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综合复习原子结构原子核专题复习

高考综合复习原子结构原子核专题复习

高考综合复习——原子结构原子核专题复习总体感知知识网络第一部分原子结构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知识梳理一、电子的发现1.阴极射线的发现19世纪,科学家研究稀薄气体放电,发现阴极发出一种射线——阴极射线。

2.电子的发现汤姆孙确定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并测定出它的荷质比,之后用油滴实验测定了它的电量,确定它是组成各种物质的基本成分,称之为电子。

3.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也是有结构的。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1)实验装置(2)实验条件:金属箔是由重金属原子组成,很薄,厚度接近单原子的直径。

全部设备装在真空环境中,因为粒子很容易使气体电离,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

显微镜可在底盘上旋转,可在的范围内进行观察。

(3)实验现象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个别粒子偏转超过了有的甚至近。

(4)实验结论原子有一个很小的核,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电子绕核运转。

——这就是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根据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大小为~m。

▲疑难导析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从高压电场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穿过后沿直线打在荧光屏上。

(1)当在平行极板上加一如图所示的电场,发现阴极射线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向下偏,则可判定,阴极射线带有负电荷。

(2)为使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则请思考可在平行极板区域采取什么措施。

在平行极板区域加一磁场,且磁场方向必须垂直纸面向外。

当满足条件时,则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

则:。

(3)如图所示,根据带电的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可知,其速度偏转角为:,又因为,且则,根据已知量,可求出阴极射线的比荷。

2.粒子散射现象的分析(1)由于电子质量远远小于粒子的质量(电子质量约为粒子质量的1/7 300),即使粒子碰到电子,其运动方向也不会发生明显偏转,就像一颗飞行的子弹碰到尘埃一样,所以电子不可能使粒子发生大角度的散射。

(2)使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只能是原子核带正电的部分,按照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正电荷在原子内是均匀分布的,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到两侧正电荷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因而也不可能使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更不可能把粒子反向弹回,这与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相矛盾,从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3)实验中,粒子绝大多数不发生偏转,少数发生较大的偏转,极少数偏转,个别甚至被弹回,都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带正电的物质只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体积内(原子核)。

3.粒子散射的实质粒子散射的实质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向固定的正电粒子靠近,由于斥力的作用,使粒子偏转,此过程中,开始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后来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

:卢瑟福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原子核内有中子存在C.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答案:A解析: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是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有少数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

粒子散射实验只发现原子可以再分,但并不涉及原子核内的结构。

查德威克在用粒子轰击铍核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时发现了质子。

知识点二——玻尔的原子模型和氢原子的能级▲知识梳理一、玻尔的原子模型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的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之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2.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3.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特别提醒:玻尔模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引入了量子概念,局限之处在于它过多地保留了经典理论,现代量子理论认为电子的轨道只能用电子云来描述。

二、氢原子光谱1.光谱(1)定义: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成分和强度分布的记录。

(2)分类:发射光谱:物体发光直接产生的光谱叫做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有连续光谱和明线光谱两种。

连续光谱由炽热的固体、液体或高压气体所发出的光形成;明线光谱是稀薄气体或蒸气发出的光生成的。

原子的特征光谱为明线光谱,不同原子的明线光谱不同。

吸收光谱:吸收光谱是温度很高的光源发出来的白光,通过温度较低的蒸气或气体后产生的。

太阳光谱为吸收光谱。

(3)特征谱线:线状谱中的亮线,不同原子中是不一样的,这些亮线称为原子的特征谱线。

(4)光谱分析:用原子的特征谱线,来鉴别和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

光谱分析的优点:灵敏度高。

样本中一种元素的含量达到g时就可以检测到。

2.氢原子光谱(1)氢光谱:如图所示。

(2)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系是氢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式中R为里德伯常量,。

特别提醒: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主要有两点:按照经典电磁理论,电子在绕核做加速运动的过程中,要向外辐射电磁波,因此能量要减少,电子轨道半径也要变小,最终会落到原子核上,因而原子是不稳定的;电子在转动过程中,随着转动半径的缩小,转动频率不断增大,辐射电磁波的频率不断变化,因而大量原子发光的光谱应该是连续光谱。

然而事实上,原子是稳定的,原子光谱也不是连续光谱而是线状光谱。

三、氢原子的能级和能级图1.氢原子的能级和能级图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能级图如图所示。

对于氢原子,其能级公式为,轨道半径公式为,其中n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整数。

13.6eV,。

特别提醒:相邻横线间的距离,表示相邻的能级差,量子数越大,相邻的能级差越小。

2.氢原子的跃迁及电离(1)氢原子受激发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当光子作用使原子发生跃迁时,只有光子能量满足的跃迁条件时,原子才能吸收光子的全部能量而发生跃迁。

