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刘梦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
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
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
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
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
《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
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
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
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
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
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
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
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一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
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
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下列对“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A.单一的B.多元的C.不排外D.包容性(2)对“中华文化”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B.儒释道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地位同等重要。
C.中华文化同时具有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征。
D.中国文人的选择和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共通性。
(3)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答案】(1)D(2)B(3)了解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保护不同的文化。
【解析】【分析】(1)A项,有误,由原文语句“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可知,此项说法与原文不符;B项,有误,多元强调组成部分的多样性,不是唯一的。
不属于“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C项,有误,根据“‘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一句可知,此项不正确;D项,正确。
(2)B项,有误,由原文“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可知,儒释道地位同等重要不对,儒家自汉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故选B。
(3)通读全文,根据结尾“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可知,本文的写作意图是让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保护不同的文化。
故答案为:⑴D;⑵ B;⑶了解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保护不同的文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⑶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即可作答。
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轮廓袁哲生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青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
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
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述写下“忍一时,凤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
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球着眼睛。
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客本声,父亲沉重的呼吸……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
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⑤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日光来打破沉默。
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⑧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
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海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轻生的念头。
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高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失去生活勇气的念头,⑦接近高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教室里做考前冲制,日光打管把救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
我进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
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
我悄悄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⑧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的情景。
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饭盒批开,然后为我撕开获子的封套。
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国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餐巾纸放在我面前各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
我知道父亲拙于古峰,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⑨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饭盒,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落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
那天晚上,是个寒冷的夏夜,父亲和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时我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⑩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
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因墙,骑坐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领时热泪盈眶。
我紧握双拳,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
(有删改)(1)为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
(句中“从来”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②我想到那些落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第③段详细描述了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仔细揣摩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父亲当时是怎样的心理?(5)文章标题为“父亲的轮廓”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请你对“轮廓”的理解.【答案】(1)父亲总能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及时给予我安慰和鼓励,他深知我内心的想法,帮我战胜了困难和自我。
所以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2)①“从来”是“一直”的意思,表明了“我”一直矛盾的心理和做法:怕自己因缺少勇气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怕看到父亲伤心的面孔,不敢去面对。
去掉了,语气上就弱了许多,不如原来的效果好。
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蒸饺在竹笼内排列的热闹情状,衬托出“我”对“温热且快乐”的渴望,反映了自己对父亲给予自己心理抚慰的喜悦心情。
(3)具体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细心呵护,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为后文写父亲察觉“我”要自杀到学校来鼓励安慰“我”作铺垫。
(4)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军人一样坚强地面对所遇到一切困难,并以“行军礼”的动作表明对儿子的信任,会永远做儿子坚强的后盾。
(5)父亲总是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在黑色的夜晚及时给予“我”光明和温暖,在这时候“我”虽然不能清楚地看清父亲的面容,只能看个大致的“轮廓”,但这“轮廓”是父亲留给自己最清晰的形象、最感动的印记,他一直鼓励着勇敢地前行。
“轮廓”也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可分析“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好好活下去,不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父亲曾经察觉到我想死的念头”“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等情节和语言描写,即可概括出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父亲都能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父亲“懂我”,绝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帮助了我,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引导了“我”。
(2)①“从来”本义:一直如此。
语境义:“我”一直怕自己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怕看到父亲伤心的面孔。
“一直”强调总是如此,语气强烈,所以不能删除。
②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即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既要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事物(蒸饺)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倾向。
(3)第③段详细描述的是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