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 二轮: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卷)

2020届 二轮: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卷)

专题训练(二)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 1.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上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

此图反映了当时 (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犁耕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C.铁犁牛耕的应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2019·浙江湖州高一期末]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统计表(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①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②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隋唐 筒车 ③ 控制耕土的深浅 A.①刀耕火种 ②耧车 ③二牛抬杠 B.①铁犁牛耕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C.①刀耕火种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D.①铁犁牛耕 ②耧车 ③曲辕犁 3.[2019·浙江1月学考] 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

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

”“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

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

”这反映出 ( ) A.中国北方常受饥馑的威胁 B.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4.[2019·浙江4月选考] 一说“china ”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

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该记载反映了 (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灌溉工具的改进 D.冶炼技术的发展 6.下图为南宋《脚踏三锭纺车图》。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家庭手工业是手工业的主要形态B.民营手工业生产城乡所需日用品C.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手工业发展D.纺织业以手工劳动方式进行生产7.下图为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这一状况( )A.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B.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促成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D.推动了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8.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则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该记载反映了当时( )A.草市已经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B.商业活动因不受官吏监管而异常繁华C.乡村庙会集市虽定时一聚但百货齐全D.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9.据记载,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

“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

由此可见当时( )A.社会秩序紧张B.商业非常繁华C.管理相当严格D.经营时间短暂10.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注重本籍问题,“占籍”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在侨寓地拥有田地、坟墓达一定年限,才可入籍当地参加科举考试。

明代新安镇(今江苏省灌南县内)的形成就与徽商求田问舍存在密切的关联。

徽商的这些行为( )①得益于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②有助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③体现了他们“贾而好儒”的传统④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1.金银窖藏是古代中国地主、官僚、商人保藏财产的重要办法。

明代福建海商在菲律宾等地经商所积累的白银,即多窖藏于地。

近年来闽南各地曾屡次发现当年窖藏的西班牙银币。

该材料最能反映( )A.当时民间的中外贸易仍然存在B.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金银窖藏无益于商品经济发展D.西班牙银币在世界范围流转12.明代某士人指出:“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这一言论意在说明( )A.“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B.“闽省”渔业发达的原因C.沿海贸易网络的形成D.“海禁”政策的弊端所在二、非选择题13.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造就了古代伟大文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a) 图(b)材料二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

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

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

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

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

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材料三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

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州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

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

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1)请分别写出图(a)、图(b)所示生产装置或生产工具的名称。

它们分别开始出现于中国历史上的什么朝代?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应用于生产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14.[2018·浙江11月选考]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

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

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

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材料二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

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

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1)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

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

(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专题训练(二)1.C [解析] 据材料“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和“汉代画像石上的牛耕图”结合所学可知是铁犁牛耕的应用,故选C项。

2.D [解析] 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耧车是西汉的播种工具;曲辕犁发明于唐朝,可控制耕土的深浅,故选D项。

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排除A项;风力水车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排除C项。

3.D [解析] 由题干中“贫儿二亩地……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可知,农户土地少,经济贫困,符合小农经济下家庭的窘境,故选D项。

4.D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结合所学唐朝景德镇的白瓷也很著名,故D项正确。

5.D [解析] 根据材料“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可知,该工具为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故选D项。

6.D [解析]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纺织业是以手工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的,故选D项。

家庭手工业从来都不是手工业的主要形态,排除A项;材料中并无产品流向,也无法判断是何种手工业形态,排除B项;图片没有反映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C项。

7.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明代中期工商业市镇的分布情况,由图可知,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地区,说明江南地区商业经济繁荣,而明中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这一状况可以推动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故选D项。

8.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东京城市发展状况,与草市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东京城的繁华,但未涉及市场的监管因素,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发展而非乡村庙会集市,故C项错误;根据“两边皆居民。

街东则车家炭……李四分茶”可知市与居民区混杂,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故D项正确。

9.C [解析] 西汉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且题干没有提及社会秩序,故A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市的设置,没有提及商业繁荣,故B项错误;题干中“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

‘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说明政府对“市”的管理相当严格,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问题,故D项错误。

10.D [解析] 徽商的兴起本身就是明清工商业发展的体现,故①正确;根据所学,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故②错误;材料“科举考试注重本籍……明代新安镇(今江苏省灌南县内)的形成就与徽商求田问舍存在密切的关联”体现了商人在经商成功的同时,希望后人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故③正确;商人希望通过科举入仕,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稳定,故④正确。

D项符合题意。

11.A [解析] 题干中明代闽南海商窖藏西班牙银币,说明在明朝“海禁”政策之下,民间的对外贸易并没有断绝,依然存在,故A项正确。

12.D [解析] “‘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只是背景,而材料重点在于“一旦禁之……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故A项错误;B项也与材料的重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沿海贸易网络,与材料中“闽省”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以海为田……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勾连入寇”表明“海禁”政策存在弊端,故D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