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姓氏文化
族谱对我来说是一个神圣的东西,是爷爷帮我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虽然她已经残缺,虽然我永远不可能被记录在里面,但关于她的故事,关于我们的姓氏却依旧让人如此向往的想去了解去探寻。
只有男孩子才能被写入族谱的,这也是因为中国固有的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每一个男婴出生便子承父姓,三月后父亲赐予孩子名字,祭拜祖先将孩子写入族谱,如此传承。
一代一代,绵延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姓氏文化就这样被传承至今。
在家里现存的族谱里,听爷爷讲我们是西汉孝子黄香的后人。
“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也就从那一刻我知道了黄香,引以为豪,以他为榜样。
因为姓氏有一代又一代的人,面对同姓人我们都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拉近彼此的关系,姓氏赐予我们的已不仅仅是名字,而是一种上辈乃至祖辈人的精神,和一脉相承的亲情。
远古时期,人们没姓没名。
“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都是氏族部落的幡号。
“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姓名对于婚姻、家庭、社会的重要性。
于是,周朝便由政府对人的姓名做出明确规定。
《礼》曰:“子生三月,父亲名之。
二十则使宾友冠而字之。
”意思是说,孩子出生三个月,父亲就要给他取个名字。
到了二十岁,便请亲朋好友来,为成人的孩子举行加冠礼,并为他取字。
字,也就是别名。
春秋时期人的姓名开始制度化,但仅属于上层社会。
从此人的姓名逐步规范,一直延续到现在。
姓名蕴涵着大量的文史典故和传统文化知识,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又一展现。
爷爷说其实每一代的孩子都是有固定一个字作为名的一部分的。
我只记得其中一句是“明承祖德(晓)”,爷爷是“祖”字辈的,爸爸便是晓。
而到了我因为是女孩加之现在也不再那么讲究也就没有了下文。
但每个人得名字都是说得出故事的。
“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姓郑,名燮,字克柔,《尚书•洪范》:“燮友克柔。
”意思是说,和蔼可亲就能以柔取胜。
民国将军孙立人,还有某些人叫“达人”,都源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字德邻。
也是出自《论语》“德不孤,必有邻”。
这种例子多多,举不胜举。
如今姓名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
比如屈原再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说我是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的先祖叫伯庸。
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
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
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
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则是中华文明的表现。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中,人们口耳相传的、融入姓氏文化的、能表现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成语典故何止千百个!其中有表现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之事的娄师德的“唾面自干”;表现人们谋略智慧的“田忌赛马”、“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又表现“无为”而治思想的“庄周梦蝶”;又表现鞠躬尽瘁、敬业尽职的“周公吐哺”;有赞扬为救国难挺身而出的“毛遂自荐”;有赞颂朋友之间忠实守信、相知相交的“管鲍之谊”、“范张鸡黍”;有赞扬人各有所长的“马工枚速”、“孟诗韩笔”等。
真是应有尽有、不胜枚举。
现在再看到家谱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只是去找爷爷找爸爸的名字,而是会想几十年后我如何去给自己的子孙讲我们的姓氏,我能留给他们什么。
面对自己的姓氏,你会有一种责任感一种承担。
这或许也是姓氏给予我们的另一种激励。
姓氏不仅仅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
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化是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也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独立存在,人其实就是文化的人,继承了一个姓,也就成为龙的传人,成为悠久文化的载体。
看看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一步一个脚印,有助于增进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励我们今后把路走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