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具体方法角度谈谈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

从具体方法角度谈谈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

从具体方法角度谈谈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 在具体谈现当代文学的复习经验前,先就几个问题简单发表一下看法。

首先是学校的选择问题,定学校的客观标准无外乎两条,其一,学校的综合实力;其二,学校的专业实力。

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自身情况再做出抉择。

现当代文学专业实力强的有好几所“师范”院校都值得一试,如果对“师范”类院校不感冒的话,综合实力强的院校也有很多。

两点兼备,像北师大这类名校,如觉得自己实力可以,未尝不可一战!总的来说,好的学校相对而言更具有读研的价值。

谈到这里就又涉及到一个名校竞争大不大,是否难考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确实不好下结论,因为每个人水平各异,一年复习后的进展空间也各有不同。

但是还是要本着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竞争哪里都有,招生人数的多少,报录比的高低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

大家可以找一些学校的报录比数据来了解一下,剔除一波酱油选手,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一年后的预期给自己定一个最低分数线,剩下的那批人才是你的竞争对手。

所以说不要被那些低至十分之一的报录比吓倒,真正的竞争就只是存在于那部分没有被吓到,坚持到底的人之中。

考研大军中,二本学校的学生是主力军所在,最终笑到最后的出身二本的同学也居多数。

大家的初始水平其实差不多,你有什么理由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在考研这种基本靠自主学习的情况下,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其实是很小的。

最大的差距不过就是情商的差距,所谓“情商的差距”又莫过于“坚持”二字。

所以说,坚持下来,你真的就已经击败很多人了。

考研过程枯燥而漫长,这期间要抵抗的诱惑和承受的烦恼很多:同学找到工作;英语阅读理解一团浆糊;你在学习,别人在快乐地玩耍……总之一路走下来,勿忘初心,谨记你为何考研,迷茫了,想想它,前方会有光! 专业课 复习的时候还是应该确定一个大致的时间表。

以2015年考研为例(倒推来看),基本上进入2015年的1月,一星期之后就是考试时间,这个星期可以用做查缺补漏、放松身心的安排。

从9月至12月可以用作专业课的第二轮复习,这之前的时间作为第一轮复习时间。

当然这个时间表只是一般性而言,各人情况有异,复习节奏不一样,具体操作起来肯定不一样。

但是第一轮复习的后期和整个第二轮复习期间肯定是专业课的质变阶段。

不管是文学本专业还是跨专业考现当代,一年的复习时间是足够让你通过专业课考试的。

所以,哪怕是小白,都要有信心。

第一轮的复习是漫长的,如果学校提供的参考书多,难免给人心生畏惧且时间不够用之感。

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好好把握复习节奏,趁英语还在打基础,政治还不用复习的时候,多挪出一点时间给专业课。

同时还得提高看书的效率,保质保量。

专业课的复习应该怎么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但绝对不能无视真题,真题是风向标,通过研究真题,才能更好地把握复习的大方向。

就一般情况而言,现当代文学的真题基本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和大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这三类题型。

填空题 各个学校填空题的侧重点不同,只需找到近5-10年的真题,大致地看一遍,基本上就心里有数了。

是侧重于主要作家、主要作品的小知识点的考查,还是一些较偏的知识点,理清之后,平时的复习中注意识记就是了,填空题一般都不是大的问题,就不赘述。

名词解释 关于这道题,真不像部分同学所想的那样——需要写很多,考试的时候只需简单、概括性叙述,答到要点即可。

2014年南师大现当代方向改革了,只考现当代的内容,出了9道大题,如果这时候还花大力气去答名词解释,实在得不偿失。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每复习完一个文学史章节,首先总结出该章节涉及到的重要的名词解释(肯定是要包括真题中出现的),然后在网上或者其他途径找些名词解释的资料(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在这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修正错误、查缺补漏等等。

很多名词解释是有规律的,比如社团类(文学研究会),整个内容只需囊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刊物、主张、简要概括贡献,这样就可以了。

2、当第一轮复习完,所有章节的名词解释也都罗列完了。

等到考试前的两个月才开始背,这样复习量就减轻了,分散记忆、个个击破。

这样分配下来每天也就5-8个名词解释的任务。

而且没必要特意地花时间去记,分成小纸片,每天去图书馆,晚上回寝室,晚饭后散步,睡觉前等等零碎时间拿来反复记忆,效果特别好——你看到我在走路,其实我在记名词解释…… 大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专业课分数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大题。

或者说,辛辛苦苦看那么多专业课的参考书和资料就是为了对付它。

现在考研的题目越出越活,许多同学在初期甚至会产生“拿着参考书都找不到答案”忧虑之感。

这其中的原因,题目较活是一方面,初期自身修炼不足也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参考书所给的”和“考试所需要的”这两者之间有矛盾。

摘抄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言中的部分文字,如下: 对于具体的文学现象的选择与处理,表现了编写者的文学史观和无法回避的价值评析尺度。

但在对这些文学现象,包括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理论批评等进行评述时,本书的着重点不是对这些现象的评判,即不是将创作和文学问题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抽取出来,按照编写者所信奉的价值尺度(政治的、伦理的、审美的)做出臧否,而是努力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

