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第一课时

文言文第一课时

文言文对比阅读第一讲1. 初步了解汉语词义古今变化的情况;2. 增强在答题过程中区分词汇古今意义的意识。

3. 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现象;4. 通过词义之间的引申关系来把握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思路导引:本讲涉及的内容主要有 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语文积累”重在归类古汉语中常见特殊用法,便于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同时也为学生积累常见特殊词语用法。

第二个模块“古今异义”重点讨论了古今异义现象的几种情况,如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机械地理解所谓“古今异义”的问题,所谓“古今异义”的本质其实是词义的发展变化。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 “一词多义”以及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词义的方法。

第三个模块“例题精讲”讲义例题按文体分类(叙事类、寓言故事类、写景类、咏物类、论说类),本讲例题以叙事类为主。

由于不同文体的文章在内容和中心的表达上不同,例题精讲 巩固精练 实战演练 学有余力 韩延寿传 零陵三亭记 刘伶病酒 道边苦李实词练习一 实词练习二贯珠者谏齐襄王 齐人谏靖郭君用于询问的反义词语多少:“多少”询问数量,古代就已如此。

① 试问弹泪有多少..?湿遍楼前草。

(朱敦儒:《桃园忆故人》)——试问流下了多少眼泪?(流下的眼泪)可湿遍楼前的草地。

②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的清江水里,有多少离人的眼泪呢?“多少”的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

①你们公司有职员多少? ②这个学校共有多少学生?近远 远近 疏近“近远”与“远近”,可以用来询问距离,相当于“多远” ①李陵问:“火去此间近远?”左右报言:“火去此间一里。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李陵问:“火离这有多远?”左右的人回答:“火离这儿有一里远。

”语文积累教学目标②闽王问:“报慈与神泉相去近远?”(《五灯会元﹒报慈光云禅师》)——闽王问:“报慈院离神泉距离多远?”“近远”和“远近”不仅可以用来询问具体的距离,还可以询问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

①遥呼万年谓曰:“君与今帝姓族近远?”(《太平广记﹒刘万年》)——远远地招呼刘万年,对他说:“您跟现今皇帝亲族的关系近乎吗?”深浅浅深厚薄高下大小下面是询问深度、厚度(例子中指数量的多少)、高度、面积的反义词“深浅”“浅深”“厚薄”“高下”“大小”的例子:①新愁不受诗排遣,沉满玉毫金砚。

若问此愁深浅..?天阔浮云远。

(《全宋词﹒郑域:桃源忆故人》)——写诗也无法排遣新增的忧愁。

所以(已不再写诗。

)笔砚上落满尘灰。

如果要问这忧愁有多深?就像辽阔的云天那样幽深和高远。

②渡口问渔家:“桃源路浅深..?”(《全唐诗﹒刘长卿:石围峰》)——渡口问打渔人:“通向桃花源的路径有多深?”③兴伯复云:“厅事东头桑树上有鬼……”康祖不信,问:“在树上高下?”(《太平广记﹒刘道锡》)——兴伯复说:“办公厅堂东边的桑树上有鬼……”康祖不相信,问道:“在树干多高的地方?”早晚长短贵贱“早晚”和“长短”询问时间和询问寿命,“贵贱”询问价钱如:①帝曰:“卿早晚放朕归去?”(《敦煌变文集﹒唐太宗入冥记》)——帝说:“你什么时候放我回去?”②王曰:“其人寿命长短..?”即令鬼使检子京帐寿命:合得九十七。

(《敦煌变文集﹒搜神记》)——王说:“这个人寿命多长?”当即让鬼翻检子京的寿命簿:该得九十七岁。

③问白曰:“汝国马价贵贱..?.”报云:“马有数等,贵贱不同。

”(《太平广记﹒侯白》)——问侯白说:“你们国家的马价钱怎么样?”回答说:“马有几等,贵贱不一样。

”虚实“虚实”可以用来询问事情的真实性,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真的吗?”①唐张茂昭为节镇,频吃人肉。

及除统军,到京。

班中有人问曰:“闻尚书在镇好人肉,虚.实.?”(《太平广记﹒张茂昭》)——唐时张茂昭做节镇,常吃人肉,等他升成统军,到京以后,班里有人问道:“听说尚书在镇上时好吃人肉,真是吗?”知识点睛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词汇的发展变化尤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之外,还表现为词义的不断演变。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还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有的,比如“马”、“牛”、“羊”、“上”、“下”、“左”、“右”、“日”、“月”等等,但它们在汉语词汇中只是极少数。

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古义和今义之间,既有联系,又相区别。

这又可以分成下面几种情况来讨论:(1)词义扩大:菜:“菜”最初专指蔬菜,不包括肉、蛋等。

“菜”字从“艹”,是“草之可食者”(《说文解字》)。

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叫仇泰然的官员对他的一名属下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在这里,肉和菜的区分也是相当清楚的。

后来的“菜”词义扩大了,是菜肴的总称,红烧肉、糖醋鱼、炒鸡蛋都可以称之为“菜”。

睡:古代的“睡”专指坐着打瞌睡。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商鞅,语事良久。

孝公时时睡,弗听。

”秦孝公大概对商鞅说的那一套不感兴趣,所以总是打瞌睡,如果理解成秦孝公时时躺下来睡大觉,从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

