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卷212-213)肉门

(卷212-213)肉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十二肉门黄帝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注足太阴独受水谷之浊,为转输之官,肠胃主受传水谷,三焦主决渎水道,膀胱为水精之腑,故皆为仓廪之本。

脾藏荣,故为荣之居。

器者生化之宇,具升降出入之气。

脾能运化糟粕,转味而入养五脏,输出腐秽于二阴,故名之曰器也。

四白,唇之四际白肉也。

口为脾窍而主肌,故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甘者土之味,黄者土之色也。

脾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

此节指脾而言,以肠、胃、三焦、膀胱、并受传水谷之精粗,故总为仓廪之本。

受浊者为阴,故曰至阴之类。

】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注脾主中央土,乃仓廪之官,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

脾开窍于口,故荣在唇。

脾主土而受制于肝木,是肝乃脾脏生成之主也。

】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此五味之所伤也。

【注多食酸,是木味太过而伤脾,则肉胝(月刍)而唇掀揭矣。

五味所以养五脏者也,脏有偏胜,则所不胜之脏受伤,此又承制之不可太过也。

】平人气象论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注土脏之元真,濡于脾而主藏肌肉之气。

】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注脾主肌肉,主通会元真之气,脾气伤,故身重而肌肉善痿。

痿者,肌肉委弃不仁也。

足太阴经脉,循胫膝,邪在经络,故足不收。

气伤,故善瘈而痛。

此言经病而及于气也。

】宣明五气篇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注脾主肌肉,甘为土味,脾病而多食之,则反伤脾气也。

】阴病发于肉。

【注脾为阴中之至阴,在体为肉,是以太阴之病而发于所主之肌肉。

】脾主肉,久坐伤肉。

【注五脏元真之气,通会于肌肉腠理,脾气通于五脏,故所主在肉。

脾喜运动,故久坐伤肉。

】血气形志篇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注过于安乐,则神机不转,气血羁留,故病生于肉,宜治以针石,引而通之。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注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盖血随气行,气数乱逆,则经络不通,荣卫不行,是以病生于不仁。

宜按摩醪药,以行其荣卫血气焉。

】逆调论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

荣气虚则不仁,卫气实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注苛,虐也。

肉虽近衣絮,而苛虐如故也。

虚实者,不和也。

言荣气不得卫气之和,则荣气虚,卫气不与荣气相和,则卫气实也。

盖阳道常实,故曰实。

然则过犹不及也。

不仁者不知痛痒,不用者痿而不胜于用,盖言荣卫不和,则两者皆虚矣。

荣卫两虚者,不仁且不用,不仁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虚也。

】痹论痹在于肉则不仁。

【注脏气外合于形身,如病形而不伤其气,则止见肌肉不仁而不痛也。

】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注有渐于湿者,地气之中于下也。

以水为事者,好饮水浆,湿浊之留于中也。

若有湿浊之所留,而居处又兼卑下,外内相湿,以致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也。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注阳明燥金主气,从中见太阴之湿化,是以脾气热则胃干而渴矣。

脾胃之气并主肌肉,今阳明津液不生,太阴之气不至,故肌肉不仁,发为肉痿也。

】气穴论帝曰:愿闻溪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

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

内消骨髓,外破大腘,留于节凑,必将为败。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

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

其小痹淫溢,循脉来往,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注肉有大分者,如股肱之肉,各有界畔;小分者,肌肉之内,皆有文理。

然理路虽分,而交相会合,是大分处即是大会处,小分处即是小会处也。

分会之间,以行荣卫之气,故名之曰溪谷。

大气,宗气也。

夫气为阳,邪留于肌腠之气分,邪正相搏则为病热,故有壅脓消破之败证矣。

邪气淫溢,则正气自壅,溪谷之气,与脉相通,是以脉热于内而肉败于外也。

荣卫不行,则血气留滞而为壅,脓邪留于腘肉节凑之间,则筋骨必将自败矣。

夫积寒留舍,致荣卫不能居其间,寒邪凝滞,又不得正气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缩也。

