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一)
由李白的名、字、号导入,结合学生熟悉的杜甫、王维等进行讲解
问题1:针对不同年龄的人如何称呼才是礼貌的?
问题2、谈谈你对避讳的看法。
小组讨论
思考回答
倾听理解
40分
院试是为取得正式科举考试资格而在县或府里进行的考试,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
乡试为省级考试,三年一考,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举人就可以授予知县等官职。
会试由礼部主持,及格者为贡士。
殿试由皇帝主持,考中者为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5、连中三元
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者约有16人。
板书课题
倾听
3分
讲授
新课
一、学校与书院
1、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初置于汉武帝时。太学是古代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在太学读书的学生称为太学生、诸生或生员。
2、国子监
太学在隋代以后更名为国子监。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明清入国子监读书称为监生。清乾隆以后,国子监仅留空名,人们可凭权势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6、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规定的一种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
7、翰林
唐以后的文学侍从官。明清时代,凡进士进入翰林院供职者通称翰林,担任编修国史、起草文件等工作,是一种名望较高的文职官衔。
问题1、乡级、省级和全国考试的第一名分别被称作什么?
问题2、什么是连中三元?
古人称名还是称字能体现尊卑长幼关系。其一,称呼别人:尊长者对卑幼者可以称名,而卑幼者对尊长者、平辈和朋友则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也有尊长者称卑幼者字的,这是表示谦敬之意。其二,称呼自己:一般自称其名,但父亲、祖父对儿孙绝不能自称其名。
9、号
除了名与字外,古代一些人还有号。号有自取的,也有别人给加上的。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等。
10、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大臣、士大夫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带有评判性的一种名号。如诸葛亮谥忠武,岳飞谥武穆等。
11、避讳
封建时代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采用回避的方法叫避讳。如唐太宗名李世民,柳宗元写《捕蛇者说》时就把“民风”写成“人风”。
问题3:翰林是什么官职?
提出问题
启发思考
讲解分析
小组讨论
思考发言
倾听理解
30分
单元教学设计副页4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分配
讲授
新课
三、名字
8、名字
古人有名有字,名和字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了)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女子成年叫笄年或及笄,已许嫁的叫已字,未嫁的叫未字、待字或待字闺中。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分配
组织
教学
师生互致问候,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
做好相应的记录
做好上课准备
2分
导入
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古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无论我们的民族还是我们的国家,不仅古老而且有着让我们骄傲的历史,更有着让我们受益无穷的精神和文化遗产。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有必要对我们祖先及民族的灿烂文明进行了解与学习,更有必要对这些灿烂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3、书院
书院是古代地方上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进行学术研究的处所。起于唐代,以后历代都有。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结合实际举例讲解
倾听理解
15分
单元教学设计副页3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分配
讲授
新课
二、科举
4、科举制度科举,也叫“开科取士”。由国家通过定期统一考试,选拔人才,分配官职。这个制度建立于隋唐,完备于明代,一直延续到清末,共1300多年。科举制度实行4级考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能力训
练任务
通过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文言文水平。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的名字以及与现代名字的异同。
难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作品的能力。
教学资源
普通教室
本次课使用的外语单词
学校school名字name
课后
体会
单元教学设计副页2
步骤
教学内容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首页
课程名称
语文
教师姓名
杨杰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第周月日第节至第节
授课地点
单元标题:
古代文化常识(一)
单元教学
学时
2学时
在整体设计中的位置
第3次
教学
目标能力Βιβλιοθήκη 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通过积累古代文化常识,能够看懂浅显的文言文。
1、了解中国古代的学校及考试制度。
2了解中国古代名字与现在名字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