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日记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一个魅力不衰的话题,因为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永恒性,又具有时代性,时代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内涵。
“爱生、奉献”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这精髓是永恒的。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无一例外地要求为人师者必须具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甘愿付出的情怀。
作为我们这一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师德之魂,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就标志着我们选择了“爱生、奉献”,我们对学生理解,尊重并赋予爱心。
因为我们的职业是一个触及儿童心灵的职业,我们劳动的付出是在这个基础上见成效的,不论是丰收学业还是完善人格,“爱生、奉献”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正如苏联的捷尔任斯基说过的:“谁不爱孩子,谁就无法教育好他。
”我们的职业特点使得我们只关注了学生而有时忽视了自己的家庭,孩子,这其实并不是我们的职业道德所要的,修养好自己的师德不单指我们要爱生、奉献,也要求我们关注好自己的生命,调节好家庭,孩子与职业的关系,在师德中体现出智慧、讲求艺术。
我是一个教龄在十多年以上的教师,在师德的修养方面我恪守着教师职业道德,但在实际的育人过程中也难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有时表现出急噪,有心无术等现象。
尤其是针对一些差生时易板着面孔,有时,面对个别不可理喻的家长(这些家长不但把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弃置一旁,还千方百计为自己找理由,甚至欺瞒老师,有时不是孩子在撒谎,而是家长在撒谎),也确实语气重些,但经过自己的调节和学习改进,最终都能以一个完整的心态,同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句表扬、一个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对好孩子来说是锦上添花,对那些需要支持和鼓励的学生来说则是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辛苦、更重要!教师不要吝啬那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微笑、一个支持的点头——尤其不要吝惜给中等生和后进生。
总之,要更好地在工作中发挥教师的作用,就要不断的学习、磨练自己,修养好自己的师德,更好更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合格的人来。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
我们在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中,涉及到教师的师爱问题。
我们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
这说明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
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它由四大系统构成,即,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
每一大系统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理想等。
因此,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
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
有的把个人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有的为多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奋斗目标等。
由于理想的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
那些具有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就巨大。
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
总之,从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来看,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师德修养日记在学校,学生生活中主要的接触对象就是老师,有时甚至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形象常常有意无意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教师自身的行为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由于他们仍处于“偶像崇拜”期,故对教师的所作所为会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
如果教师道德修养欠佳,则将或使学生因失望而陷入道德迷惘,或使学生因盲目效仿而趋于道德堕落。
反之,如果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则将使学生在敬佩中得到熏陶,在模仿中提高道德修养.事实正式如此,我们无论是从名人的回忆录中,还是从凡人的闲谈中,凡涉及其老师的,大多印象最深的便是老师的人品.读鲁迅的<<藤野先生>>,魏巍的<<我的老师>>,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老师那正直的人品,那对职业的忠诚,对弱者的同情与对学生的爱心,正是学生终生难舍的珍宝.其实,教师的影响绝不限于自己所教的学生,也不限于自己所处的学校,而是涵盖着全社会.中国向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孔夫子被尊为”万世师表”,足以证明教师的影响是跨越时空的.虽然孔子的世界观已不能为今人全盘接受,但它的人品,他的一些道德观,仍被批判的继承着.今日的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人们之所以尊重教师,并非因为教师有权有钱有势,而是因为教师的才学和人品.教师的道德取向,往往成为社会的向导.原来,我常常抱怨:教师所得并不多,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却十分苛刻.其实,这种怨言大可不必.人们之所以对教师提出苛刻的要求,那因为他们在无意中把教师当成了自己的偶像,从内心深处,他们觉得教师应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他们希望教师正在他们的心目中保持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正是把对社会道德的希望寄托到教师身上.尤其是当人们看到了许多腐败现象,感到一部分人的道德沦丧之后,他们殷切地希望教师能守住道德防线.这是人心向善的表现,是人们对教师最大的信赖.因此当教师作了不该做的事,别人提醒道:”你是教师时,我们千万别忙着以”教师也是人”来辩.教师当然也是人,但教师在社会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决非一般的人,而是堪为表率的人.人们给了教师这样的地位,教师就义务承担这种义务.是的,教师主要的责任是教好自己的学生.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在道德取向的问题上.全社会都将目光投向教师.人们把教师道德修养的好坏,作为评判社会道德风尚的一大标志,作为自己修身养行的一个坐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师德是社会的母题.既然师德在形成社会公德,改变社会道德取向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点的今天,师德的内涵又有哪些新的内容呢?记得有一位同行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对新时期的师德观作了这样的阐述:要求教师把热爱学生视为师德的标志,把严爱结合,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作为师德的尺度;把铸造教师高尚人格作为师德的灵魂;把保持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年轻的心态,良好的品德素质,高度的敬业精神,开朗的个性,豁达的胸怀等作为教师的职业形象.由此可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加强师德修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总而言之,教师不仅要把终身学习当成目标,而且要不断锤自己的品德修养.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
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许多事迹感人至深。
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
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
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
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
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痛,“哭之恸”。
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的心理,而是采用一种平等友善的态度。
《吕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
对于教师而言,要能“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
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
若此则师徒同体”;对学生而言,则要尊师敬业。
为什么要师徒同心呢?因为“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如果师徒相互异心,就会相互怨恨厌恶——“人之情,恶异于己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
倘若师徒同心同德,学业便由此而彰明,道术由此而大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但是,我们有的老师,却没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例如,有一位中学老师,他从初一开始接了一个班,班中有一位学生,上课从来不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她也不发言,已经到了初二第二个学期了,她还是如此,有一天,老师为了让她发言,就想出一绝招。
老师首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这位学生站起来,可是头是低下的。
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往前看,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哦,这是黑板,”“对,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
老师从他的出发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可是,一句话,不仅伤害了那位学生,而且,伤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
传统的“仁义”,谦爱”思想是可以引导着师生关系的优化的。
倡导"仁义"的孔子始终以“仁”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墨家要求“兼爱”——爱天下的人。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当然应该时时事事以君子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准则,追求一种由感情构建的永久性关系;而并非由物质利益粘合的临时性关系。
《吕氏春秋》认为,“疾学在于尊师。
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 “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理胜义立则位尊矣。
”教态——写在脸上的师德教态是教师在课堂上自身风采的展示。
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外在形象,更是其内在修养的具体体现。
教态是教师的名片,是写在脸上的师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是通过教师的教态了解教师的。
教态是教师面对学生的最直接表现,是学生得到的最直观认识。
教态是构成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态的重要性,就是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染力。
没有感染力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教态有着丰富的内涵,笔者认为至少包涵如下三个方面:仪表、情感、语言。
这三方面是个统一的整体,是互相依存、互相烘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