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初探

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初探

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初探
摘要: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城市最能给人直接印象的事物。

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原来的老城在现在的城市中都只占据了很小的比例,所以对大中城市来说,应当采取灵活的保护措施来保护现存的历史遗产,使得一座旧城既保持了传统风貌的特色,又获得了新的城市功能,并改善了生态环境,使旧城获得了新生,尤其是那些广大的片区,就像人的细胞一样,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

本文探讨了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策略。

关键词: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策略
我国建筑遗产丰富,但由于自然损毁和人为的破坏,留存至今的历史建筑已为数寥寥。

从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古城中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来看,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遭到破坏。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预防性保护的含义
预防性保护为“PvnveConservation”的直译,最早提出是在1930年于罗马召开的第一届艺术品检查和保护科学方法研究的国际会议上。

直至2O世纪80年代预防性保护才开始被广泛讨论和研究.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在北美部分国家的博物馆藏品文物保护领域,概念的提出始于“文物保护不应该只关注单体,而应该关注环境对文物的影响”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末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

不同于以往过分依赖于建筑遗产损毁后应急性的保护工程,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强调通过科学记录、定期检测、系统监测和日常维护等方法厦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它包括“所有减免从原材料到整体性破损的预防措施”以及“防止进一步损害的应急措施”。

同时,它也强调通过风险评估和科学监测等方法分析损毁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科学的保护方法技术,以避免盲目的保护工程。

预防性保护基于的基本理念是建筑遗产的损毁或破坏是可以通过控制引起损毁或破坏的主要因素得以降低或消除的,其相关行动主要包括(1)灾害预防和特殊事件的应急措施——以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侵害。

(2)系统监测和传统修葺经验总结——以分析结构和材科的损毁规律.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科学的保护方法技术。

(3)定期检测和日常维护——以及时消除结构隐患,以防止不必要的保护工程。

(4)预防文化的构建和管理模式的更新——以实现预防性保护管理的新模式。

预防性保护需要管理者、所有者、用户、周边居民及其他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也需要传统工艺和现代先进技术的介人。

目前对预防性保护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层面、社会民众参与和经济法律制约等方面展开的。

其中,监测是技术层面需要研究的重要部分。

二、建筑遗产类型
建筑遗产主要有三种类型:
1、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典型性或特例性历史建筑;
2、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意义的历史遗物;
3、有地方标志性或较高艺术价值的古旧建筑。

它们有各种不同的保存价值,其保存与保护也应有不同的方式选择,目前实行的就地全面保护方式固然能将列入保护对象的建筑遗产保存下来(单从保存来说,十分理想),但与城市建筑、商业房地产、业主使用都产生了比较尖锐的矛盾,将妨碍建筑遗产的发现与保护,也使保护成本加大,保护面因之缩小,反面不利于建筑遗产的保存与保护。

三、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策略
1、强化保护意识
依法明确建筑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应切实提高对建筑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将遗产保护与建筑建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建立健全相关督察制度,完善相应的建筑价值评估体系,对有价值的建筑,根据建筑的价值,环境、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建筑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积极协调和平衡建筑资源保护关系,实现建筑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建设,建筑文化保护不仅仅是保护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对古建筑学家、文物学家的研究范畴上的探索,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建筑遗产保护,促进建筑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3、合理借鉴成功经验
有些历史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城市规划建筑,可以采取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办法,但是不要造成许多问题与原有景观的协调,不能改变或破坏原有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建筑文化借鉴更需要谨慎针对城市自身特点合理制定方案。

同时还要从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上把建筑文化遗产从根本上得以形成保护,从长远角度出发,建筑文化要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4、建筑遗产的保护措施
(1)保存
保存是指保持建筑遗产的现状不变,通俗的说,就是放在那里不动,主要针对一些价值很高、现存状态没有什么问题、不需要对本体施加直接干预的遗产,采取的措施应仅限于使它不改变现状,除原物归位外,不做任何画蛇添足的举动。

比如英国的巨石阵、我国的兵马俑坑等。

(2)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是一种间接的保护方法。

通过对遗产本体和环境进行经常、定期的检查和监测,及时记录、掌握现状情况,发现风险,通过管理和保养措施消除隐患,如及时处理蚁窦鼠穴、清理有破坏性的植物、限制游客人数、轮换开放等。

日常维护是建筑遗产保护中最重要的措施,也最受学界推崇,它不仅是所有手段中最经济实惠的,而且基本不触及遗产本体,把可能的干预降至最低,不影响其价值。

(3)防护
防护,又称预防性保护,是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个新概念。

它强调在日常科学监测和记录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建筑遗产衰老、损毁的规律,进行风险评估(如环境污染、洪涝灾害、风化腐蚀、温度湿度等等),以此来确定科学的保护方法和技术,实现灾害预防,从而尽量避免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比如:对江南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宁波保国寺大殿的监测,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殿内微环境(温湿度等)以及木构材质的变化进行持续监测,并建立了数据采集、信息管理和数据展示三者融为一体的监测系统J。

(4)加固
加固是一种直接的保护方法,指采用技术手段加强原有结构构件间的联系(如在建筑的现有组织中注入粘结材料)或恢复材料的强度,以增强原有结构体系的作用;或者在局部施加新的支撑措施、建立新的结构体系以改善现有的受力状态,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完整。

由于是施加于遗产本体上的保护方法,加固只有在确实判明建筑的结构损坏或材料强度已经无法支持时才能使用,并应遵循必要性、可识别、可逆性等原则,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5)修复
修复也是一种直接干预的保护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维修”与“恢复”。

根据现代保护理论,修复是指对于价值较高的建筑遗产,在不改变原状的前提下,运用传统或现代的工程和技术手段,使遗产恢复到良好、健康的状态,延续其寿命。

修复部分和使用材料要跟其余部分形成和谐的整体,但必须可以明显识别,以保持建筑遗产的历史可读性,不失真实。

建筑遗产修复的典型实例如罗马大斗兽场。

综上所述,一方面量大面广岌岌可危的木结构老房子和破落的旧街区,遍布中国城乡,因年久失修而生存条件欠佳,大多数因保护级别较低甚至迄今尚未被列人保护清单;另方面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开发商在巨大的地产潜值驱动下对其觊觎日久。

在如此两厢夹击之下,建筑遗产的生存环境日益险恶。

那么,又应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原则方法以达到和谐共生?在日益达成共识的保护原则与更新利用的实际操作之间找到合适的结合点,仍是进一步努力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英,谢钧.中国最美的哥特式教堂——广州圣心大教堂建筑艺术浅析[J].艺海. 2011(08)
[2]范文静,陈玲玲,霍斯佳,孙克勤.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
[3]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荷兰XL教堂住宅[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1(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