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操作拔罐刮痧

中医操作拔罐刮痧

中医操作拔罐刮痧
一、拔罐适应症:
1、祛风散寒、泄热、宣肺解表:治疗一切外感疾病,如感冒,咳嗽,发热等。

2、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止痛: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腰腿痛,扭伤,女性痛经等。

3、活血祛瘀、通经络:中风后遗症,面瘫,四肢痿软等病症。

4、调理脾胃、:急性及慢性胃炎、肠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

5、缓解疲劳、强身健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二、拔罐所需器材、火罐种类:
火罐、镊子、酒精棉球、酒精灯、打火机
火罐种类:竹筒罐、玻璃罐、抽气罐
三、操作方法:
1、留罐: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并裸露施治部位,医生用镊子夹住一个95%酒精棉球,点火之前把棉球上的酒精滴甩干,一方酒精滴在身上及罐口,点着后在罐内闪动立即拿出,并迅速将罐扣在皮肤上即可吸住。

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施术要迅速敏捷。

每次可拔一个或同时拔几个火罐。

一般留罐5-10分钟。

老人和小儿留罐时间可缩短。

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家庭可用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

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

2、闪罐:用镊子夹l,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然后又立
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

通过反复的拔、起,使皮肤反复的紧、松,反复的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适用于治疗肌萎缩,局部皮肤麻木酸痛或一些较虚弱的病证。

3、走罐:此手法作用力度、面积都较大,与刮痧疗法有相似之处。

操作前应在待走罐的部位涂上“刮痧拔罐润肤剂”,否则易出现皮肤损伤和疼痛。

一般背部走罐宜上下移动,胸部应按肋骨走行方向来回移动,上下肢、腹部宜旋转移动(顺时针、逆时针均可)。

此法对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等病症如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感冒发烧、高血压、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肠炎、痤疮等病症都可广泛应用,且效果颇佳。

四、注意事项:
1.保暖:拔罐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避免烫伤:不要将燃烧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过热的罐子勤更换。

不宜超过10分钟。

时时注意查看罐内皮肤颜色。

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

选择适当体位,并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

体位不当或骨骼凸凹不平以及毛发较多的部位忌用。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

在拔罐的旧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在给患者拔罐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有晕罐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避免太饱太饿时拔罐。

6.水泡处理:如果留太久出现了水泡等症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特别注意皮肤破损未修复时勿接触生水。

五、误区:
误区1 拔火罐后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

因为这时候的皮肤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裂、发炎。

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着凉。

建议: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2小时。

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
度要稍高一些。

误区2 拔得时间越长越好
不少人认为拔火罐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甚至认为,要拔出水疱才能体现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实这也是错误的。

因为火罐拔得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水疱,这样不但伤害到了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建议:正确的拔火罐时间应该是在10,15分钟。

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

误区3 同一位置反复拔
一次不成就拔两次,同一个位置反复拔,认为这样才能拔出效果。

其实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坏,比如红肿、破损……那就得不偿失了。

建议:拔火罐的时候,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

误区4 拔胸口、肚子
很多人认为:我哪里不舒服就拔哪里。

肚子疼或者胸前不舒服,我就拔肚子、
拔胸口。

其实这样也是错误的。

一般拔火罐最好不要拔胸前和肚子,因为这样拔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建议:我们通常拔火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部、背部,肩膀。

六、禁忌症
(1)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者不宜拔罐。

对于癫痫患者则应在间隙期使用。

(2)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络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

(3)有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负压吸拔。

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不官用拔罐治疗。

(4)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响骨折对位及愈合。

急性关节扭伤者,如韧带已发生断裂,不可拔罐。

(5)皮肤易过敏者、易起泡、发红者、不宜拔罐。

皮肤有溃疡、破裂处,不宜拔罐。

在疮疡部位脓未成熟的红、肿、热、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

面部疖肿禁忌拔罐,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局部原因不明的肿块,亦不可随便拔罐。

(6)孕妇的腰骶及腹部不宜拔罐。

(7)身体极度消牦者、恶病质患者不宜拔罐。

恶性肿瘤的中期、晚期患者,不宜拔罐。

一、刮痧适应症:
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

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也可用作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二、器材:1.苎麻、麻线、棉纱线团 2(铜钱、银圆 3(瓷碗、瓷调羹、木梳背4(小蚌壳 5(檀香木、沉木香刮板、小水牛角板等等。

另外,还有水、油、润肤剂等辅助材料。

三、操作: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

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

刮痧板一定要消毒。

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
长不超20分钟。

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
治。

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四、注意事项:
1. 一定要先在刮痧部位涂抹一定量的介质后(如刮痧精油等)进行,这样不仅可减少刮板与皮肤的摩擦,还可增强渗透力,进而加大治疗功效。

2. 刮痧板应与人体皮肤呈60?或90?角,刮痧板在刮拭时先涂抹介质,再以刮痧部位为中心并尽量向外周扩大其刮拭范围,同时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局部情况以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

3.操作者应根据患者的自身和疾病的特点掌握力度和控制时间。

一般情况下“实则重之,虚则轻之”。

具体来说就是体质较强、病属实证、病情较重的患者用力稍重,时间稍长些;体质虚弱、病属虚证、病情稍轻的患者用力则轻些,时间短些。

4.出现晕刮时及时处理。

晕刮呈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惨白、心慌、出盗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头晕等。

5.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此类人群最好不刮痧,若要刮痧也应谨慎,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手法尽量放轻。

五、误区
误区1:出痧越多越好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刮痧时出痧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出痧的多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血淤证、实证、热证患者出痧多,而虚证、寒证患者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出痧往往不明显。

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出痧而使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最终只会伤害身体。

建议:不必强求出痧,每部位3-5分钟,以患者舒适为度。

误区2:刮痧越勤越好
误区3:哪里不舒服刮哪里
误区4:刮痧后立即洗澡
六、禁忌症:
1.血友病或白血病:由于刮痧会使局部充血,血小板少者应慎刮。

2.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或全身重度浮肿等患者。

3.需要刮痧的部位有外伤:比如手臂挫伤、背部破皮或腿部骨折等。

4.皮肤有感染疮疗、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

5.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6.妇女怀孕者,腹、腰、骶部禁刮。

7.小儿臼门未合者禁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