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1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1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一、教学研究
1.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可通过“交流讨论”“问题解决”栏目的设置,引导学生对初中所学物质按组成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并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

通过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能从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突破初中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局限性。

在此,对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学会判断,不要对其他概念(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进行拓展,也不对复杂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相关内容将在专题2中进一步讨论。

2.教学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自由讨论、自主形成结论。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质的组成、分类、转化学习和应用,感受和体验化学家研究和认识物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

二、资源参考
教学设计片断
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在初中学习了多种关于物质类别初中化学课上曾学习了哪些物质类别的概念。

如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的概念?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请学生讨论,讲出有关物质类别的名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等。

称。

这些概念中外延最大的是哪:教师引导学生画图(个?请试着分析一下这些概念的从属可能有学生画出一些与教材第3页的图12相差较大的关系图(教师要根据)。

关系,并用图表示出来)不同学生的情况加以鼓励和评价
学生活教师活
学生尝试分析所给各种物质的组成教师引前面同学们已经发现可以从不同的如弄清铜、碘、氢气属于单质;甲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和乙醇是有机物;硫酸铵是无机化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出来,请大家物;空气和食盐水是混合物等价。

给出一些物质请同学们进行分类练习试着对照已总结出来的图进行分类教师利用教材中页的“交流与讨论”中的学生讨论,解决新的问题题,让学生再根据物质组成分类图进行思考
教师引导提出新问教材中页1只是根学生讨论,得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物质组成的一种分类方法,你能否根据物质的组成学生提出化合物也可分成酸、碱、提出其他的分类方法?不同类型的物质
之间能否通盐、氧化物等。

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间的转化?第二课时物质的量
1.教学建议
(1)过程与方法
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
培养严谨科学、乐于探索的作风,树立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备课参考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意义: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表示分子数目或原子数
:2H2+O22H2O,可以读作2目,也可以表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反应方程式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也可以读作2 mol氢气和1 mol氧气反应生成2 mol 水。

因此可以将物质的量应用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中,这样会使计算过程简单化。

第三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教学片断
教师提出问题:
1.当物质的量相等时,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即1 mol Fe、1 mol H2O、1
mol H2的体积是否相同?
2.如果物质的量相等,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不同,从微观上看,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作出假设:
影响不同物质的体积的因素可能有:①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②粒子间的距离;③粒子本身的体积大小。

(教师提醒: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状态时会有不同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研究比较三种不同状态物质中分子间距离的特征。

固体和液体物质:
(1)内部紧密堆积,体积主要由粒子大小决定。

(2)内部紧密堆积,改变温度、压强对体积影响不大。

(3)1 mol不同固体、液体的体积不相等。

:
气体物质.
(1)分子间距离比分子本身的体积大得多,体积主要由分子间距离决定。

(2)体积受温度、压强影响大。

(3)同温、同压下,同物质的量的气体体积基本相等。

学生得出结论:
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气体的分子间距离基本相同。

含有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在相同的条件(T、p)下具有相同的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特例:在标准状况(0 ℃、101 kPa)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1。

第四课时物质的分散系
一、分散系的导学
首先明确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抓住“分散”和“被分散”这些关键性的字眼。

分散质、分散剂都可以分别是气态、液态、固态,因此它们之间可以有九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其次分散系的分类中,浊液、胶体、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质粒子的构成以及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

从外观上,只有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从稳定性上,只有溶液稳定;从能否透过滤纸上,只有浊液不能透过滤纸;从能否透过半透膜上,只有溶液可以透过半透膜。

根据它们的性质不同,可以区分或鉴别它们。

最后它们的分类主要根据微粒的直径大小,其中的胶体微粒直径达到纳米级,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

二、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理解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二者必须都是化合物;其次是导电的条件,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最后是二者的区别,电解质能导电而非电解质不能导电,能导电的化合物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能自由移动的离子。


三、胶体的应用
1.农业生产:土壤的保肥作用。

土壤里许多物质如黏土、腐殖质等常以胶体形式存在。

2.医疗卫生:血液透析、血清纸上电泳、利用电泳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3.日常生活:制豆腐原理(胶体的聚沉)和豆浆、牛奶、粥、明矾净水。

4.自然地理: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其形成原理是海水中的电解质使江河泥沙所形成的胶体发生聚沉。

5.工业生产:制有色玻璃(固溶胶)、冶金工业利用电泳原理选矿、原油脱水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