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比较美国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试比较美国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试比较美国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摘要]:文章对美国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进行了评析与比较,提出了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具有其特有的价值,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改良以克服不足,以更好的适应和谐社会和人权保障的要求。

[关键词]:刑法学;犯罪构成;犯罪行为;双层次模式
犯罪构成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中世纪意大利的纠问程序,费尔巴哈等人将犯罪构成的概念从诉讼法转变到实体法上来。

费尔巴哈认为:“犯罪构成乃是违法的(从法律上看)行为中所包含的各个行为的或事实的诸要件的总和。

”,但是费尔巴哈等人的犯罪构成还只是单纯的刑法各论中的概念。

系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是由德国刑法学家贝林格开创,并由麦耶完成的。

目前犯罪构成理论已成为犯罪论的核心,它像一块磁铁一样,深深的吸引了无数学者关注的目光。

而讨论的热点则集中在与我国同属成文法系的德日刑法“递进排除式”的犯罪构成理论上。

而笔者认为美国的犯罪构成双层模式在“入罪”与“出罪”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方面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美国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简述
(一)美国的犯罪构成双层模式
美国犯罪构成理论结构是美国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的反映,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犯罪本体要件:(1)犯罪行为,(2)犯罪心态。

第二层次——责任充足条件:诸种合法辩护的排除。

犯罪本体要件,是种种具体罪行的抽象,形成行为样态,体现国家意志和权力,发挥规范行为和保护公共利益的刑法功能。

责任充足条件,是诉讼活动中辩护理由的总结,上升为实体范畴,体现国家权力自我约束机制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刑罚功能。

在美国的刑事审判制度中,控诉方应将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犯罪证明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即控诉方必须证明特定的被告人实施了特定的犯罪行为及成文法规定的行为情节,损害是嫌疑行为所致。

如果控诉方将某罪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均证明到了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那么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就在表面上成立了。

为了避免承担刑事责任,被告人通常会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

如果其无罪辩护事由成立,那么其行为就不构成犯罪。

因此,犯罪要实质上成立就必须排除无罪辩护事由的存在。

通常合法辩护的内容包括:未成年、错误、精神病、醉态、被迫行为、警察圈套、安乐死、紧急避险、合法防卫等。

(二)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在前苏联的犯罪构成要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的通说是“四要件说”,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要件。

犯罪客体是表明犯罪侵害了什么利益的要件。

在我国,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犯罪的客观要件是表明犯罪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样的行为,使客体遭受到什么危害的要件。

犯罪主体是表明犯罪是由什么人实施的要件。

在我国刑法中,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并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犯罪的主观要件是表明行为人犯罪时主观心理状态的要件。

我国刑法规定了犯罪的主观要件包括两种形式:故意和过失。

每种犯罪必须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观要件。

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则不构成犯罪,而只能是意外事件。

二、美国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比较
这两种犯罪构成主要差异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犯罪构成的要件体系所包括的内容不同。

在我国,犯罪构成的要件是由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要件组成的。

四大要件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美国的犯罪构成分为两个层次,相互独立,分别发挥着“入罪”与“出罪”的功能。

第二,犯罪构成内部各要件的关联性有所不同。

在我国,由于犯罪构成是将整个的犯罪构成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的方法来建立的,因此它就必然导致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之间具有密切的依存性。

这种高度的依存性不但表现在四大要件的整体对犯罪的成立具有决定意义,更表现在每个构成要件的存在均以其他要件的存在为前提。

四大要件,具有一存俱存、一损俱损的性质,它们相互之间彼此依存,任何一个要件都不能脱离另一要件的存在而存在。

而在美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中,只要符合犯罪本体要件,犯罪就在表面上成立了。

第三,对犯罪成立进行评价的次数不同。

在我国,犯罪构成是由一系列主观与客观要件构成的有机整体。

由于犯罪构成体系具有这一方面的特征,因此导致我国的犯罪构成是综合性的一次性评价的犯罪构成。

我国的犯罪构成所包含的四大要件,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关系,其中任何一个要件均不能单独地说明某种行为是否能够成立犯罪,因此对各个要件不能单独进行存在与否的评价。

只有在全面地分析行为符合各要件的要求之后,才能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是一次性完成的,是集犯罪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于一体的评价。

美国的犯罪成立的条件体系则与我国的犯罪构成正好相反,它对于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采取二次评价的方式来完成的。

三、借鉴及完善
目前关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改造的呼声高涨,许多学者主张我们可以直接将大陆法系的理论引入我国。

而笔者认为虽然我们现有的理论的确存在着不足,但是彻底推倒重建的想法也未必就能解决现存的所有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理论体系还是有其优点的:
一是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可以大量地节省司法资源,防止了在要件缺损的案件中浪费时间和财力。

从美国的双层次犯罪构成来看,如果发生了一个行为,比如盗窃,明明是一个孩童,警察也要将其诉至法庭,在考察了他的行为符合法律的犯罪规定以后,再由律师来进行“未成年”的抗辩,然后由法庭作出无罪判决,这必然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二是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操作性比较强。

我国的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虽然是一个平面封闭的体系,但是它囊括了犯罪行为的各个方面,能充分的体现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特征。

虽然在逻辑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这种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证明了可以解决司法实务的需求。

三是我国的犯罪构成是可以和西方的犯罪构成体系对等存在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我国的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虽然不像美国的理论“入罪”与“出罪”的功能明确,但事实上,四要件的每个要件也像一张过滤网将非犯罪行为排除出去。

综上所述,笔者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意见是我们可以在现有理论基础上,稍加改造,使其更符合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的要求。

与美国的犯罪构成理论相比,笔者认为其在人权保护方面的措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不过刑事制度的改革是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目前学界讨论的热点,例如:刑事和解制度,国家补偿制度等,以及我们提出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和谐社会的大背景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因此,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储槐植.美国刑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 高铭暄.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 前苏联.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