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1一、单项选择题1.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最早出现于(B)A.西周B.夏C.东周D.商2.先提出“明分使群”的国家与法律起源论的思想家是(A)A.荀子B.孟子C.管子D.孔子3.先诸家流派中,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是(B)A.农家B.墨家C.兵家D.法家4.最早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先思想家是(C)A.始皇B.斯C.非D.商鞅5.被始皇利用的“五德终始”说出自(D)A.儒家B.道家C.法家D.阴阳家6.“皇天无新,惟德是辅”所反映的法律思是(C )A.天命无常B.致天之罚C.以德配天D.天下7.西周宗法等级制的核心是(C)A.嫡长继承制B.世卿世禄制C.分封制D.君权神授制8.春秋时期,(B )提出“宽猛相济”的主。
A.管仲B.子产C.邓析9.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B )A.“治不听君,民不从官”B.“皆有法式”C.“一同天下之义”D.“不务德而务法”10.我国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产生于下列哪位思想家(C)A.周公B.周文王C.老子D.孔子二、多项选择题1.道家提倡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主( ABC )。
A.“绝仁弃义” B.“绝圣弃智” C.“绝巧弃利”D.“立公弃私” E.“弃礼废道”2.朝“法治”思想的容有( BCD )。
A.礼B.法C.术D.势E.义3.西周宗法等级制度包括(BCD )A.礼制B.分封制C.世卿世禄制D.嫡长继承制三、名词解释题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
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而是指向广大平民。
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
意思是说:“先王”极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
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
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
4.罪疑惟轻参考教材P24四、简答题1.简述夏、商的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是由迷信思想发展而起的。
夏朝建立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扬利用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治人世,对不服从统治的人施行“天罚”。
举例:相传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到了商代,神权法思想进入高峰。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商奴隶主宣称其祖先是上帝的子,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
违抗王命就等于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
商朝的统治者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罚,把刑罚蒙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同时把它说成是国王的权利。
2.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1)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和"尊尊"。
"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
周公倡导"亲亲"、"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
(2)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简述先儒家的礼法观4.试述墨家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容五、论述题1.试论西周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答: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感到一味“重刑辟”反而会加剧人民的反抗,危及自己的生存。
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说。
即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罚更要慎重。
也就是主德刑并用,反对专任刑罚。
“明德慎罚”的主要容:其一,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对待那些故意犯罪和惯犯,要从重惩处,虽然是小罪也应处以重刑。
而对于那些过失犯罪和偶犯则从轻处理,虽然有大罪也可减刑。
其二,反对族株连坐,主罪止一身。
只惩罚罪犯本人。
其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其四,对危害宗法等级秩序和私有财产的犯罪严惩不赦。
“明德慎罚”的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极丰富和完善了当时的法律思和法律制度,对儒家思想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即使在世界法律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2. 试论法家的法律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21.晋代律学家颂提出的法“当”和法“善”,皆要符合(D)A.心B.法C.情D.理2.《武德律》所体现的立法原则是(D)A.齐之以法,示之以礼B.大明法度,众建贤才C.无为而治D.务在宽简,取便于时3.提出“悬法学为上科”、“升法直为清列”建议的唐代思想家是(C)A.愈B.柳宗元C.白居易D.长无忌4.“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提出者是(A)A.朱熹B.王安石C.亮D.王夫之5.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B )A.王安石B.仲淹C.富弼D.方平6.“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入”所反映的是(C)A.有治人无治法B.有治法无治人C.人治、法治统一论D.有治法然后有治人7.辽、金、元时期,对“八议”制度提出批评的皇帝是(D)A.金熙宗B.耶律楚材C.耶律阿保机D.金世宗8.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 A )A.董仲舒新儒学B.愈道统学说C.佛教学说D.程朱理学9.黄宗羲国家法律起源论的核心是(C)A.私利说B.功利说C.公利说D.托古说10.北宋中期倡导依法办事,凡"有司议罪,惟当守法"的思想家是( C )。
A.欧阳修B.轼C.王安石D.司马光二、多项选择题1.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 BCDE )。
A.严刑峻法B.安人宁国C.法贵简当D.德主刑辅E.明正赏罚2. 宋明时期改革家中,主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有( AB )A.王安石B.仲淹C.居正D.丘漕E.朱熹3.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BCD )。
A.法条B.法义C.法数D.类E.式4. 在晋代,标志律学已经成为独立学科的两部著作是( CD )A.杜预《律表》B.斐《律本》C.斐《律表》D.杜预《律本》E.《泰始律》5.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著作有(ACD )A.《明夷待访录》B.《大学衍义补》C.《黄书》D.《读通鉴论》D.《明儒学案》三、名词解释1.三纲五常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2.富民止狱3.因俗而治根据他们的风俗习惯来治理。
4.别籍异财指祖父母、父母在,或为父母服丧期间,子欲分户另过。
四、简答题1.简述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容和特点。
主要容:(1)清静无为,顺呼民欲。
(2)逆取顺守,德刑相济。
(3)明具法令,进退循法。
(4)约法省禁,除苛法。
特点:(1)汉初黄老法律思想是融儒、道、法等诸家法律思想而形成的。
(2)汉初黄老法律学说的出现,不仅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一大转变,同时又具有继承法律思想之先,又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于后的地位。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2.简述杜预法律思想的特点。
3.简述宋明两代统治者的慎刑思想。
参考教材P1914.简述柳宗元的限制复仇理论。
参考教材P210五、论述题1.如何看待“亲亲相容隐”和汉代的复仇?参考教材P2142.试论白居易的慎选法吏与富民止狱。
参考教材P168中国法律思史作业31.清末曾直截了当提出“废君统,倡”主的是(A)A.谭嗣同B.康有为C.黄遵宪D.洪仁玕2.康有为《书》提出致刑措、达的最根本方法在于(C)A.设议院B.开国会C.去九界D.行立宪3.梁启超认为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B)A.完全不同B.完全相同C.部分不同D.部分相同4.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的是建立(A)A.代议机构B.司法机构C.行政机构D.宪法机构5.“法律之设,所以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提出者是(C)A.左宗棠B.曾国藩C.之洞D.曾国荃6.“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的主反映了家本当时(B)A.提倡援引比附B.反对比附援引C.反对罪刑法定D.主教化为先7.“五权宪法”的精华是(A)A.直接B.社会契约C.天赋人权D.权力制衡8.把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四权称为(B )A.治权B.政权C.社会权D.9.清末修律的指导方针是( C )A.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B.模列强C.中外通行,有裨治理D.更定刑名,酌减死刑10.《书》的作者是( B )A.梁启超B.康有为C.源D.洪秀全二、多项选择题1.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主要观点有( BCE )。
A.因伦制礼,因礼制刑B.法须统一、平等C.“平恕”为审断之本D.法学盛衰与政治无关E.法学盛衰与政治相关2.康有为倡导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 CDE )。
A.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B.冲决一切封建网罗C.设议院开国会D.制定宪法E.实行三权分立3.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有( ABCD )。
A.律简刑清B.原情定罪C.废除酷刑D.严于治吏E.增设律学三、名词解释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
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维护三纲五常的儒家学说。
“西学”只能为“中体”服务。
就政治法律制度来说,西方的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都与“中体”相违,都应予以摒弃;要坚持维护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用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2.礼法之争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修律过程中,顽固坚持保留传统礼教的“礼教派”与主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原理改造中国法律的“法理派”之间进行的争论。
3.五权宪法“五权宪法”独特的宪法思想,也是他主义的主要容。
“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
”“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
人民的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权。
政府实施治权,采用五权分立制度,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