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连带责任的条件来源:作者:时间:2010/10/22承担连带责任的条件对连带责任进行分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将连带责任进行分类。
旨在帮助我们加深对连带责任的认识深度,从不同侧面把握连带责任的特征、性质及其构成要件,正确地界定民事责任。
(一)、法承担连带责任的条件对连带责任进行分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将连带责任进行分类。
旨在帮助我们加深对连带责任的认识深度,从不同侧面把握连带责任的特征、性质及其构成要件,正确地界定民事责任。
(一)、法定连带责任和约定连带责任依连带责任产生之原因不同,可以将连带责任划分为法定连带责任和约定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虽对债权人有利,但对债务人,无疑是一种加重责任。
所以《民法通则》规定,承担连带责任,须由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
可见,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之债务是以按份责任为基本清偿原则的。
约定连带责任是依照当事人之间事先的相互约定而产生的连带责任。
法定连带责任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而产生的连带责任。
由于债务人约定加重自己的责任的情形毕竟不多,故连带责任的承担大多数来自法律的规定。
法定连带责任与约定连带责任除了产生的原因不同外,还有连带责任人主观因素的区别。
法定连带责任均为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
如代理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而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由于该代理人和第三人主观上都有过错,所以《民法通则》第66条第二款规定了两者应承担的连带责任。
约定连带责任的承担不一定要求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仅以事先约定为准。
如保证人为被保证人就主合同提供担保,保证人主观上并无过错,只是基于保证合同中的约定而承担连带责任。
(二)、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依连带责任内容之不同,又可将连带责任划分为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
违约连带责任即指当事人共同违反合同规定而产生的连带责任,侵权连带责任即指当事人共同侵权行为造成损害发生而产生的连带责任。
区分以上两者的法律意义在于:1、构成违约连带责任只须具备当事人有共同违约行为和主观上有共同过错,不论是否致他人损害。
而构成侵权连带责任必须具备共同侵权行为,当事人在主观上有共同过错,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以及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四个要件。
至于无过错责任,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适用。
2、违约连带责任的承担除继续履行合同与支付违约金等方式外,在造成损失并超过违约金的情况下,还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而侵权连带责任的承担,仅限于赔偿损失的承担方式。
(三)、有效合同连带责任与无效合同连带责任依产生连带责任的合同效力的不同,可将连带责任分为有效合同连带责任和无效合同连带责任。
有效合同连带责任的前提是有效合同。
在合同成立之时,当事人各方具有民事主体资格,所订合同的内容和形式都符合法律规定,当事人主观上没有过错,客观上没有违约行为。
因此,或是主合同或是从合同皆为有效合同。
只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或多方违约才产生了连带责任。
无效合同连带责任产生的前提是无效合同。
或是主合同无效,或是从合同无效。
由于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因此,合同在成立时就无效。
合同无效并不能免除当事人的连带责任,这种连带责任即为无效合同连带责任。
区分有效合同连带责任与无效合同连带责任的法律意义在于,有效合同连带责任的承担有继续履行合同、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方式;而无效合同连带责任的承担有返还原物、赔偿损失、追缴财产收归国有等方式。
(四)、一般连带责任与补充连带责任连带责任确定后,依债务人承担责任的先后顺序不同,可将连带责任划分为一般连带责任与补充连带责任。
一般连带责任的各债务人之间不分主次,对整个债务无条件地承担连带责任。
债权人可以不分顺序地要求任何一个债务人清偿全部债务。
如合伙、半紧密型联营、代理关系等。
补充连带责任须以连带责任中的主债务人不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为前提,从债务人只在第二顺序上或者与责任总额不一定相等的情况下承担连带责任。
如保证人在被保证人不能偿还债务时,保证人才承担连带责任。
倘若被保证人只能承担60%的债务,那么保证人只能承担另40%的责任。
区分一般连带责任与补充连带责任在民事诉讼中有其一定的意义。
对一般连带责任,可按债权人的意愿处理,如只起诉其中一方债务人,则无需把其余债务人都追加为被告。
对补充连带责任,法院应将其他债务人列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
二、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连带责任是连带债务关系中数个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形式。
因此,连带责任需具备民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即:连带责任人主观上须有过错;行为须具有违法性;须造成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须存在因果关系。
但是,由于民事立法上允许连带责任无因设置,即当事人自行约定,所以连带责任的构成又有例外。
比如担保合同中的保证人,其主观上虽无过错,也未实施违法行为,但其仍应承担连带责任。
因此,连带责任的构成还有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一)、连带责任人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连带之债是承担连带责任的前提。
连带之债是指以同一给付为标的,各债权人或各债务人之间有连带关系的多数人之债,其中数个债务人连带承担以同一给付为标的的债务,称为连带债务。
