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机械工业发展史作业

世界机械工业发展史作业

世界机械工业发展史作业——论机械工业发展与新闻传播的关系院系:文学院新闻系学号:吉林大学姓名:网络屏蔽摘要:计算机的发明导致了一场现代工业革命,也就是第五次大革命。

智能机械开始应用,计算机正在改变人类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从最初的报纸期刊,到现在在西方已经成为夕阳产业的电视媒体,再到现在最为广泛应用的网络媒体,世界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新闻传播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

关键词:发展历史机械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未来的发展导向一、世界机械工业发展历史简结机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发展与完善的。

从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使用的诸如石斧、石刀等最简单的工具,到杠杆、辘轳、人力脚踏车、兽力汲水车等简单工具,发展到较复杂的水力驱动、风力驱动的水碾和风车等较为复杂的机械。

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后,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作为动力源的机械促进了制造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现代化的文明社会。

20世纪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使机械进入完全现代化的阶段。

机器人、数控机床、高速运载工具、重型机械及其大量先进机械设备加速了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人类可以遨游太空、登陆月球,可以探索辽阔的大海深处,可以在地面以下居住和通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机械,机械的发展已进入智能化阶段。

机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和服务的五大要素(人、资金、能量、材料、机械)之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几次决定人类命运的大革命。

第一次革命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人类学会使用了最简单的机械----石斧、石刀之类的天然工具,劳动造就了人;第二次革命发生在大约50万年前,人类发现并使用了火,食用熟食使人类更加聪明,而且延长人类的寿命;第三次革命发生在大约15000年前,人类开始了农耕和畜牧,并大量使用简单的机械,提高了生产率,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第四次革命发生在1750年到1850年之间,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一场工业革命,在此期间,奠定了现代工业的基础;计算机的发明导致了一场现代工业革命,也就是第五次大革命。

智能机械开始应用,计算机正在改变人类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西方各国的古代机械工程发展一直缓慢,但是在公元14世纪以后,机械工程领域的发明创造逐步超过中国。

从中世纪沉睡中醒来的欧洲,16世纪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机械制造业空前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著名画家达·芬奇设计了变速器、纺织机、泵、飞机、车床、锉刀制作机、自动锯、螺纹加工机等大量机械,并画了印刷机、钟表、压缩机、起重机、卷扬机、货币印刷机等大量机械草图。

一场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在欧洲爆发,大批的发明家涌现出来,各种的专科学校、大学、工厂纷纷建立,机械代替了大量的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

1798年,埃利·惠特在建立工厂,生产枪支的时候发现手工生产枪支时,生产量极少。

如果一个零件损坏,也无可换零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使枪支的各种零件都实现标准化,有互换性。

为此埃利采用了新的方法,制作专用机床,并设计了可以按零件尺寸进行准确加工的特殊尺寸测量器——样规。

当时这个方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并且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技术水平。

从十九世纪初到中期在北美战争连续不断,战争中大量使用枪支,这迅速地促进了有关枪支技术的发展。

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美国采用了和英国不同的方式,研制并发展了铣床、转塔车床、拉床、磨床以及自动车床之类的机床。

当人们都看到互换式生产方法在枪械生产中发挥的有效作用后,其后在生产其他机械时也逐渐地开始应用了这种方法。

像自行车、缝纫机、打字机等生产都采用了这种互换式。

良好的互换性必须有高精度的测量工具和加工机床来保证。

因此,19世纪的机床和测量工具的发明与革新进展很快,同时,钢铁工业也获得很快发展,互换性的发明使机械工业进入大批量的生产阶段。

瓦特在1765年已经设计了测量尺寸用的工具——千分尺,并用于测量自己机床的尺寸。

之后,惠特沃斯改进了瓦特千分尺,发明了测量器。

这种仪器能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自然也就可以精确地测量工件尺寸。

因此相同的部件都可以采用呼唤是生产方法。

1850年美国布朗开始生产以前没用的各种测量仪器。

1851年,制造出了可以读出千分之一的游标卡尺。

除主尺外,这种测量器还有一个副尺。

这种尺非常容易使用。

1867年美国布朗和夏普公司又制造出一种新的千分尺。

从此,千分尺作为测量长度的仪器进入了实用化的阶段。

互换式生产以及测量器和螺纹的设计制造促进了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确立。

为此,就需要优质的机床。

1855年布朗·夏普公司制作了第一台万能铣床。

托马斯·布兰查得发明了仿形机床。

随着机床制作迅速地发展,转塔机床也被发明了出来。

之后,出现了自动机床。

随着机械发展需要,出现了大型机床。

1864年,美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磨床。

磨床使砂轮磨削刀具的作业实现了机械化。

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

但是,在十八世纪后半叶到十九世纪这段时间,美国战争连续不断,这促进了美国工业等等各方面的发展。

一七六五年瓦特制作了新式的蒸汽机。

随后,埃旺斯创立了自动面粉加工工厂,从此,世界工业进入了自动化时代。

西方各国的机械发明史主要集中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工业革命期间,历史较短,但发展迅速,奠定了现代工业的基础。

