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前言
早在1917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以《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为题,出版了他的社会学著作。

齐美尔认为,个人之间是处在不断地互相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互相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

社会只不过是对互动着的一群人的称呼。

社会学的任务是要阐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阐明个人怎样互相交往而形成群体,群体又怎样制约个人的,所以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社会本位主义,还是个人本位主义,因为这个分歧把社会学家观察社会的视角分成宏观和微观两种。

从中国传统文化上看,社会本位主义一直占主导地位(注:孔子的“仁”,孟子的“义”,都是主张个人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对社会没有贡献,个人就没有价值。

当代“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说法,也反映社会本位主义。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理论多是宏观大论,很少有微观分析。

从认识论上讲,不论是主张社会本位主义还是主张个人本位主义,对事物的认识都不能从整体入手,而必须从个体入手,对个体的属性进行抽象,然后把抽象得到的规定性返还给事物本身,使人对事物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一、角色人格体系
(一)个人与角色
社会上没有抽象的个人,只有承担着各种社会角色的具体的个人。

个人与社会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有机联系。

社会中的个人是有价值标准、有行动目的、与他人发生联系和互动的个体;社会是由个人互动而联结起来的网络,个人就是这张网络中的纽结。

所以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个人也不是无主体意识的社会的零部件,社会总体大于个体的简单相加之合。

而社会总体大于个体总和的全部秘密在于社会关系。

而角色就是由于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比个人更抽象的概念。

个人是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发生关系的。

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也是社会网络上最小的纽结。

在社会学里,角色就是与一定的地位相连的一套规范;它是对处在特定职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

”个人是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发生关系的,角色本身就意味着关系。

另外,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还要求每个人必须承担多个角色。

(二)角色与人格
角色应当包括人格化和非人格化两个方面,角色中的职位是非人格化的,而职务活动(即角色扮演)是人格化的。

但是由于职位总是由某个具有特殊人格的人去担任的,所以角色最终都是人格化的。

人格与角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角色中的职位是非人格化的社会规定,人格给角色以个性活力。

角色脱离人格便是一个没有主体没有生命力的抽象,人格脱离角色便成为没有名目的个性精神。

三、价值规范体系
(一)价值标准的含义
在人格三要素中,价值标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是决定人格稳定和人格变
化的内在要素。

价值标准决定人的行为取向和行为目的,能力是为行为目的服务的,气质是行为的心理动力,是影响行为式样的心理要素。

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

一种客体对主体有没有用处,即有无价值,关键在于主体的需要,而主体的需要是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人的需要决定价值标准,物质生活条件又决定人的需要,所以归根结底价值标准是由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不考察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就不能深入理解人的价值标准。

(二)价值标准的层次
根据主体范围的大小可以把价值标准分为个人价值标准、群体价值标准、社会价值标准三个层次。

个人价值标准是由个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个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标准;物质生活条件相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标准,这是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

群体层面上的价值标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价值标准,是由群体成员之间互动产生的,它反映着群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共同利益。

群体价值标准不是个人价值标准的加总,而是求同存异。

所以,个人和群体的价值标准往往与社会价值标准发生矛盾冲突。

划分个人、群体和社会三个价值标准层次的现实意义,在于解释社会行为取向的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关系。

(三)价值冲突与价值整合
价值标准具有冲突与整合两种作用,而且这两种作用是交互发挥的。

价值标准的整合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志同道合”中的“志”是目的价值,“道”是手段价值,目的和手段统一的人便能团结。

然而对于由共同价值标准引起的冲突,则很少有人提及,其实冲突既由于不同的价值标准引发,也由相同的价值标准引发。

任何社会组织都有这两方面的职能。

在群体内部因共同价值标准而发生冲突时,行会利用外部威胁调解内部纠纷;在对外冲突时,共同价值标准又在内部起整合作用。

因此有些团体和组织为了内部整合,往往挑起外部冲突。

这就是利用不同价值标准之间的冲突,发挥共同价值标准在内部的整合作用。

(四)价值标准与规范
价值标准是人格中的核心要素,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灵魂。

灵魂是内在要素,看不见的,必须外化成为规范才能发挥作用。

因为人们需要的多样化,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使规范分成许多种类。

把社会规范分为公开规范和隐蔽规范两种。

公开规范是指群体、组织和社会公开宣布的规范,比如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各种规章、规则,都是公开宣布的规范。

隐蔽规范是指公开规范不禁止也不提倡,然而被人们默默遵守着的那类规范。

四、权力制度体系
(一)权力的产生
权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因为谁掌握了权力谁就可以支配别人,就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使别人服从自己。

在社会生活中,权力的获得是一个人的能力、环境和机遇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能力是基础,环境是条件,机遇是运气;要想获得权力,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是能力,能力包括人的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其中体能是健康,是基本条件;智能是知识和技术,是获得权力的关键。

智能表现在专业知识、社交能力、认识和应变能力等各个方面,凡是能够获得权力的人,在能力上都是全面发展的。

(二)权力的特征和定义
权力有以下特征:1.动态性。

权力是个动态过程,不是一个静止概念。

权力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表现出来,没有行动,权力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这个力量能否成为权力,只是一
种可能。

2.强制性。

强制性是权力的重要特征,非强制行为与权力无关。

3.服从性。

权力是以服从为对象的,没有服从,权力便不存在。

4.地位性。

权力是和一定的身份地位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身份地位便没有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权力就无从谈起。

5.资源性。

权力意味着对资源的占有,资源包括金钱、财富、武力、声望和有价值的社会关系等等。

因而我们把权力定义为:权力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中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他人贯彻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

权力一旦产生出来,社会上就有了统治和服从。

(三)权力与制度
掌权的人是人格化的、特殊的,谁掌握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看得清清楚楚。

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是一般的,但是一旦违反它就会受到惩罚。

只有非人格化的无处不在的制度才能实现权力的统治作用,所以权力必须体现为制度。

而制度是由权力产生的,没有权力制度便不能形成;权力必须体现为制度,没有制度,权力便不能行使。

(四)四种基本社会制度
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角度看,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有四种:一是承担人口繁衍功能的婚姻家庭制度;二是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的经济制度;三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教育科学制度;四是发挥领导和整合作用的政治制度。

在人类社会的四种基本制度中,生育制度是提供社会活动能力的源泉,政治制度是掌握和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源泉,所以从能力交流角度看,制度的排列次序是: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科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从信息交流角度看,制度排列的次序是:政治制度→科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

五、结论
本文从齐美尔的“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这个命题出发,首先分析了个人,从个人身上找出其社会规定性,即角色。

然后再从角色的内涵分析个人怎样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或群体发生多种关系,这些关系总和起来构成为社会。

角色是由具有一定人格的人担任的,角色扮演使角色人格化,人格又使角色具有鲜明的生命力,所以角色与人格紧密相连成为社会的第一个体系。

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三个要素,这三要素以价值标准为核心联系起来发挥作用。

价值标准是因人而异的,特殊的,是无形的,它必须外化为规范才能发挥作用。

规范是价值标准的外化、一般化和非人格化,它具有普遍的制约力。

内在的价值标准外化为规范而组成社会的第二个体系。

当进一步深入到社会的权力制度体系。

权力产生统治和服从,并通过制度行使权力,但是权力和制度不是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而是从社会共同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它是社会的第三个体系。

通过以上三个互相联系的社会体系的分析,我们力图在理论上完整地再现社会真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