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第5期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ZHE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Septe mber 2007No 5收稿日期:2007-08-04作者简介:李晨(1970-),男,江苏南通人,浙江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
陆在易艺术歌曲 桥 的钢琴伴奏研究李 晨(浙江教育学院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 要:钢琴伴奏声部是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是与演唱声部等同的,这是艺术歌曲在创作上的重要特点。
陆在易所作艺术歌曲 桥 的钢琴伴奏部分在和弦写作多样化与音型、节奏的合理布局等方面都体现了伴奏在歌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陆在易; 桥 ;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图分类号:G614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74(2007)05-0093-04艺术歌曲源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它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类型歌曲的特征:(1)它的歌词是具有较高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2)它的声乐部分与器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钢琴或乐队部分起的作用绝不只是单纯的伴奏,而是与演唱者平等的 演奏者 [1]。
这些特征可以从国外古典时期及浪漫时期的艺术歌曲中发现,如:贝多芬、舒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作品。
中国的艺术歌曲起步较晚,但从一开始就具有既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2],如赵元任的 教我如何不想她 、张肖虎的 声声慢 等。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逐渐涌现出一些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家,陆在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桥 [3]是陆在易创作于1981年的一首艺术歌曲,描绘的是一幅游子眼中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钢琴伴奏部分的写作无论从中西风格的结合,还是音型的安排等都恰到好处地衬托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
正是因为钢琴伴奏部分与歌曲融为一体,因此,这首歌曲就像呈现在听觉世界里的一幅江南水墨画,写意与具象并举,浓墨与淡彩共存,令人遐想无限。
本文将从两方面对 桥 的钢琴伴奏部分进行分析。
一、和弦多样化歌曲除了前奏为小调式之外,基本以大调式为主线贯穿全曲,伴奏部分的写作中穿插色彩变音,使歌曲的风格从纵向上呈现出多样化,暗合了江南风景中 一步一景 的特点。
表1 前奏中的和弦性质小节和 弦123 4567 89 10 11九和弦 大七和弦 小三和弦小三和弦 减三和弦小三和弦 大七和弦减小七和弦 小三和弦小三和弦 大三和弦 减三和弦小三和弦 大小七和弦带倚音的小三和弦 小三和弦歌曲前奏(第1小节 第12小节)中的和弦性质见表1。
其中第1小节中用了三种不同性质的和弦,并且在前两个中还带有大七度这样具有动荡感的音程,因此在一小节中能如此迅速地更替和弦勾勒出主人公在离乡多年后,又将再次踏上故土时急迫而不安的心情;接着在第2小节出现的减三和弦所特有的内敛感则为这种心情埋下了伏笔,仿佛随着故乡的临近,主人公心中的急迫感也越来越强;到第4小节为止是前奏的前半部分,其中出现的大七和弦与第1小节相呼应;在色彩上,第5小节至第6小节中减三和弦与小三、大三和弦的递进关系,与其后大三和弦至减三和弦的跳进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弦力度由弱到强,第8小节中出现的大小七和弦将和弦力度做了缓冲,并逐渐进行至前奏部分的主和弦。
接下来,歌曲进入了本体部分,首句为大调式,明亮的调式色彩将前奏中急迫紧张的心情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展现在主人公眼前似曾熟悉的江南水乡画面。
表2 第一段中的和弦性质小节第一段和 弦12 16第一部分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 小七和弦 小三和弦17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间奏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 小七和弦大七和弦 小三和弦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小七和弦 大小七和弦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小七和弦 加六音的大小七和弦 大三和弦小七和弦 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大七和弦 小三和弦第一段(第12小节 第25小节)中的和弦性质见表2,从第17小节开始至第25小节为歌曲的第一乐句,共分为三个小部分:第一部分(第12小节 第16小节),结构较松散,节奏较自由,描绘了静卧水乡的小桥姿态;第二部分(第17小节 第20小节)随着画面的展开,刻画了主人公看到小桥后激动的心情;第三部分(第21小节 第25小节)的情绪与第一部分相呼应,较为舒缓。
在这三部分中,和弦性质的变化并没有前奏那么丰富,基本以大小三和弦为主体进行穿插变化,和弦力度上显得较舒缓,但此句仍有几处点睛之笔,就是将中国民族调式的色彩嵌入了旋律之中。
如:第16小节,右手和弦的平行五度下行,通常在和弦进行中平行五度的连接是禁忌,但在中国乐曲中则较常见,而且尤以下行效果为好,这在 夕阳箫鼓 等乐曲中已有印证,德彪西的作品 棕发少女 也使用了这一技法来表现东方色彩,而此处的平行五度下行因持续低音的陪衬,则有一种空灵感,很好地描绘了水乡的静谧之美;而第23、24小节中以替代音形式出现的大小七和弦,在右手部分的排列上采用了纯四度叠置的方法,从和弦效果看,中和了C1到B1之间的不谐和感,从结构看,用B1代替A1削弱了大小七和弦的刚性,使其产生了飘逸感,一方面和弦的连接功能没有被破坏,另一方面增加了民族特色。
接着是四小节的间奏,前二小节是小七和弦与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这两个和弦的民族特性较强,后二小节为大七和弦与小三和弦。
短短的四小节后又回到小调式。
第二段从大调开始,旋律的节奏采用了切分的形式,使旋律具有推动感,表达了主人公看到故乡熟悉的风土人情后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这一乐句也分为三个小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一个上句,两个下句,上句旋律起伏不大,下句则相反。