欧阳修《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的“睡”也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

后来的“睡”词义扩大了,不光是坐着睡,躺着睡趴着睡站着睡甚至倒立着睡都可以叫“睡”。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后来词义扩大,泛指大的河流。

(2)词义缩小:宫:古代泛指房屋,秦汉以后指帝王居所,现在用于某些文化娱乐场所,如“少年宫”、“劳动人民文化宫”。

瓦:古代泛指陶器,如纺锤也可以称“瓦”,现在仅用来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

臭:古代泛指各种气味,现在只用来指臭味。

禽:古代是鸟兽的总称。

相传一代神医华佗曾创“五禽戏”。

哪五禽?根据《三国志·魏志·华佗传》的记载,“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现在的禽只能拿来指称鸟类。

(3)词义转移:汤:本义是热水。

《论语》:“见不善如探汤。

”《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

”“汤”的今义是米汤面汤肉汤菜汤等,而“热水”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

只有成语“赴汤蹈火”、“固若金汤”中还保留着古义。

涕:眼泪。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出师表》:“临表涕零。

”现在主要是鼻涕的意思。

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中都保留了古义。

走:跑。

《尔雅》:“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今义就是一般的行走。

成语“奔走相告”中保留了古义。

去:离开。

《岳阳楼记》:“去国怀乡。

”现在一般指“往哪里去”。

但“去世”一词中的“去”仍是古义。

(4)感情色彩不同:爪牙:爪牙最初当然是指动物的工具性器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后来引申为“得力助手”。

《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这里的爪牙都是“勇猛得力的助手”的意思,是褒义词。

今天的“爪牙”跟“走狗”的意思差不多,完全是贬义。

鹰犬:其情况和“爪牙”差不多,本来是猎人驯养来帮助捕猎的鹰和犬,后来引申为“为主尽忠之人”。

如《后汉书·陈龟传》:“臣龟蒙恩累世,驰骋边陲,虽展鹰犬之用,顿毙胡虏之庭,魂骸不返,荐享狐狸,犹无以塞厚责,答万分也。

”又如《晋书·王濬传》:“臣承指授,效鹰犬之用耳,有何勋劳而恃功肆意,宁敢昧利而违圣诏。

”现在的意思和“爪牙”、“走狗”相近。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现象有显著的差异。

因此要特别注意: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里的双音词,尽管它们常常长得一模一样,例如下面几个句子里的划线部分:(1)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地方……里”是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一种表示方法。

今义:某一特定区域或地点。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古义:因,于是;为,作。

今义:连词,引出原因。

(3)云髻半偏新睡觉(《长恨歌》)古义:睡,睡眠;觉,醒了。

“新睡觉”就是刚睡醒的意思。

今义:睡觉。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古义:妻:妻子(老婆/夫人/太太/那口子/孩子他妈……);子:孩子。

今义:相当于古代的单音词“妻”,“子”只是一个词尾,和“孩子”、“儿子”、“孙子”的“子”一样,没有实际意义。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古义:互相连通。

今义:来往和运输(traffic)。

(6)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古义:老、大都是年龄大的意思,两个形容词同义连用,表示年龄大。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小离家老大回”中的“老大”也都是这个意思。

今义:同辈中年龄最大或者某群体内地位最高的人。

(7)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古义:痛,痛心;恨,遗憾。

两个动词连用构成的并列结构。

今义:非常恨,是一个偏正式的合成词。

(8)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古义:卑,地位低下;鄙,见识粗陋。

常用作谦辞。

今义:品质恶劣。

(9)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古义:其,代词,他们的;实,果实。

今义:副词,实际上。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特别提示:我们讨论古今异义,一定要注意:不要机械地理解所谓“古”“今”。

古今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先秦和汉代放在一起,先秦是古,汉代是今;汉代和唐代放在一起,汉代是古,唐代是今;唐代和21世纪放在一起,唐代是古,21世纪是今;而时间再往后推200年,21世纪也变成古代了。

因此所谓“古今异义”,其本质不过是词义的发展变化.......。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词义的变化尤其迅速,比如“牛”和“雷”这样的基础名词,现在都发展出了形容词的含义。

“极品”“奇葩”这两个词可能在二十年前还都是褒义词,但是你现在上网看看,全成骂人的话了。

此外,关于词义的发展变化也不能机械地理解,误认为一个意义的产生必然伴着一个意义的消亡。

事实上,一个词是可以有多个意义在共时情况下存在的。

比如我们常说“池”的古义是“护城河”,今义是“池塘”,但早在《孟子》的时代,“池”就有“池塘”的意思了(《寡人之于国也》中有“数罟不入洿池”,“池”在《孟子》一书中出现了7次,全部是池塘的意思)。

再比如同样是白居易的作品,“可怜九月初三夜”(《暮江吟》)和“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中的“可怜”就完全不同,前者的意义现在不大用了,而后者又与现代汉语中“可怜”的意思接近。

这实际上涉及到下一讲要讲的内容:一词多义。

小试牛刀【甲】余幼时即嗜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