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述1.1.1项目名称A海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1.1.2项目主管单位某县林业局1.1.3项目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建设单位:某县A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法人代表:XX*1.1.4 项目性质该工程项目依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中有关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内容进行规划。
属于新建,生态工程、公益性事业。
1.1.5 项目建设地点与范围内蒙古A海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XXXX盟XX县境内A海盆地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2′10″一112°49′32″,北纬40°27′15″一4O°38′50″ ,保护区为西南—东北走向的不规则矩形,保护区长轴约26km,短轴长约13km,保护区面积302.03km2。
保护区的北界、东界以XX县至XX市公路为界,南界大致以XX*乡至XX河大桥的土路为界,西界以农牧总场处起,贯通海西滩涂南北的土路接至海南滩涂的东西土路为界。
1.1.6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项目建设期3年,即2008年—2010年。
进度:2008年进行可研文本的编制、审批、工程建设准备工作及初步设计及土建工程施工和办公用车采购;2009年进行管护设施建设、湿地恢复建设、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2010年工程的续建,及仪器设备购置、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
1.1.7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本工程建设主要内容为湿地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能力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设施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为:(1)湿地保护工程①保护管理局、管理站办公设备购置保护管理局:办公家具12套,便携式计算机4台,台式计算机6台,传真机2台,扫描仪2台、激光打印机2台,激光复印机2台,数码照相机2台,数码摄像机1台,GPS定位仪3台,单筒望远镜1台,双筒望远镜2台,移动电话3台,VDSL高速网接入设备1套,办公用车1台。
保护管理站:每个保护管理站配备简易办公家具3套,便携式计算机1台,台式计算机1台,移动电话1台,对讲机2对,GPS 定位仪1台,单筒望远镜1台,双筒望远镜1台,数码照相机1台,巡护摩托1辆,无线上网设备1套。
②管护设施建设界桩60个,围栏50km,设立6座界碑,指示牌24个,瞭望塔1座。
③鸟类救护站鸟类救护站用房150m2,救护笼舍200m2,并需配备解剖镜、显微镜、麻醉枪、救护仪器等相应的仪器设备,及饲料存储加工设备等。
(2)栖息地恢复工程规划在A海湖东北和东南恢复芦苇、香蒲湿地800hm2;A海湖西和西南恢复芦苇、香蒲湿地900hm2,及滩涂沼泽湿地恢复340hm2;A海湖西岸浅水区恢复水生植物600hm2,拦设渔网22km,修建4座小型闸坝,修建引水渠3.8km。
(3)科研监测工程湿地科研监测中心500m2,并配备设施设备;在湖北保护管理站设建鸟类疫源疫病监测点,配备监测设施设备;建鸟类环志站1个,面积60m2,配置必要的环志设备。
(4)科普宣教工程宣教中心建筑面积600 m2;在A海湖的沿岸设建2处野外科普基地。
(5)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保护区综合办公楼1100m2,建车库、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筑100m2。
1.1.8项目总投资经计算,内蒙古A海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总投资为2920.02万元。
其中:工程费用为2523.37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86.42%;其他费用为257.60万元,占8.82%,预备费为139.05万元,占4.76%。
工程费用按照建设类型分:建安投资1772.00万元,占工程费用的70.22%;设备投资751.37万元,占工程费用的29.78%。
工程费用按建设内容分:湿地保护工程202.94万元,占工程费用的8.04%;栖息地恢复工程1508.60万元,占工程费用的59.79%;科研监测工程为199.59万元,占工程费用的7.90%;科普宣教工程279.50万元,占工程费用的11.08%;基础设施建设254.56万元,占工程费用的10.09%;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工程78.18万元,占工程费用的3.10%。
建设投资筹措来源为:内蒙古A海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总投资为2920.02万元,按照国家规定西部省份的8:2计算,其中国家投资为2336.02万元,地方配套或自筹584.00万元。
1.2 建设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文件资料汇编》(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总体规划(2002-2010年)》;——《内蒙古A海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报告》(2000年);——《内蒙古A海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报告》(2000-2005年)。
1.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建设项目采用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
1.4 结论内蒙古A海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以加强A海湖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提高A海湖湿地管护、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等能力建设为目标,以恢复A海滩涂湿地生态环境为工程措施,为水鸟提供优良栖息地、繁殖地,保障A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维护A海流域生物多样性,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及科普宣教基地,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通过认真研究和论证,本项目建设与管理基础较好,组织保障有力,总体布局合理,建设方案和技术路线可行,建设规模适宜,资金投入适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项目建设是必要,也是可行的。
另外,该项目的实施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通知》精神,及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的具体体现,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A海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推动我国西部湿地资源保护进入一个崭新的台阶,实现人与湿地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的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
它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功能,除了向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外,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环境、控制污染、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对湿地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的退化,环境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丧失,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泥沙淤积等环境问题使湿地及其效益处于严重威胁之中,如何保护湿地、可持续利用湿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中国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内蒙古A海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XXXX盟XX县境内A海盆地中部,保护区总面积302.03km2。
A海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是内蒙古的第三大湖泊,是干旱区典型的内陆湖,也是区域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A海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A海湖泊水体环境和滩涂环境,改善和保护水鸟栖息和繁殖地,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的保护区。
根据国家重要湿地的标准,在2000年国家林业局将A海湖湿地列为中国重要湿地。
A海湖地处阴山中段,大青山东端偏南半干旱季风气候尾闾区的地堑型盆地,属温带干草原栗钙土地带,北靠阴山支脉蛮汉山及东延的山地,东邻XX丘陵与玄武岩组成的黑山头相接,西侧比较开敞,以低矮的分水岭和黄河水系分开。
湖水的来源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主要靠发源四周山地的季节性河流、山洪水和地下水补给。
据调查统计,区内水生维管束植物共有9种,其中挺水植物有芦苇、荆三棱、蒲草、水葸4种;沉水植物蓖齿眼子草、菹草、聚草3种;浮叶植物菩菜、睡莲2种。
浮游动物有29种,浮游植物藻类约78属,底栖动物19种,鱼27种。
A海湿地鸟类l4目27科5O属68种,A海鸟类中古北型鸟类有36种,占总数的52.9%,其次为全北型,有lO种,占总数的16.5%。
A海鸟类以候鸟为主,有56种,占总数的82.4%,候鸟中夏候鸟有43种,旅鸟有l3种。
A海珍稀濒危鸟类有7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大天鹅、白尾鹞等。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北师大生物系、南开大生物系、中科院动物所和湖泊所等有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对A海湖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保护和利用方案。
2000年XX县组织有关专家对A海进行了科学考察,认为A海生态环境基础条件较好;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亟待抢救;A海湖泊湿地除了具备水产养殖和旅游功能外,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等生态生态功能,另外为水鸟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繁殖地和停歇中转站,维护了区域生物多样性。
除了海西滩涂外,海南滩涂、海北滩涂、海东滩涂标高稍高于A海海湖面的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处于半自然和自然状态,急需提升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水平,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障A海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A海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1997年5月XX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凉政土城环〔1997〕15号),又于2001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晋升A海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政字〔2001〕321号)为自治区级。
目前,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已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0年11月,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将对受到破坏而退化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列为优先领域。
在2002年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中明确指出“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主要内容,以管理体制与体系改善、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为重点”。
2004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发办[2004]50号),并指示“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推进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努力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
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并于2005年8月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计划在2006至2010年期间投资90亿元以保护我国日趋减少的湿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