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论世变的巨繁,战国的十年可以抵得过春秋的一个世纪。

若把战争比于赌博,那么,春秋的列强,除吴国外,全是涵养功深的赌徒,无论怎样大输,决不致卖田典宅;战国时代的列强却多半是滥赌的莽汉,每把全部家当作孤注一掷,旦夕之间,以富翁入局,以穷汉出场,虽然期间也有一个赌棍,以赌徒起家,终于把赌伴的财产骗赢净尽。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理解变革来自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知道经济变革、内政改革,理解它们对中国由“封邦建国”向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过渡的影响;知道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的主要观点,理解它们相互批评论辩,彼此影响,学术空气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过程与方法根据对各种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从而提取信息、得出结论,培养应用材料的能力,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春秋战国社会变革是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社会变革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学术和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设计]上节课我们主要说的是西周建立之后,西周建立以后,为巩固统治,在制度上有何创新?西周时期制度创新那么到了西周末年,周王朝又发生面临着怎样的变化呢周厉王的横征暴敛、周宣王的废嫡子立庶(鲁国继承人)、周幽王的荒淫无度废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失信于天下。

导致西周被犬戎外族入侵,而诸侯不至。

(烽火戏诸侯不符合史实,西汉时才使用烽火求援)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

鉴于镐京残破,偏居西部,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武公、秦襄公、晋文侯等诸侯的护卫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

平王东迁之后,控制的范围从西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圆千里的土地,变成了只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

兵力从西周强盛时,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锐减到,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

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接管理土地的减少、军事实力的减弱,周天子对于原先控制的诸侯,再也无能为力了。

即使这些诸侯与天子有着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但是我们说,宗族和姻亲的情谊经过的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君臣上下的名分,最初靠权力造成,名分背后的权利一旦消失,名分便成了纸老虎,必被戳穿,它的窟窿愈多,则威严愈减。

光靠亲族的情谊和君臣的名分去维持的统治必不能长久。

因此,在周王室软弱无力的背景下,中国历史迎来了500余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得名于孔子所作的史书《春秋》,战国其得名则与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有关。

一般认为:春秋是从前770到前476年田氏代齐(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

战国从前475到前221年。

(一说是从春秋是从前770到前403年,“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伯,分别建立三个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它们为诸侯。

)】那么同学们,我们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文学作品以及一些影视剧作品,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一些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比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那么同学们,根据我们已知的关于春秋战国的知识,我们说说看,这个时期是怎样的一个时期呢?(答案肯定是千奇百怪的,主要是让学生们说出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最为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

结合图文,变革的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出现(经济上的变革)。

铁制工具相比于之前的石器工具其优势不需多言,那么铁器比早已存在的青铜器具的优势在于,1,铁矿在中国的分布比铜矿分布比较广全国铁矿有2974个铜矿有1248个,可以更加广泛的利用;2,铁比铜更加容易提炼,容易打磨,并且比较锋利以及坚硬,柔韧性高。

铁制工具相较于石制工具以及青铜器来说,更加适合当时的农耕经济。

比如体制工具对于修建利于农业的排水工程(著名的都江堰工程,就是秦国李冰所负责兴修。

不仅免除了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危害,而且使约300多万亩土地得到了灌溉,那些常遭水旱之灾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成都平原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人们称之为“天府之国”。

值得称颂的是这都江堰直到目前仍然为我们服务。

解放后大力整治扩建,现在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

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生产率的巨大增长,又促进了贸易和工业,并且使得大部分经济商品化。

产生了一个新的商人和匠人阶级。

他们自由而且富裕,不再像过去那样依附于大贵族,转而向贵族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也成为了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诸侯、卿大夫为了更多的利益,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局面。

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

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制所必须的财政资源。

当时新开垦的土地的地租都直接交入诸侯们的府库,并且诸侯们为了牟利,将盐铁等生产和分配实行垄断。

其结果就是诸侯们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大大的增加了统治者的财力和权力,相应的削弱了周王朝。

如秦商鞅改革、魏李悝改革、齐邹忌改革;韩申不害改革;楚吴起改革等。

二、百家争鸣我们前面所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

那么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是什么人呢?“士”加以解释:在这场变革中,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作用最为突出。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些田地,能文能武。

春秋战国时期,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也无职,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赞礼的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士的出现既和社会发展有关,同时也与各国宽容的学说政策和私学兴起和养士之风发展有关。

也正是士的阶层出现和发展,才活跃了学术和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何谓百家争鸣呢?(阅读教材中的知识链接)“百家”是虚指,言其多,一是指思想家多,二是指学派多,实际也就是十家;“争鸣”是指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不可避免地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

百家争鸣是对社会变革的回应和反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这三大家的创始人、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19、20页,完成书本21页的表格。

儒学学派兴起于春秋,自孔子创始。

“仁”,孔子的解释很多,核心内容是对人类道德情操属性的归纳。

从字面看“仁”的含义?对自己:“刚毅木讷近仁”,“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矣”;对他人:“仁者,爱人”,如何爱人,统治者,要行德政: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对于平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思想上倡导推己及人,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才能做到仁呢?按照什么要求来做呢?人们要按照礼的要求来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还要克己复礼。

用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

孔子所创立的这一套学说,我们后人称他们为儒家学说,而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

而在儒家的历史上还有一位“亚圣”,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孟子。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

”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国家治理得不好,国君不能胜任,人民有权使他易位。

基于这样的理念,孟子发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了了“仁政”的学说。

根据这个学说,孟子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

因为孟子对儒家学说作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所以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

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儒家又出现了另外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这个人就是?荀子继续发展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个思想后来到了唐代的时候被一位皇帝所强调。

唐太宗。

与孔孟不同的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从性本恶出发,任其发展必定会发生淫乱、残贼、争夺等罪恶行为,所以需要用礼仪加以教导。

荀子也主张天下一统,但认为礼仪教化还不够,还得有法律的强制作用。

可见它的学说是综合了儒法两家思想的结果。

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的的时候曾经问道于当时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这位思想家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无语,只微微张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以后反复地思考,突然有一天空子想明白了:原来老子嘴中,硬的牙齿已脱落,而软的舌头还在。

这就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道理。

老子借此说明“道”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自己的牙齿和舌头当中。

当然,道在老子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五千多个字的《老子》这本书当中,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

可见老子他是多么地重视道。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就是不能够说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那就不是道了。

”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

正因为老子认为道无法解释,而道又无处不在,所以老子在处世方法上主张“无为”。

注意,这里的无为绝对不是表面的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一种积极的无为思想,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批评当时社会是宫殿整洁,仓库空虚,一部分人穿着华丽的服装,佩戴锋利的宝剑,有着富余的财富,是靠剥夺哪些衣食不足的人而得来的,是一种强盗行为。

而这一切弊病起源于当权者的要求过多,因此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清静无为,自然达到百姓安居乐业,和谐平静的理想境界,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时代,这实际上是对原始社会的怀念和憧憬。

当时在宋代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