当用电子等实物粒子作用在原子上,只要入射粒子的动能大于或等于原子某两“定态”能量之差,即可使原子受激发而向较高能级跃迁。

如果光子或实物粒子与原子作用而使原子电离(绕核电子脱离原子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即∞的状态)时,不受跃迁条件限制,只不过入射光子能量越大,原子电离后产生的自由电子的动能越大。

(2)氢原子自发辐射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当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出的光谱线条数为当单个氢原子处于某个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能产生(n一1)个频率的光子。

四.激光1.自发发射:处于能量较高状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会自发地跃迁到较低能量状态,同时放出光子。

2.受激吸收:一个入射光子的能量恰好等于原子基态与某个激发态的能量差,原子吸收这个光子而跃迁到这个激发态。

3.受激发射:一个入射光子的能量正好等于原子的某一对能级的能量差,则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就可能受到这个光子的激发而跃迁到能量较低的状态,同时发射-个与入射光子完全相同的光子。

4.激光的产生:受激发射的过程不断进行,形成光子的“雪崩”,这样的输出光即激光。

5. 激光器构造:激活介质、抽运装置、光学共振腔。

激光器工作原理图:如图。

种类:固体、液体、气体、染料、半导体激光器等红宝石激光器激介质:红宝石氦、氖激光器激介质:氖;辅助物质:氦▲疑难导析1.某定态时氢原子中的能量关系设r为某定态时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半径,电子绕核运动的向心力由库仑力提供,有:①由电子动能:②电子在轨道r上的电势能:③该定态能级能量为:④将②③④式比较可得:(1)某定态时,核外电子的动能总是等于该定态总能量的绝对值,原子系统的电势能总是等于该定态总能量值的两倍。

(2)电子动能随轨道半径r的减小而增大,随r增大而减小(与v也直接相关);系统电势能随轨道半径r的增大而增大,随r的减小而减小;原子的总能量也随轨道半径r的增大而增大,随r的减小而减小。

(3)某定态能量,表明氢原子核外电子处于束缚态,欲使氢原子电离,外界必须对系统至少补充的能量,原子的能级越低,需要的电离能就越大。

例如:当氢原子处于n=1能级时,13. 6eV,立即得出该态下电子动能13.6eV,电势能-27.2eV,最小电离能13.6eV,当氢原子处于n=5激发态时,0. 544eV,即刻可知此定态下电子动能0.544eV,电势能-1.088eV,最小电离能0.544eV,这的确快捷、准确。

2.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玻尔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氢光谱(1)由玻尔的频率条件可得出巴耳末公式代表的是电子从量子数的能级向量子数为2的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谱线。

玻尔理论很好地解释并预言了氢原子的其他谱线系。

(2)通常情况原子处于基态,是最稳定的,原子吸收光子或受到电子的撞击,跃迁到激发态,不稳定,自发地向能量较低的能级跃迁,放出光子。

(3)原子跃迁放出的光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光子的能量也是分立的,所以发射光谱只有一些分立的亮线。

不同原子结构不同,能级各不相同,辐射(或吸收)的光子频率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特征谱线。

3.夫兰克一赫兹实验(1)原理图(2)激发原子可以通过吸收电磁辐射、加热或使粒子碰撞等方式。

夫兰克一赫兹实验证实了能量是量子化的。

:处于基态的一群氢原子受某种单色光的照射时,只发射波长为、、的三种单色光,且>>,则照射光的波长为()A.B.++ C. D.答案:D解析: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单色光发出三种波长的光,一定是由基态跃迁到n=3的激发态,吸收的光的波长是,①,②,③,由①②③可得,D正确。

典型例题透析题型一——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的空间运动。

(2)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是粒子散射实验。

从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估计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m~m,而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m。

(3)在粒子散射中,注意构建物理模型。

散射中,动量守恒,能量守恒。

粒子轰击金箔并不是直接接触原子核,所以只能是估算原子核的大小。

题型二——能级跃迁与光谱线(1)原子跃迁条件只适用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在各定态之间跃迁的情况。

对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电离时,只要入射光的能量13.6 eV,原子就能吸收。

对于实物粒子与原子作用使原子激发时,粒子能量大于或等于能级差即可。

(2)原子跃迁发出的光谱线条数,是一群氢原子,而不是一个,因为某一个氢原子有固定的跃迁路径。

2、如图所示为氢原子最低的四个能级,当氢原子在这些能级间跃迁时:(1)有可能放出_____________种能量的光子。

(2)在哪两个能级间跃迁时,所放出光子波长最长?波长是多少?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能级及跃迁公式,辐射出的光谱线条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