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农学:是指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广义)
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和能量的基础。
种植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作物生产所需的全部物质要素和信息。
(二选一)
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渐渐增加,等达到某一速率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平衡,净光合速率等于零,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值后,光合速率便不再因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二选一)
积温:指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
无霜期:指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的一次霜冻出现时其间的一段时间。
冷害:又称寒害,是指作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的一种现象。
冻害:是指作物遇到低于零度的低温,组织体内发生冰冻而引起伤害的现象。
霜害:主要有黑霜和白霜两种,当温度下降到零度或者零度以下时,如果空气干燥,温度降低未形成霜,而使作物受害的称为黑霜,如果在降温过程中形成了霜,则称为白霜。
(四选一)
土壤干旱:指土壤中缺乏作物可利用的有效水儿造成的干旱,其对作物的危害极大。
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经济产量:指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二选一)
作物产品品质:指人类所需要的作物的目标产品的品质,即产品达到某种用途的需求的适宜程度。
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作物植株或器官从小到大、由轻到重的不可逆的数量增长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少耕法:指减少不必要的耕作次数或耕作面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的一种耕作方法。
免耕法:又称零耕、直接耕种,指作物播种前不进行土壤耕作,直接在土地上播种,在播种后和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一种耕作方法。
(备选)
农业:指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二、填空、选择与判断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
种植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衡量光资源的三个指标:光质、光强、日长
衡量一个地区热量资源的指标主要有:≥0℃积温、≥10℃积温、无霜期长短和特值温度(如年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等)
大部分植物种子只有在温度高于0℃时才能萌发,只有温度高于10℃时作物才能生长,只有温度高于20℃时才能正常进行生长发育。
土地坡度大于20度时就认为是坡岗地,很难被耕作利用。
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作用是由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光谱成分三方面因素构成
光照强度与作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表示
积温主要可分为: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两种
限制作物生长的第一因素是水,第二因素是氮
种子主要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
种子萌发过程的三个阶段:吸水膨胀阶段、萌动阶段、发芽阶段
作物根的作用主要有:吸收、输导、支持、合成、储藏等
根生长的趋向性主要有:向水性、趋肥性、向氧性
作物叶片的作用:光合、蒸腾、吸收、繁殖
单子叶作物叶的组成:叶片、叶耳、叶鞘、叶舌
双子叶作物叶的组成:叶片、叶柄、托叶
作物的产量通常可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经济系数=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生化指标: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物理指标:形状、大小、色泽、滋味、香气、种皮厚度、整齐度、纤维长度、纤维强度等作物品质类型: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商业品质
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松碎土壤、混拌土肥、平整地面、压紧土壤
基本耕作方式:翻耕、深松耕、旋耕
表土耕作方式:耙地、镇压、耢地、起垄
免耕的基本原理:第一是用生物措施、第二是用化学措施
作物基本灌水方法:地面灌溉(畦灌、沟灌、淹灌)、地下灌溉、喷灌、滴灌等
作物对肥料获取方式:截获、滞留、迁移
作物施肥原则:用养结合的原则、需要的原则、经济的原则
作物施肥的一般方法:基肥、种肥、追肥
农业信息分类:自然信息、社会信息
农业信息化而表现:管理、运输、销售
农业现代化内容: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内容:种植机械化、收割机械化、加工机械化
三、简答题
1、请简要谈谈农学的特点
答:农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的复杂性
(2)、土地的特殊重要性
(3)、严格的区域性
(4)、强烈的季节性
(5)、生产的连续性
(6)、作物生长的规律性
(7)、技术的使用性
(8)、生产的社会性
2、请简要谈谈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
答: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
(1)、生物养地
生物养地主要是通过利用生物及其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可使土壤肥力持续稳定,起到作物持续增产的作用,其基本措施主要有:
○1深耕增施有机肥,积极培肥地力
○2秸秆还田
○3种植豆科绿肥
○4合理轮作
(2)化学养地
化学养地即是使用化学肥料培肥地力,其基本措施主要是采用无机肥与有机肥的合理配合,通过无机肥促进有机肥,氮、磷、钾肥与微肥的合理配合施用,可实现土壤快速培肥!
3、请简要概括一下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答: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选用优质品种
在育种过程中,选择培育高质高产品种,并根据当地土壤的具体肥力特征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以达到高质高产的效果
(2)、改进栽培技术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即根据土壤情况,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进行轮作,以改善土壤状况,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种种植方式
○2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即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和不同的作物种类,选择合理的栽种密度,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种种植方式
○3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即根据土壤状况和种植的作物种类,选择相应的肥料和施肥时期,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适时灌溉与排水
○5适时收获
(3)、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技术
即通过加工的方法降低或者消除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或者提高农作产品中有效物质的效用
四、论述题
1、说道地膜我们都不会陌生,地膜的使用对提高作物的效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地膜在农业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使用,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和你生活中的经验回答以下问题(1)简要谈谈地膜覆盖技术
(2)简要谈谈地膜的使用对作物以及土壤有什么影响?(优缺点)
地膜覆盖技术优点:○1增加膜土壤温度○2保墒提墒,便于田间管理○3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提高肥料利用率○4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5促使植株发育提高作物产量缩短作物的生育期○6一定程度上防止杂草生长与地表盐分的聚集
地膜覆盖技术缺点:○1耗时多,前期土地处理相比其他不覆膜的需要更多时间○2费工,覆膜对土地的平整度要求比较高,需要更多的劳力○3成本高,使用地膜覆盖的成本相对于其他不覆膜的要高很多○4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对农民来说需要一定的技术才会去使用○5后期处理困难,地膜比较难降解,使用之后很难处理。
(3)简要谈谈你对地膜使用的看法
2、随着国家对农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有关测土配方施肥的田间试验也越来越多,这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请结合本课程和相关生活经验回答以下问题
(1)简述一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背景以及主要流程
答:测土配方施肥是指以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背景:由于我国农民文化水平大部分比较低,对于农业技术知识了解盛少,在栽种施肥过程中根据经验随意或者错误的施肥习惯对土壤肥力的破坏比较严重,以致我国农业整体水平低下,为了解决诸多问题,国家对此进行深入了解后,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了相关的支农惠农政策,真正实惠到农民,所以“测土配方施肥”这一解决土壤肥力问题的技术应运而生。
主要流程:○1调查和确定试验区○2采集土样○3土样分析化验○4施肥配方设计○5准备相应肥料○6田间试验实施○7配方试验成果分析与审核○8宣传分发到农户实施
(2)谈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3)简要谈谈你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看法
3、谈谈你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看法(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