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树状算图与算法流
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树状算图,初步体会树状算图的作用。
2、能从条件出发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含有三个量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4、能结合树状算图表达和理解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列综合算式解答含有三个量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难点:
用树状算图来分析、综合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一起来看,小胖、小巧和小亚他们去游泳池游泳。
(媒体出示)小胖说:我游了600米,比小巧多游200米,小亚游的距离正好是小巧的2倍。
小亚游了多少米?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找出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指名汇报)
条件:小胖游了600米,比小巧多游200米,小亚游的正好是小巧的2倍。
问题:小亚游了多少米?
3、学生尝试解答后四人小组交流
汇报得出
师:请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呢?
问:为什么要先算小巧游的距离?用减法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
师:综合算式是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相当于把两个算图合成一个算图,跟老师一起画画这个图。
从图上能看出运算的顺序吗?
师:这些形状象树的图,叫做树状算图。
树状算图不仅能帮助我们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和步骤,还能表示出算法流程。
二、跟进练习
根据树状算图说说算法流程再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1、交流
2、核对。
(讲评综合算式中各数量的关系,以及括号的添加)
三、模仿练习
1、出示:小亚说:我游了800米。
小丁丁说:小亚游的比我少400米。
小胖说:小丁丁游的距离是我的2倍,我游了多少米呢?
①找出条件和问题。
分清楚谁和谁比。
②要求小胖游的距离必须先知道哪个量?
独立思考,把你的思考过程用树状算图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后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800+400)2
=12019
=600(米)
答:小胖游了600米。
小结:在分析题目时一定要看清楚条件与条件、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再列式计算。
2、水果店第一次运来40箱梨,第二次运来60箱,每箱梨重15千克。
两次共运梨多少千克?(选择树状算图再解答)
3、双层火车每小时可行148千米,庞巴迪火车2小时可行332千米,庞巴迪火车每小时比双层火车多行多少千米?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什么方法分析应用题?在解题时要注意
些什么?
五、拓展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
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师:在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表现都很棒,有兴趣挑战更高难度的问题吗?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
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小亚和小胖两个好朋友都喜欢集邮。
小胖已经集了162张,小亚如果再集21张正好是小胖的2倍。
小亚已经集了几张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