《木兰诗》里的“,”,这里所说的“镜”,也是指青铜镜。

在唐朝,那时街头巷尾常常有叫喊“磨镜啊,磨镜啊”的工匠,是专门替人家磨青铜镜的。

⑥在埃及,也很早就有了青铜镜了。

有趣的是,古代埃及的炼金家们用“♀”的符号来表示银,其实,“♀”便是青铜镜的象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