肋肘乃筋骨之机关,故不得伸舒。

邪闭于外,故内为骨痹,荣卫内逆,故外为不仁,命曰不足。

盖热邪淫溢,是属有余,寒性凝濇,故为不足。

此大寒之邪,留于溪谷之间,以致筋骨皆为病也。

溪谷之间,亦有三百六十五穴会,以应一岁,与孙络之相同,可以微针刺取,以泻其邪。

小痹者,谓邪始入于皮肤,未伤筋骨。

脉,谓孙络脉也。

邪在皮肤,循脉往来,见而泻之,与治孙络之法相同,而亦不必问其穴会之所在也。

此言邪之客于人也,必先始于皮肤,次于孙络,入于肌肉,以及于筋骨,在浅之时,微针所及,易于解散,无使其入深而为大痹也。

】调经篇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注蠕,虫行动貌。

盖风伤卫,卫气行于肌肉之间,故蠕动也。

】四时刺逆从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

【注有余而在外,则为肉痹,不足而在内,则为脾痹。

】长夏气在肌肉。

长夏者,络经皆盛,内溢肌中。

五常政大论太阳司天,水饮内稸,中满不食,皮(疒帬)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

【注太阳司天,则太阴湿土在泉,水饮中满,皮痹肉苛,皆水湿之为病。

身后痈者,痈发于背也。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

【注隆平之纪,其类土,其脏脾,土从木化则受其胜制,故上用变革而为体重食减之脾病也。

目转耳鸣,风行于上也。

】六元正纪大论太阳司天之政,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

【注加临之气,乃厥阴风木,四之主气,乃太阴湿土,是以风湿交争风化为雨,加临之气,从时而化也。

夏秋之交,湿土主气,故乃长刀化乃成。

盖夏主长,秋主成,长夏主化也。

民病大热少气者,风热之病。

肉萎足痿者,湿土之气。

注下赤白者,湿热交感也。

】至真要大论太阳之胜,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

【注《灵枢经》曰:足太阳是主筋所生病者,为痔疟者,太阳寒热之邪也。

厥逆而入于胃者,水侮土也。

胃络上通于心故心痛也。

阴中乃疡,是以隐曲不利,而互引阴股,足太阳主筋,故筋肉拘苛也。

】灵枢经寿夭刚柔篇伯高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

若形充而大,肉(月囷)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

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

【注脾主地而主肉,肉坚者寿,不坚者夭,此后天之土基有厚薄也。

】本神篇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注思虑,脾之情也。

如心因怵惕思虑,则伤心脏之神,神伤则不能主持,而恐惧自失矣。

脾主土而主肌肉,肺主气而主皮毛。

肉之膏肥曰(月囷),色者,气之华也。

(月囷)肉者,地所成之形也。

毛色者,天所生之气也。

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天地所生之命绝矣。

死于冬者,死于四时之胜克也。

】经脉篇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

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肉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注足太阴之气生于脾,脾藏荣而外主肌肉,是以太阴气绝,则脉不荣于肌肉矣。

脾开窍于口,主为卫使之迎粮,故唇舌为肌肉之本,脉不荣则肉萎唇反,太阴之生气绝于外也。

甲笃乙死,脾脏之气死于内也。

】五癃津液别篇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注腠理者,分肉之文理,津随三焦出气,淖注于皮肤肌肉之间,故腠理开则汗大泄。

如有寒而留聚于分肉之间,则排裂分肉而为痛。

沫者,津聚而为沫也。

】五变论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黄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

【注朱永年曰:此言皮不致密,肉理粗疏,致风邪厥逆于内,而为漉漉之汗。

盖津液充于皮腠之间,皮溃理疏,则津泄而为汗矣。

委中之下曰腘,太阳之部分也。

盖太阳之气主于皮肤,如腘肉不坚而无分理,无分理者粗理也。

理粗而皮不致密,则腠理疏而浑然汗出矣。

】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注理者,肌肉之文理,若文理粗疏而不致密,则邪留而为痹。

盖皮肉脉筋骨,五脏之分部也。

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故各视其部,则知痹之高下。

盖心肺之痹在高,肝肾脾痹在下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稸积留止,大聚乃起。

【注夫皮肤薄而气不充身泽毛,肉不坚而津液不能淖泽,如此则肠胃恶。

盖津液血气,肠胃之所生也,恶则邪气留止而成积聚,乃伤脾胃之间,若再饮食之,寒温不节,邪气稍至,即稸积留而大聚乃起。

夫肠乃肺之合而主皮主气,胃乃脾之合而主肉主津,故皮肤薄而肉不坚,则气不充而津液不淖泽矣。

气不充而液不泽,则毫毛开而腠理疏,疏则邪气留止,渐溜于肠胃之间而成积聚矣。

】本脏篇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注言人之血气神志调和,则形体乃安。

】脾应肉。

肉(月囷)坚大者胃厚;肉(月囷)么者胃薄;肉(月囷)小而么者胃不坚;肉(月囷)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约不利;肉(月囷)不坚者胃缓;肉(月囷)无小裹累者胃急;肉(月囷)多小裹累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

【注倪氏曰:(月囷),肥脂也。

么,亦小也。

约,约束也。

胃有上脘中脘下脘,故胃下则下脘约不利,结则上脘约不利也。

】论勇篇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

黄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

其皮厚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

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

【注薄皮弱肉,则脏真之气虚矣。

五脏之气虚,则不能胜四时之虚风矣。

虚风者,虚乡不正之邪风也。

黑者,水之色,论肾气之厚薄也。

不伤于四时之风者,谓土旺于四季也。

不病长夏之风者,谓土主于长夏也。

设有皮厚肉坚而伤于四时之风者,必重感于寒也。

天在地为水,在天为寒,肾为水脏,上应天之寒气,是以色黑而皮厚肉坚之为病者,必重感于寒。

外内皆然,谓外受天之寒邪,内伤肾脏之水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