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调歌头注释翻译及赏析逐句

水调歌头注释翻译及赏析逐句

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⒃。

【词句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⑵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⑶达旦:到天亮。

⑷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⑸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⑹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⑺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到天上去
⑻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⑼不胜(旧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⑽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

⑾何似:一说何时;何如,哪里比得上。

⑿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⒀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⒁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⒂但:只。

⒃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1] [2]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中心思想】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逐句赏析】
上阀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几时:什么时候。

把酒:端起酒杯。

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
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 “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官殿的高寒。

乘:驾。

归去:这里是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字:美玉造成的楼宇,这是想像中的仙宫。

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

胜,能承担,经得起。

"我欲乘风归去" ,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未能忘情于现实。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看他,使他处主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官怎比得上人间。

弄:玩弄,欣赏。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下阔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

朱:朱红,正红色。

阁:我国旧时一种楼房,可供游人休息、远眺、供佛、藏书之用。

绮户:雕花的窗户。

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

“转"照"低"表示夜深。

"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朱阁" "绮户"与上阙"琼楼玉字"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了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园?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
不应:这里是不应该的意思。

何事:为什么。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不应有恨" ,而恨在其中。

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

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结句与上阙"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r达的胸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

《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