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播电视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播电视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况1.1项目概述(1)项目名称广播电视中心建设项目(产业项目部分包括全台一体化硬盘播出网络系统、三维动漫及编播网制作中心、音乐制作中心以及影视综艺制作演出中心)(2)建设单位衡阳市广播电视中心(3)建设地点衡阳市船山路以南与西外环路以东的的交叉处(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湖南天诚会计师事务所(5)项目性质新建项目(6)项目建设总投资总投资约1.7亿元(7)项目建设营运期限2008年至2016年(8)项目的立项衡阳市广播电视中心项目于1999年8月通过湖南省计划委员会(湘计社字(1999)426号)批复立项。

原批复土建投资6800万元,因广播电视产业发展需要,投入新建四个产业项目,需新增设备投资约1亿元,现投资规模达到1.7亿元左右。

1.2编制依据和范围1.2.1编制的依据(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信息产业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2)湖南省计划委员会湘计社会(1999)426号关于衡阳市广播电视中心工程立项的批复;(3)中共衡阳市委办公室(衡办纪委(1999)8号)文件;(4)衡计社字(1999)45号关于衡阳市广播电视中心工程立项的批复;(5)衡规专字(2004)37号关于衡阳市广电中心规划的专家论证意见;(6)衡规委(2004)55号关于市广播电视局广电中心工程规划方案的审议意见;(7)衡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衡发改社(2005)23号关于衡阳市广播电视中心建设项目的批复;1.2.2编制范围(1)调查、了解项目背景、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概况;(2)对项目建设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3)提出项目建设内容及项目建设技术实施方案;(4)对项目建设总投资进行估算与项目资金筹措来源;(5)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防控分析;(6)对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7)对项目的可行性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4综合评价及建议1.4.1、本项目建设是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根据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经有关部门反复协商、研究之后而提出的。

该项目的实施,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又有利于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建设广播电视事业体系,并且对带动新区建设和相关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4.2、本项目完成后,营业收入71083万元,总成本费用35437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2378万元,利润总额为33268万元,税后利润24951万元。

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动态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分别为21.63%、5121万元、6.1年、24.46%。

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等各项指标均好于文化影视行业的基准指标和测算指标。

从不确定性分析来看,说明该项目抗风险能力好,生存能力强。

因此,从经济评价的角度看,本项目是可行的。

1.4.3、市广电中心工程作为市重点工程,一直以来也得到了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重视和支持,建成后的广电中心作为衡阳市的地标建筑,还可以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集影视科技文化、娱乐、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高品位场所。

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衡阳,带动衡阳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都将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综合以上结论,本项目在政策上、经济上、技术上是可行的。

建议在1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早日投入,早日受益,使衡阳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层次。

第二章项目背景2.1项目建设的背景2.2项目单位简介2.3项目区域概况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第二章项目背景2.1项目建设的背景广播电视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体。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广播电视已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

衡阳市地处湘中,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

现有的广播电视用房是90年代初建设的,当时仅按一套电视节目兴建的。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现在电视节目五套,广播节目一套,正准备筹备一套,同时节目制作量及播出量也成倍增长。

因而原有用房和场地不能满足其生产制作的需要。

另外,原有场地也无法扩建和改造。

因此,另选址征地新建衡阳广播电视中心,符合衡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2.2建设单位简介1999年9月,经中共衡阳市委批准,市广电局在市直广播电视系统实行了“局台一体”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了市广播电视中心,与市广电局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市广播电视中心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内部实行“一级法人,两级管理”的运作机制,中心致力于广播电视产业的规划和发展,现有下属单位14个,其中媒体7个,即衡阳广播电台、衡阳电视台、衡阳有线电视台、衡阳生活频道、衡阳娱乐频道、衡阳信息频道、衡阳广播电视报,广电从业人员600多人。

多年来,衡阳市广电中心紧紧围绕“三创一争”(即宣传创优、事业创先、经营创收和争当优秀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工作思路,锐意改革、鼎力创新、加快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多次受到省、市委和政府及省广播电视局的表彰。

在新闻宣传方面,坚持正确导向,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面向社会,确立民本思想,办出了一批受众喜爱的品牌栏目,如衡阳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热线》,衡阳电视台的《衡阳新闻联播》、《晚间报道》、《经济新干线》,衡阳电视有线台的《都市报道》,衡阳生活频道的《天天生活》,衡阳娱乐频道的《娱乐巴士站》等。