总结其发展快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很多著名的大学就是在那一时期建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及其发展,促进了机械发展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机械工程和许多学科的有机结合,又促进了机械工业的高速发展。

人类进入现代机械文明时代。

二、世界机械工业发展下新闻传播的阔步前进鉴于国内外新闻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本人仅仅刚走过大一,学习的课程有限,就以中国的新闻发展史为代表,以此来展现世界机械工业发展下新闻传播的阔步前进。

1949年到2010年的61年间,中国新闻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从业者也不断成长。

记者从“一支笔走天下”发展到现在的照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电脑、小型DV等“全副武装”。

61年间,我国新闻从业者队伍得到前所未有的壮大,综合业务能力更是大幅提升,所有这些进步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前进。

中国新闻业在经过了“告别铅与火,走过光和电”的重大历史变迁之后,已经迈进了数字新媒体时代。

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拉动了新闻人才的变革,同时,社会公众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催生新闻队伍在信息传输技术上不断掌握最新的技术本领。

比如,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我们的记者配备了海事卫星等先进装备,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新的声音和画面传输出来。

以前记者“一支笔走天下”的时代已不复存在,现在在大大小小的采访现场,记者们多是“全副武装”:照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电脑、小型DV等各种设备挂满全身。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媒体记者的出现,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的新闻从业者已经是“武装到了牙齿”,但这些器材的确大大方便了现场采访,为新闻事业立下显赫战功。

以前异地传一篇稿子要通过发电报,为此,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记者在写稿子时也有着严格的字数要求。

因为一方面会牵扯到发电报的时间,另外也会因此而花费很多钱,有时候用电报传一篇稿子甚至要一两个小时。

但是现在,笔记本电脑、手机、无线网卡等让记者在“运动战”中可通过互联网与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即使遇到特殊情况也能在第一时间传回稿件,可以说在举手之间稿子就传到了编辑部甚至上了版。

为了让这些科技产品的应用有所保障,还可以通过车用电源转换器将车用12伏电源转换为220伏的交流电。

配上不同的充电器,记者可以在行车途中随时对数码相机电池、闪光灯电池、手机电池、笔记本电脑电池、对讲机电池及时充电,这全面解决了采访的动力保障问题。

可以说,现在的新闻从业者全天候机动作战能力与此前相比形成了天壤之别,机械工业技术进步带给新闻从业者的变化是过去记者想都不敢想的。

综观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点滴变化不仅折射着中国政治的跌宕起伏、经济的潮起潮落、社会的沧海桑田,也折射出技术不断前进的脚步。

无论是在出版流程、新闻采访,还是在产业发展方面,技术变革都是传媒业快速发展的强有力推手。

从1949年的竖排版到现在的横排版,从以前模糊的图片效果到现在的高清晰图片,从以前的黑白版到现在的彩版,从4开4版到厚报时代,报纸的版面语言和内容设置变得越来越生动、越来越丰富多彩。

不仅是报纸,期刊的变化亦是如此。

毫无疑问,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印刷技术的进步。

印刷是报刊出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报刊直接成型的决定过程。

在铅字排版的年代,即便是一份4开4版的小报,也需要二三十名当班的排字工人同时川流不息地工作。

中国的常用字有6700多个,每种铅字按使用率不同而有不同的数量,生僻字的铅字则要靠随时待命的刻字师傅临时刻出来。

那时候的版面轻易是不调整的,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怕只是动一点点,码字工人都要重新排字。

当次使用过的铅字都要回炉熔成铅块后重新铸成各个汉字,可以说,出一份报纸就是在同铅与火进行较量。

铅字排版所需用工量大、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严重制约了报纸的发展壮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选教授领头研制了中文报纸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

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印刷厂的激光照排车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整页输出的中文报纸。

同年12月2日,《经济日报》在国内第一次用国产激光照排排版成功,中国报业从此踏上了告别铅与火的征途,版面调整在瞬间就可以完成。

告别“铅与火”,实现“光与电”是报业史上划时代的革命。

在激光编辑排版系统之后,越来越多的技术革新在出版过程中体现出来。

1992年,《人民日报》率先在我国报业建成了卫星版面数字传输系统,采用了先进的VSAT卫星通讯技术,全国33个承印点同步接收《人民日报》,同步印刷、同步发行;1997年,人民日报社建立了记者稿件收发系统,可以自动接收全国30多个记者站的稿件;1995年《光明日报》建成国内第一家大型现代化新闻采编平台——光明日报社采编中心,告别了纸和笔,我国报社到上世纪末基本实现了采编系统信息化;2006年9月7日,《天津日报》成为我国首份进入“卫星报”销售系统的中文报纸,39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可以在当地通过自动售报机即时购买到当日出版的《天津日报》。

毫无疑问,电子排版普及、彩色印刷报纸、印刷工艺更新、数码相机运用、卫星远程发稿传版、局域化组版编采系统,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推动报业走上了高速增长的现代产业发展之路,也让出报、读报变得越来越简单、方便。

科学技术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巨大进步,不仅仅让报纸经历了从黑白到套红再到彩色的形式变化,更让其出版流程发生了深刻变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