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优秀课件)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 事耳。
(三)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 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 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1、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 尺一下。
2、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四)关联词之前往往断开
• 关联词主要有故、由是、是故、是以、然 则、然、然而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首先要阅读全文,理解文意, 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 (一)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 富贵。
(二)句首语气词之前断开,句末语气 词之后往往断开
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乎、 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乎、哉、矣、 耳、焉、邪、耶、与等。 •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2、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
实践演练
4、组词联想法
文言文中多为单音词,解释词语含义时, 我们可以先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组词) ,再着眼语境联想,根据上下文推断。
示例:“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拜见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明察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2008 年中考)效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成语求义法
借助成语来推断词语含义。成语源于 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 的特殊用法。如“不期而遇”中的“期 ”。推断实词含义时,如果能够恰当地 借助我们已经理解的成语,问题可能就 化难为易。 示例一:“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 (2009年中考)(不速之客,不请自来) 邀请 示例二:“皆足取祸也”(2011年中考) (咎由自取,自取其辱) 招致
1、力求字字落实,特别是一些实词, 应注意是不是准确翻译出来了。 2、要注意特殊句式,要按现代汉语的 语言习惯进行翻译。
翻译句子的一般步骤: 1、首先给每个文言词语找出对应的现代 汉语词语,单音节词往往可以用双音节 词对译。 2、再推敲疑难的字句,联想一些重点 词语在课内是否出现过,若有课内 出现过的词语则与课文中的例子一 一比较,找到用法相同的语句确定 其意思。
翻译句子的注意事项:
1、专有名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 物名、书名、国名)可不译,习惯用语可 按现在的说法翻译。(留) 2、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 出来。(增 、补) 3、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刪) 4、调整句序,一定要注意特殊句式(主谓 倒装、宾语前臵、状语后臵等)的翻译。 (调)
4、注意把握具有因果关系的关键语句,在对比中体 会。
《张溥好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 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 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 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 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 《明史•张溥传》 )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一: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2008年)
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
示例二: “奏欲臵酒延众侍从”(2009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 示例三:“赵且伐魏”(2013年)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互文见义法:
指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 臵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 反。这样通过已知的词义、词性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示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殚”与“竭”相对,根据“竭”(竭尽) 可推断出“殚”也可作“尽,竭尽”讲。 成语“殚精竭虑”也是此种用法。 怨天尤人
3、注意记叙中的议论,从议论句中理解作 者写作意图。
《南辕北辙》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 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面 ?” 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 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 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 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 《战国策》)
1、注意文章标题,体现文章主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人有从学者,遇①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 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 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 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 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读书能否浅尝辄止,为什么?
2、注意人物描写,从中体会人物形象。
6、语法分析法 : 借用语法,注意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示例:1.以敝大众 (2013年中考) 使……劳苦(贫困) 2.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为美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
考点二:断句
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
实词中常考的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
应考策略:
致力于课内,实践于课外——以内 养外; 联系学过的知识,推及到陌生的 语境——从已知到未知。
1、温故迁移法
课内学过,学会迁移:先回忆温习我们课内学习过 的文言实词的几种意思,再迁移套用到具体语境 中,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 确答案。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 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 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臵 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 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 焉。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一 个孩子?
2、注意人物描写,从中体会人物形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 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 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臵 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 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 焉。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一 个孩子?
3、通假寻义法 : (因声寻义法)
在本义和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 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 意思。通假字往往声音相同或相近
示例: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 “邀请”。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 通“俱”,全,都。
◆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
3、注意记叙中的议论,从议论句中理解 作者写作意图。
《南辕北辙》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 臣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 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 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 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 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内容理解之思想内容 1.谨记启示应准确把握原文主旨,扣住 中心回答,切忌牵强附会,主观臆断。 2.很多课外文段,无论是寓言还是人物 传记,往往文末有一两句议论或抒情 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 点睛之笔,故事的寓意或文章的中心 往往蕴含其中。
内容理解之评析文章人物
1.人物形象的理解要结合人物在文 中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所具有的 心理,旁人的感受以及最后的结果 等方面。 2.归纳分析某一方面的内容,关键 要分清说话的人物,抓住描述的对 象,着眼于评价的重点,理清事情 的因果。
中考课外文言文 复习
1. 2014年课外文言文不再作为附加题 呈现,而作为必考题。 2.第二小题翻译题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3.考查题型及分值(共9分) (1)词语解释题。 (2分) (2)断句∕翻译选择题。(3分) (3)人物及内容等评价题(4分) 4.命题新动向 选材主要有两类:人物类和寓意类。
◆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
4、注意把握具有因果关系的关键语句,在对比中 体会。
《张溥好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 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 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 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 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 《明史•张溥传》 )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五)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六)对偶句之间、排比句之间断开
•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七)找名词(代词,辨主宾,主语前、 宾语后断开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考点二:翻译选择题
选择判断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以直译为主
文言文翻译口决
(增删替补留)
考点三:内容理解(评析文章 人物及文章思想内容)
解决这类题的步骤及方法: 步骤:先浏览题目再读课文: 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 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 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 文言短文的大致意思。 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的翻译) 第二,抓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