目前产业以广告收入为主,2007年收入为5470万元,现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旅游实业总公司,开发了西江漂流项目,但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广电中心的兴建,将为衡阳广播电视产业大发展提供良好运行平台。

2.3项目区域概况2.3.1地理交通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因居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它北背衡岳,南面五岭,西连黔滇,北通鄂豫,距广州约600公里、长沙200公里、桂林300余公里,素有“南北要冲、两广咽喉”之称,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全市1.53万平方公里,人口722.61万人,其中市区面积374KM2,2007年城区人口为100多万人;现辖衡南、衡阳、衡山、衡东、祁东五县和耒阳、常宁两市及珠晖、雁峰、石鼓、蒸湘、南岳五区。

衡阳市是我国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京广、湘桂线交汇于市区,境内通车里程250公里,有火车站33个。

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北京至广州的京珠高速公路,衡阳至广西、衡昆高速公路、连接湘赣闽三角的“三南公路”贯穿全境;我国第一条武广高速铁路、衡大、衡邵高速公路即将通车。

全市100%的乡镇、88%的村通了公路,通车总里程7643公里。

其中,高等级公路3140公里,高速公路149公里。

水上运输也很便利。

湘江上溯潇水,下入洞庭,耒水、蒸水等一级支流四季通航。

2.3.2社会经济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82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增幅快3个百分点,比全省增长速度快0.9个百分点,为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其中一产业增加值201.4亿元,增长4.1%;二产业增加值335.43亿元,增长20.2%;三产业增加值286.68亿元,增长17.3%。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2287元,增长22.17%。

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改善,企业效益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4.3亿元,增长71.9%,实现利润27.9亿元,增长93.1%。

全市税收收入达到46.87亿元,增长26.48%。

据统计,全市财政总收入50.49亿元,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07亿元,同比增长24.2%。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5 : 40.5 : 36.0调整为24.45:40.73:34.8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0.23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7.36%,比上年提高了0.66个百分点。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38亿元,占GDP28.9%,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非国有经济投资125.15亿元,增长39.8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4%,招商引资、民间融资的能力增强。

财政总收入占GDP由上年的5.96%提高到6.13%,上升0.17个百分点。

全市城市化率37.0%,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全市县域经济增加值639.61亿元,增长21.73%,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增强。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广播电视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宣传我党路线、方针、政策和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衡阳市广播中心从原来的二个频道增加到目前的五个频道。

宣传创优工作连续八年名列全省前三位,其中四年名列全省第一,经营创收以年10-15%增长。

电广宽带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的有线电视网络用户现在达到14万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广电中心现在工作环境与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一是办公用房狭小,不能满足人员的正常办公需要。

现局综合楼,1982年建,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含演播厅)。

原有线电视台综合楼,1994年建,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含演播厅)。

随着事业的发展、频道的增加,中心工作人员的不断增多,特别是网络中心与省电广传媒股份合作后,中心目前各类工作人员达600多人(含聘用人员)。

现有的部门10多人在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办公。

目前这两栋综合楼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建筑功能单一,节目制作,设备用房少,不通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现有的广播电视办公大楼,建于1982年,当时的设计功能主要以传播中央、省台节目为主。

近年来,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高、精、尖、新设备不断配置,原技术用房面积和建筑设计功能达不到现代设备的配置需要。

三是办公环境差,影响了工作发展和制约了事业发展。

1、现广电中心办公楼坐落于市先锋路154号,原有线电视台办公楼坐落于般山路9号。

两栋办公楼门前都是公共道路,前面无广场,后面没有停车场,上下班人车非常拥挤,特别是在演播厅活动时道路经常堵塞。

2、现办公楼的两个电梯井是按80年代初天津市生产的电梯规格设计的(小型电梯),目前该电梯品牌厂家已停产,办公楼的两台电梯,已是老牛拉破车,故障不断,险情百出,目前该品牌电梯已无维修配件供应,更换新电梯,电梯井又不配套,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制约了事业发展。

四是演播厅功能配套落后,不适应现代节目制作要求。

中心演播厅是80年代建设,由于当时没有场地跟办公楼连在一起。

地方狭小,建筑面积小(580平方米),厅里的空间连节目制作应配备的灯光设备都无法安装,演播厅观众座位占用了办公大楼的半层用房,配置的灯光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