94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表3 第二段中的和弦性质小节第二段和 弦30 3738 4041 4243 4445 4647484950515253 5657 60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尾声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大三和弦 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 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加六度音的小三和弦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 加四度音的小三和弦小三和弦 大三和弦主和弦降低三音后产生的小三和弦小三和弦 加二度音的小三和弦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降七级音上产生的大七和弦 主音上产生的大七和弦加四度音的小三和弦小三和弦 加六音的大小七和弦 大三和弦大七和弦 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很多加音和弦(见表3),使旋律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加音后产生的大二度委婉舒缓的的音程效果,适度地描绘了江南水乡风情中的 柔 ,这与旋律中表达的主人公归来后激动的心情相呼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47小节降低三音后变成小三和弦的主和弦,这与前句同旋律所运用的大三和弦形成了力度对比,但在重复句中使用同主音的小三和弦,正是曲作者的精彩之笔,这样写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激动而表面平静的状态,同时也为演唱者和伴奏正确处理此处作了暗示。
在尾声部分,作者运用了大七和弦的分解形式,描绘了桥下河水随主人公的思绪慢慢荡漾开去,颇具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之意。
二、完美的音型与张弛有度的节奏动静搭配得当、形式错落有致是这首歌曲音型的特点。
由于此曲是以江南水乡作为背景写作,所以在选择时作者选择了如琶音、分解进行等流动性较强的音型,以此来描绘动态的水景;同时作者穿插使用的柱式音型来描绘水乡的静景,可谓动静皆宜,相得益彰。
前奏描绘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河中荡漾的水波,二是主人公按捺不住、看似平静的心情。
为了能恰当的表现这两方面的内容,曲作者采用了柱式音型琶音奏法以及快慢交错的节奏。
前奏中的第1、2和第5、6小节,连续半拍的和弦琶音表明了两种意思,一是模仿潺潺流动的河水,二来表现了主人公急迫的心情;在第3、4小节用柱式音型作了语气上的停顿,并没有让前面的乐思继续发展下去,有欲言又止之意。
接下来的后半部分与前面是同样的安排,不同的是停顿的时间较前面长,而且后五小节的柱式音型写作非常简洁,这样做是为了与歌曲本体进行无缝衔接,符合绵延展开的乐意。
歌曲第一段的第一部分演唱速度为Adagio,第一部分共四小句,歌词将江南水乡的静景通过小桥勾勒出来,使水乡特有的湿润感跃然眼前。
这里采用了柱式音型,只是在旋律延长的地方做了和弦式的陪衬,用以和歌曲旋律作呼应,其余均为柱式音型,很好地勾勒出水乡静谧安详的画卷。
同时这样的安排给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以极大的自由,歌曲第一段的首句中第1、3、4三小节演唱部分的旋律较密集,与之相对的伴奏部分则用了几乎静止的音型,在第2、5小节采用了与旋律相呼应的写法,恰似旋律的回音。
在歌曲起始时,曲作者并没有采用较厚重的音型写作,而采用了留白的手法,把思乡情与秀美的水乡景色有机的结合起来,呈现于听众眼前。
第二部分演唱速度为Moderato,为了陪衬歌曲旋律中体现的急迫心情,此处将音型安排得95第5期 李 晨:陆在易艺术歌曲 桥 的钢琴伴奏研究96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较密集,特别是在第17小节,伴奏音型的节奏与旋律同步,和声层加厚。
在这段的首句四小节(第17小节 第20小节)中,前二小节旋律呈上行,后二小节为下行,头尾两小节的音符以级进为主,中间两小节大跳居多,将乐意的展开与收拢处理得非常恰当,表达了主人公见到熟悉景物后激动而难以言表的心情。
此处的伴奏做了较少见的连续六和弦级进,并且音型节奏与旋律同步,仿佛是主人公急促的脚步。
在第2、4小节采用了伴奏手法中常见的呼应手法,将歌曲旋律在伴奏声部进行发展,使伴奏部分与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部分的音型采用了柱式音型与第一部分呼应,与间奏连接前采用了与间奏一样的音型 分解式音型,这样就做到了过渡自然。
第二段的第一部分旋律起伏不大,叙事性较强,歌词通过对 姑娘 老汉 我 三个人物的动态描写,刻画出水乡人生活的悠闲与惬意,以及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伴奏音型为带低音的完全分解音型,这种音型平稳舒缓,第30到37小节是这首歌曲中音型最规范的部分,其中歌曲旋律、伴奏右手部分的分解和声层与低音层构成了完整的三层次,使伴奏与旋律融为一体。
第二部分右手部分为八度分解音型,强调了旋律的再现,左手为分解音型;第三部分虽然旋律与第二部分相同,但采用的却是柱式音型,暗示歌曲即将结束,并与前奏呼应。
尾奏为右手持续三连音分解音型。
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重要性与歌曲本体是一样的,是作曲家通过运用和弦、音型等要素使伴奏与旋律成为统一体,从而达到更深刻揭示歌曲内涵的目的。
陆在易艺术歌曲 桥 的钢琴伴奏部分,在和弦与音型的运用方面,都达到了这些要求,使这首篇幅不大的艺术歌曲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江南水墨风情画,深深地打动每一位听者的心。
参考文献:[1]张佳林.钢琴演奏与伴奏技巧[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34.[2]陆在易.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我见[J].人民音乐评论,2007(8):34.[3]陆在易.我爱这土地 陆在易艺术歌曲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7 9.A Study of the Piano Accompaniment ofLu Zaiyi s Artistic Song QiaoLI Chen(Art School,Zhejiang Education Institu te,Hangzhou310012,China)Abstract:The piano accompani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artistic songs.It has got the same position as the singing and is the important feature of artistic songs in creation.The piano accompaniment of the artistic song Qiao by Lu Zaiyi has reflec ted the importance of ac companiment in songs in the variety of chords composing and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fig ure and rhythem.Key words:Lu Zaiyi;Qiao;artistic songs;piano accompan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