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常识(全面)

古代文化常识(全面)

答案:D
.
二、官职制度
1、政府机构 “三公九卿”
太尉 (军事)
皇帝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宗庙 (宫殿 (宫门 (马 (司法 礼仪) 警卫) 警卫) 政) 审判)
.
典客
(外 交和 民族 事务)
宗正 治粟内 少府
(皇族、史
宗室 (租税 事务) 钱谷财
皇室需 用的山 海池泽
文 言 传 记 常 识 词 从政 汇
典(主持、主管)
巡(巡视)
劝(鼓励,奖励)
课(考核、督促)
按(巡视,巡行)
案(考察,核实,巡行,巡视)
劾(弹劾,检举)
构(构害,诬陷)
党(偏袒,结党)
短(进谗言,说坏话)
收系(逮捕)
坐(①因……犯罪或错. 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 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 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6.罢官:罢、黜、夺、免、“绌”通“黜”
7.降官:贬、谪、放、窜、左迁、左除、左降、
左转
.
授官常见词 (1)察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2)征: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 (3)召: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 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政收支) 之税及
官府手
工业
下面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 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 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 使骸骨归葬故乡。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五音: 宫、商、角、徵、羽。 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七声: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五射: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4)辟: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5)荐: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三国 志·魏书·第十三王朗传》
.
授官常见词
(6)封:孝武西迁,(豆卢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 后进爵为公。
(7)拜、除: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
(8)授:既履中授兵部主事,粤西适溃,窜身蛮獠中十余 年,弗得归。《魏叔子文集》
.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做一个有素养的中国人
.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对 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对文言 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自主学习、 独立探索的能力。
.
天文 地理山川 纪年 岁时历法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人名称谓 官名
1.年龄称谓
礼仪习俗
2.避讳 3.谦辞敬辞
古代年龄称谓
文化典籍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科举职官
九卿三公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涉及内容
一、科举制度 二、官职制度 三、姓名称谓 四、天文地理 五、纪年纪时 六、礼仪制度
.
一、科举制度
1、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 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 、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 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
状元
榜眼
(一甲,3人) (鼎元)
进士出身
传胪
(二甲,若干)
同进士出身 . (三甲,若干)
探花
下面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 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唐太宗贞观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 中试者皆称进士。 C:“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 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 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进士即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的人,举进士 ,指参加进 士科考试。
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答案:B
.
二、官职制度
1、政府机构 “三省六部” (隋朝建立)
皇帝
中书省 (起草政令)
中书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尚书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侍中
吏部
(主管
文职 官员)
户部
(掌管户 籍、疆土、 田地、财 政事宜)
礼部
(主管典 礼、教育、 科举之事)
兵部
(军队、武 官选用、训 练)
.
刑部
(主管刑罚、 审核案件)
工部
(管理 全国工 程事物)
2、官职变动词语
1.授官 察举征召辟选荐,封赏拜授除,起仕知,补 : 2.升官:升、迁、超迁、拔、擢、陟、加、晋
3.兼任:兼、领、判、摄、行、署、权(代理、暂代)

职 4.调官:转、调、迁、徙、改、出、入

动 5.辞官:告老、告归、解官、乞骸骨、请老、乞身、 致仕、移病、悬车
(9)仕: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10)知:既擢知宿州,以将母弗起,闭门谢宾客。《魏叔子文 集》
(11)补:初,以恩补将仕郎,调秀州华亭尉,累官至浙西提刑 司干办公事,除明州添差通判。《宋史·赵伯圭传》
.
3.文言传记常见官场作为词汇
到任:下车、视事、听事(处理政事) 言事:疏、奏、表、谏、白、矫(假托,假传)
.
类型
考场
童生试
县试 县 府试 府
院试 府、州
考官
考中学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明:提学官 清:各省学 童生 政
案首
生员(秀才)
乡试
桂榜
(秋闱)
会试(春 杏榜 闱)
殿试
金榜
省会
皇帝派遣主 举人
(三年一次, 考官
农历八月)
解元
京城 (乡试次年 三月)
皇宫 (会试同年 四月)
礼部主持 贡士
会元
皇帝
进士及第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 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 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 ‘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很多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 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 “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 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