也就是说,一方面,会更注意某一作品、某一体裁、样式、某一概念的形态特征的描述,包括这些特征的演化的情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则会关注这些类型的文学形态产生、演化的情境和条件,并提供显现这些情境和条件的材料,以增加我们“靠近”“历史”的可能性。

其实洪子诚老师在这段文字中所传达的态度代表了国内大部分编者在编写文学史时的态度——重描述,而轻判断。

习惯于给读者描述文学史场景、演化过程、条件等等,却很少直接的给出判断。

而就考试的实际情况而言,不管是初试还是复试,“结合材料⁄作品…,谈谈你对…的看法”,这类问题大行其道。

也即是摘录材料中所谓的以你“所信奉的价值尺度”对问题“做出臧否”,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矛盾。

之所以花这么多篇幅来阐述这个问题,就是想大家认识到,参考书所给的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引子、线头,要想取得专业课上最终的胜利(直至复试),就必须去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在复习中最好不要只盯着学校所要求的参考书看,要拓开自己的视野,找找其他参考书,资料、笔记等等来看,不同资料上的知识点之间进行类比,等等。

总的来说,解决的方法就是多看、多借鉴、多分析总结、多思考,直到自己也能对一些问题“做出臧否”,也能提出些看法。

这个目标,难不难?说难也不难,毕竟这只是研究生的入门考试,要求并不会那么高。

回到具体的复习操作上来谈——对于很多基础不好或者是无基础的同学而言,第一轮复习就是一个不断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此时,切记要做笔记(勾勒出简单的框架,不必面面俱到),不要只简单的在书上勾勾画画。

这个阶段的笔记主要是为了理清“文学史讲了些什么”,通过笔记对知识框架进行梳理,可以很清晰地把握到参考书讲了些什么,也有利于在平时巩固复习前一天的内容时,更加高效。

现代文学史的复习,强烈推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相信基本上也没有哪个学校能绕过这本书。

《三十年》体例清晰,观点新颖(其中很多地方借鉴了夏志清的观点,颇具启发性),每十年按照思潮、小说(主要作家)、诗歌、散文、戏剧几大板块编写,方便进行横纵比较。

但落到各个章节内部而言,又多少有点显得“太过板块化”了,很多知识点揉到一起写,细分得不是很清楚。

这个时候就要用到另外一本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本书也是其编者专门为《三十年》而编写的。

举例阐述,如下: 在《三十年》中,谈到“京派小说”时,对“京派小说”的特点,书中没有进行具体的细分阐述,而是直接写在一块。

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本书就给出了如下精确的概括: 这一派的特点可概括为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远离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和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

以上就是关于“京派小说”特点的概述。

通过配合这本书进行复习,在总结笔记时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也可以很清晰地把握到《三十年》这本书的脉络、重难点。

另外书中的思考题、知识点、评论节选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复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当代文学史的复习,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一定要看一看。

提到这本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艰涩难懂,而情愿把它束之高阁。

这也不奇怪。

洪老这本书脱胎于他上课的讲稿,作为老一辈的泰斗级人物,授课方式严谨有余而稍欠生动,我们不必苛求太多。

但是,我一直认为,正因为洪老的这本书,才使得其他当代文学史相关参考书有了一个进一步阐述的基础。

既然是“文学史”,这就使得这个科目多少带点历史学科的特点。

现代文学搁下不表,当代文学要是脱离历史来看,估计大家都得“呵呵”了。

当代文学因此特殊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过多政治话语的干涉。

要想全面地读懂当代文学,就必须了解很多文学之外的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

洪老的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做得就是这样一件事情。

初看这本书,有一种看历史书的即视感。

除此之外,书中还对当代文学中的生产机制、出版机制、作家身份的更迭等等方面做了补充阐述(很多当代文学史的参考书都较少这方面的介绍)。

所以说,这本书值得一看,在此基础上再看其他书,会更容易理解。

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相关另外一本洪老的书——《问题与方法》,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借来看看。

某一年浙大的复试中,有一道关于“文学生产与出版体制”的问题,在这本书中就有较详尽的阐述。

第一轮复习是一个“被动吸收”的阶段,此时的你就是不停的看参考书,吸收每一个新知识点;第二轮复习时一个“主动思考”的阶段,在占有一大堆感性材料之后,进行理性分析,主动思考,打通关节,这样才足以应对大题。

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换是没有太明确的界限的,觉得知识储备够了,就可以试着开始。

在复习中,一开始要强迫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慢慢地就会融会贯通。

总之,学会思考很重要。

举些例子来谈,如下: 学会从原点来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关于鲁迅的章节有这样一段: 这里表现的是一种更深沉的无家可归的悬浮感,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它既表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乡土中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更揭示了……,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什么是“在”而“不属于”,为什么知识分子(鲁迅)会觉得“在”而“不属于”,为什么又会产生“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有了疑问之后,学会尝试着去解决。

根据本人学习中的经验,一个问题想不通,就试着找到其原点,从原点倒回来看。

联系这个问题来看,说的更俗点,就是从作家的思想入手。

如胡适信奉“实用主义”,所以他做学问的方法,抑或如新文学运动后期“唱反调”的“整理国故”的行为都可以从其思想中找到根源。

回到鲁迅来看,通过查阅一些资料,鲁迅的思想从他留学日本期间开始形成,慢慢走向成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