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地下空间开发案例分析发达国家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业已形成地下交通、城市管网、地下能源、水源储备与地下商业综合体开发等一系列综合开发模式。
她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与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就是城市现代化改造与建设中解决中心城区高密度疏散、扩充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人车立体分流、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寻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均衡与统一、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等现代化城市更新与复苏问题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中最有效途径之一。
各个国家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
有鉴于国外在地下空间开发方面起步早,经验成熟,现选取几个典型的城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了解其特色与经验,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日本
日本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
1930年,日本东京上野火车站地下步行通道两侧开设商业柜台形成了“地下街之端”。
至今,地下街已从单纯的商业性质演变为包括多种城市功能的、有交通、商业及其它设施共同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综合体。
东京著名的购物中心与商业设施,比如秋叶原、新宿、银座等,都与地铁直接接通,基本上所有的地铁出口都直通地下商场。
1973年之后,由于火灾,日本一度对地下街建设规定了若干限制措施,使得新开发的城市地下街数量有所减少,但单个地下街规模却越来越大,设计质量越来越高,抗灾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在立法、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已形成一套较健全的地下街开发
利用体系。
据统计,日本已至少在26个城市中建造地下街146处,日进出地下街的人数达到1200万人,占国民总数的九分之一。
不仅大大缓解了路面交通压力,同时也推动了人防、灾防建设,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日本的地下共同沟就是世界上兴建数量居于前列的国家之一。
日本东京将基础设施设置在地下,采用区域供应的方法。
在供电供热方面,东京采用的就是“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在一定区域建一座地下供冷中心。
东京的生活水回收与雨水处理系统也都在地下进行。
未用过的水、雨水、未用过的能源、传递信息的电话干线、煤气石油管线等都通过地下综合廊道置入深层地下共用隧道,由“连接地面与地下空间的垂直隧道”与“连接各个地下空间的水平隧道”组成。
地下共同沟在减少路面的重复开挖,确保道路安全畅通,进而充分发挥道路的综合空间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加拿大蒙特利尔
加拿大蒙特利尔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城,以地铁为主干网络,密切联系各主要建筑,形成主要建筑与商业走廊沿地铁线的发展模式,与大型办公、商业设施、地铁站相连,成功的开发模式与设计方法成为许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借鉴的经典案例。
蒙特利尔的气候相对恶劣,每年4-5个月的寒冷冬季,到了夏季又非常闷热,因此蒙特利尔的地下城市保持着常年的繁荣。
地下城大规模开始建设始于1966年兴建地铁之时。
自该市开始兴建地铁,各地铁车站周围的旅馆、饭店、商店等便纷纷资助政府修建地铁,同时要求
与地铁车站出入口相连接。
此外还在地铁沿线陆续修建了几个规模庞大的地下商业中心、室内商业广场、植物园等。
这样以地铁为主动脉,多条与车站相通的地下通道连接各大建筑,形成了蒙特利尔地下城的骨架。
为了避免上面的恶劣天气,每天有50万人进入到相互连接的60座大厦中,也就就是进入到超过360万平方米的空间中,其中包括了占全部办公区域80%与相当于城市商业区总面积35%的商业空间。
特别值得指出的就是,地下城实际融合了地铁、郊区铁路、公共汽车与地下步行道等多种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的利用在这里得到了最成功的体现。
数据表明,大蒙特利尔区330万人口中利用公共交通方式进入市中心商业区的人数比重高达61%,当然其中又以地铁的利用率最高。
在地下城内部则以步行占绝对主导地位。
繁华商业区多样化的设施与常年不衰的活力与方便的公共交通相结合,对城市居民中的各个层面均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蒙特利尔地下城的成功建设也与该市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息息相关。
政府掌握着城市总体规划,并限制发展商按规划要求建设,但在地下城的建设中政府就是不支付费用的,而就是完全由私营企业负责建造。
为了吸引开发商投资积极性,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给予补偿:控制土地税,长期租用地铁的多余土地;在土地合并过程中转让一些小巷的所有权;将街道中的小路交给发展商区建设大型的综合楼;允许以最低租金占用公共场所。
这些优惠政策的补偿,既吸引了私营企业的投资,又达到了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
(3) 瑞典
瑞典将南部地区供水的大型系统全部在地下,埋深30--90米,隧道长80公里,靠重力自流。
挪威的大型地下供水系统,其水源也实现地下化,在岩层中建造大型贮水库,既节省土地又减少水的蒸发损失。
瑞典的大型地下排水系统,不论在数量上还就是处理率上,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瑞典排水系统的污水处理厂全在地下,仅斯德哥尔摩市就有大型排水隧道200公里,拥有大型污水处理厂6座,处理率为100%。
芬兰赫尔辛基的大型供水系统,隧道长120公里,过滤等处理设施全在地下。
在其它一些中、小城市,也都有地下污水处理厂,不但保护了城市水源,还使波罗的海免遭污染。
瑞典就是首先试验用管道清运垃圾的国家,在60年代初就开始研制空气吹送系统。
1983年在一个有1700户居民的小区内建造一套空气吹送的管道清运垃圾系统,预计可以使用60年。
由于与回收与处理系统配套建设,3--4年就可回收投资。
瑞典斯德哥尔摩地区有120公里长的地下大型供热隧道,很多地区实现集中供热,并正在试验地下贮热库,为利用工业余热与太阳能节约能源创造有利条件。
(4)芬兰
芬兰的地下空间利用中最为有特色的就就是发达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
芬兰临近赫尔辛基市购物中心的地下游泳馆,其面积为10210平方米,完成年限1993年。
1987年完成了精神病医院地下的游泳馆与健身中心。
1993年完成的吉华斯柯拉运动中心,面积8000平米服务14000居民,内设体育馆,草皮与沙质球赛馆、体育舞蹈厅、摔角柔道厅、艺术体操厅与射击馆。
为了保持库尼南小镇的低密度建筑与绿化
的风貌,1988年建成为8000居民服务的7000平方米的球赛馆也建于地下,内设标准的手球厅、网球厅,并有观众瞧台以及淋浴间、换衣间、存衣间、办公室。
里特列梯艺术中心每年吸引20万参观者,内设3000平方米的展览馆,2000平方米的画廊,以及有1000个座位的高质量音响效果的音乐厅。
芬兰的国防法规定:在防御区内,3000平方米以上砌体结构的建筑物必须有民防设施。
这些大型地下设施的建设加强了芬兰的民防建设,同时还避免了对地面自然景观的破坏。
同时,芬兰具有地质条件良好,基岩坚硬、稳定及开挖时很少使用辅助措施的优势,加上现在机械化程度提高,在许多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建在地下比建在地上成本还要低,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芬兰的地下空间开发。
总结:
日本东京这个大城市土地存量少、城市人口密集,地下空间的开发对东京而言就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必须条件。
东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密切结合公共交通与站点开发商业综合体,地下商业街网络贯通、地下开发强度高。
这种TOD模式的地下空间开发可以依托地下铁路,相对简单,而且地铁沿线的地段开发收益率高,能够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加拿大蒙特利尔冬季高寒漫长,出行困难,地下空间的开发特别就是地下城的建设,满足了人们出行、购物等的需求。
同时政府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在政策上进行引导与支持,才得以实现蒙特利尔地下空间的成功开发。
瑞典与芬兰的地质条件均较好,地下空间的利用与民防工程相结
合,实现平战兼容就是其突出特点。
特别就是瑞典在地下空间开发中比较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集约利用,尤为突出的就是通过管道清运垃圾,实现废弃物便捷的再回收利用,这些都为我们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