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池州概况

池州概况

(一)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文化积淀深厚。

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池州已有1380多年历史,其间人文荟萃,佳话连篇。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诗,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声中外;此外,还有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称作"千载诗人地"。

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九华山,千百年来,古刹林立,飞阁流丹,香烟缭绕,修持佛法,享有"莲花佛国"之称。

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生态环境优美。

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江河湖泊错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

境内有二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是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一处是有着"华东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此外,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以上。

区位交通良好。

池州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紧邻长江三角洲,有利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现有码头泊位17个,可常年停靠5000吨级船舶,目前年吞吐量达300万吨,为一类开放口岸;贯穿池州的东接上海、西连武汉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连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东接上海、西达重庆的沿江铁路大动脉的铜九铁路即将动工,并且正在筹建九华山旅游机场。

不久,池州就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对外立体交通网络。

物矿资源丰富。

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中药材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和畜禽饲养也初具规模。

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仅中药材就有1300多种。

已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等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银储量可观,特别是石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砂等非金属矿产更是得天独厚,不仅品质优,而且储量大,开采方便。

旅游特色鲜明。

池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胜地。

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色秀美,同时有着灿烂的佛教文化,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在寺庙、僧尼的数量上居冠,特别是自唐代以来已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为海内外佛教史上的奇迹,正成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大历山、溶洞群、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和珍贵的贵池傩戏、杏花村等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境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正成为森林旅游、生态观光、漂流探险、科学考察的新热点。

经济蓄势待发。

池州是一个撤地设市才三年的年轻城市,各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大。

我们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第一要务,优化环境,改革创新,加快发展。

(二)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国土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4万。

市政府所在地池州城,坐落在池口河(秋浦河)入江口的洲地上,一面靠江,三面环湖,历史上因"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而得名。

地理环境池州东与铜陵市毗连,南与黄山市接壤,西与江西省为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

其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40'-118°08'、北纬29°34'-30°51'之间。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是黄山与九华山山脉交汇地带,中部是丘陵和岗地,西北部是沿江平原。

池州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季风明显,生长期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境内水系发达,青通河、九华河、秋浦河、黄湓河等北流入江,主要湖泊有升金湖、白沙湖等。

池州生态体系完好,森林覆盖率达56%,处处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

1996年12月26日被批准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11月11日被列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16个地方试点地区之一。

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池州境内有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东至大历山以及蓬莱仙洞、慈云洞、鱼龙洞、大王洞、神仙洞等各具特色的溶洞群。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拥有耕地8.7万公顷、山场49万公顷、水面3.4万公顷,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3处。

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等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和速生丰产林基地。

野生动植物品种多样,仅中药材就有1300多种。

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已探明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资源40余种,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铅、锌、钨、钼、锑、钒、煤、硫铁、白云石、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麦饭石等。

其中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矿不仅储量大、品位高、质量好,而且大多分布在沿江地带,便于开采和运输。

人文历史池州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以来,迄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

建国以后,历经两撤三建,1988年8月复设池州地区,2000年6月改池州地区为省辖池州市。

文化底蕴丰厚。

池州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

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晚年隐居于东至县境内的牛头山,读书种菊。

后人因仰慕他的高风亮节,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在今东流镇为其修建了靖节祠(又名陶公祠)。

诗仙李白曾五游秋浦、三上九华,对池州的山光水色、铜铁冶炼、风土人情多有吟唱,留下了近百首诗篇,其《秋浦歌》十七首流芳后世。

晚唐杜牧在任池州刺史的两年内,留下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千古绝唱《清明诗》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

包拯、岳飞、苏轼、司马光、王安石、朱熹、陆游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池州,寻芳揽胜,留下无数文化珍品。

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的贵池傩、源于佛教释典的目连戏、兴于明代的青阳腔,以其古老的表演形式和纯朴的民俗风情引起了国际文化界的关注。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九华山佛教始于晋代,兴于中唐,盛于明清。

早在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就有天竺僧人杯渡来山筑室为庵,传经布道。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王族近亲金乔觉渡海来华,历尽艰辛,卓锡九华,苦心修持,99岁园寂,因其肉身不腐,遂被尊为地藏菩萨应化。

自此,九华山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四方信徙接踵而至,明清鼎盛时期,全山有寺庙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

"莲花佛国"九华山被誉为"东南第一山"。

九华山现有大小寺庙94座,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寺庙9座。

自金地藏之后,相继有15位高僧修成不腐之身,现在可见的有5尊,成为海内外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迹。

经济现状池州市按照"开放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着力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9:34.7:36.3。

财政总收入5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

工业经济和名牌产品。

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冶金、化工、纺织服装、机械仪表等为支柱的产业群体,培育了池州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池州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池州杏花村集团、天方茶业集团、东至华源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

九华佛茶、黄石溪毛峰、天方八宝茶、石松燃气仪表等成为名牌产品。

旅游经济和外贸出口。

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以九华山为龙头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2001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205.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亿元。

外贸自营出口成倍增长。

全市获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达41家,完成出口2512万美元。

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

池州境内318、206国道纵横穿越,池州港新港区扩建工程正在抓紧施工;贯穿池州的合(肥)-铜(陵)-九(华山)-黄(山)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北)京-福(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将构成对外交通的大通道,沿江铁路连接线的铜(陵)-九(江)段已经国家批准建设。

城市建设和服务功能。

池州市区建成区面积12 平方公里,是一个四面环水的花园城市,各类服务设施功能齐全。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主城区东边,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2平方公里,已实现供电、供排水、道路、通信、宽带网等"五通一平",进区企业日益增多,已成为池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7和30平方米。

发展规划池州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思路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整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建材行业、食品工业、环保产业和旅游产业,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

池州未来城市的发展定位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北部服务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和港口城市。

池州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为 "一主一副一区",即池州主城区、青阳副城区、九华山风景区三部分,实施组团推进、三位一体、市山联动的发展战略。

力争到2005年,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2020年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到26.33平方公里,真正把池州市建成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皖江南岸的生态旅游强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