显而易见,连带责任的责任人须为两人或两人以上,连带责任人作为多数主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般连带责任的各债务人,诸如合伙内的各合伙人,共同侵权的各侵权人等,另一种是补充连带责任中的主债务人和从债务人,如保证合同中的主债务人和保证人。
(二)、连带责任人与债权人之间须存在着债的关系,且为不可分之债连带责任是以债的关系为前提的,没有债的关系,就无民事责任可言,更谈不上承担连带责任。
在代理关系中,某两方当事人共同损害了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由此便与受害人之间形成了债的关系。
如在代理人与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情况下,代理人是对其进行代理活动中的过错行为造成的损失向被代理人承担责任,第三人也不是代人受过,而是对自己的过错行为造成的损害向被代理人承担责任,代理人与第三人在意思上的联系和行为上的配合,使得他们处于共同债务人的地位。
另外,在保证关系中,保证人与债权人所形成的同样是债的关系,此债是以主债务的存在为前提,为从债,也即保证之债。
连带责任所指向的债必须不可分。
不可分有性质不可分和意思不可分,性质不可分是指给付在性质上不可分割,如分割就会损害其价值;意思不可分是指给付在性质上虽属可分,但依当事人意思而定为不可分。
我们这里所述的不可分显然是指意思不可分。
民法上所说的“连带”是指“共同的、一致的、不可分的”意思。
但“共同的、一致的”是指几个责任人共同对某一特定主体承担义务;“不可分的”则强调了这些责任人对共负的债务必须不分份额地承担清偿义务。
这种共同债务的不可分割决定了各连带责任人在履行义务时,首先就应无条件地承担全部责任,其后才在内部关系中体现按份责任。
因此,共同的不可分割性是连带责任的重要构成要件。
当然,连带债务的不可侵害性也不是绝对的。
债务不可侵害性是对责任人而言,对责任人具有约束力,而债权人不受这种约束。
当债权人允许责任人分担债务时,这种不可分割性便不起作用。
(三)、连带责任的客体必须是种类物连带责任的主体是指连带民事责任人承担义务的对象。
该客体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相比,其外延显得单一。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是指物、行为、智力成果和其他一些权益。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最普遍的客体物又分为种类物和特定物。
而连带责任的客体则只能是其中的种类物,这是由连带责任的性质所决定的。
其一是,连带责任是一种财产责任,所以其客体必须是物。
其二,由于所履行债务的责任是连带责任,因而这种客体在客观上是可分别承担的,而不应是特定的。
特定物不能作为连带责任的客体,因其具有不可替代之特征,其他连带责任人无法承担连带责任。
(四)、连带责任的承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或者当事人明确约定该问题在连带责任分类中已作初步分析,在下文中将进一步阐述,在此从略。
三、连带责任的承担《民法通则》规定,连带债务人都有义务向债权人清偿债务。
也就是说,债权人可同时或先后要求连带债务人全体或部分或一人履行全部或部分义务,被请求之债务人不得以超出自己应付份额为由,提出抗辩。
只要债务没有全部清偿完毕,每个连带债务人不论他是否应债权人请求清偿过债务,对没有清偿的债务部分,都有清偿的义务。
连带债务人在外部关系上即各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中按连带责任处理,而在内部关系上,即各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上则一般依按份责任处理。
也即连带债务的债务人各自应承担的债务份额,法律规定的,依法律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应依当事人的约定,既无法律规定,又无约定的,应平均承担。
司法实践中,往往在处理连带债务人内部关系时忽略了对外债务的连带清偿问题。
比如在处理合伙、联营等纠纷时,仅对内部的债权债务直接分摊或分割至各合伙人、联营方连带责任承担之请求权,给外部关系中的债权人的债权实现构成了危害,这显然是错误的。
连带责任对每个具体债务人来说,意味着责任的加重,它使债务人间的内部关系中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力量,并促使债务人共同防止和消除违法行为,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得以顺利实现。
确定连带责任承担的原则和依据是:(一)连带责任法定原则。
连带责任产生的法律上的依据主要有:1、《民法通则》规定,这是连带责任产生的基本依据。
主要有:第35条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第52条因联营而承担连带民事责任;第66条、第67条代理中因授权不明、代理人与第三人串通、无权代理或利用代理关系进行违法活动而产生连带责任的承担;2、《合同法》、《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为《担保法》关于保证责任的祥尽规定;3、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如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1条、第148条,《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73条,《关于审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条、第10条,《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9条等,均有连带责任承担的规定。
4、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
如《广告法实施细则》规定广告虚假而承担连带责任等。
(二)连带责任约定原则。
即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自愿约定而确定连带责任的承担。
约定承担连带责任多见于担保合同中。
(三)连带过错原则。
即根据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过错大小来确定连带的承担。
包括两种情况:一种依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本应负连带责任的一方当事人由于其主观上无过错,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并非所有无过错均不承担连带责任)不承担连带责任。
比如与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协迫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之情形的,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即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