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介绍ppt课件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介绍ppt课件
排除麻疹风疹病例
血标本检测麻疹和风疹IgM结果均为阴性, 且无其他麻疹或风疹实验室检测阳性结果 者。
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麻疹/ 风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且明确诊断为 其他疾病者。
监测内容
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 告人发现监测病例,应按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进行报告。
核酸检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接到病原学标本后7日内应完成麻疹或/和风疹病毒核 酸检测。
核酸检测阳性的病原学标本,应在完成核酸检测后10 日内送达省级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
病毒分离与基因定型 实验室质量控制
出疹后3日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 抗体均为阴性,且无病原学标本核酸检测结果 的,应在出疹后4~28日采集第2份血标本进行 检测。
临床诊断病例
流行病学联系病例
流行病学联系麻疹病例
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但与实验室确诊麻 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流行病学联系风疹病例
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但与实验室确诊风 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什么是流行病学关联?
在出疹前7~21日,直接接触过其他实 验室确诊病例,或存在以下情况:(1)与 其他实验室确诊病例在同一个村、社区、 学校或其他集体单位;(2)参加过同一个 集体活动,如集市或其他集会等;(3)到 访过有实验室确诊病例就诊的医疗机构。
合格血标本的基本要求是:出疹后28日内采集 ,血清量不少于0.5ml,无溶血,无污染;2~ 8℃条件下保存、运送。
合格病原学标本的基本要求:出疹后5日内采 集,冷藏运送,-70℃以下保存。
暴发疫情监测
现阶段麻疹暴发疫情定义为以下任一种情况
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 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临床符合病例
临床符合麻疹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 状之一,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监测 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 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临床符合风疹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 状之一,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风疹的监测 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 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 防和控制疫情。
掌握麻疹、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 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风险评估 和预警。
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 播路径。
评价麻疹、风疹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 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监测病例的定义与分类
监测病例的定义
监测病例定义为发热、出疹,伴咳嗽、 卡他性鼻炎、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关节 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 报告人怀疑为麻疹或风疹的病例。
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 疹病例;
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 发病水平1倍以上。
发生麻疹暴发疫情后,各地要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制定的《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 做好疫情报告、调查、风险评估工作,采取控制措 施,并通过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调查处 置信息。
流行病学监测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就诊的监测病例采集血标本和/或病原学标本 —医疗单位;
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等过程中发现的未就 诊监测病例采集血标本和/或病原学标本—疾控 中心;
当确认为麻疹暴发疫情时,应采集疫情早期至 少5例病例的血标本和病原学标本,病例数小于 5例者应全部采集;
标本应在采集后3日内送达本地区麻疹风疹网 络实验室,发生暴发疫情时要快速送检。
实验室检测结果由检测单位于检测完成后24小时内录入麻 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3日内将检测报告反馈至标本 送检单位
根据流行病学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县级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应按照监测病例分类标准进行最终分类,原则上应在 病例报告后10日内完成
信息分析与利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适时对监测 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分析麻疹和风疹流行 病学特征,评价当地人群免疫状况,发现 免疫接种薄弱地区和人群,提出相关工作 建议,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下级单位,报 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
病例监测
流行病学监测 实验室监测 暴发疫情监测 风险评估与预警
流行病学监测
病例调查
每例监测病例都应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报告单位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
开展监测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异地病例。 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10个
变量中任何一项空缺或不准确的,均认为个案调查 不完整:病例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现住址、含 麻疹/风疹成分疫苗接种史、出疹日期、报告日期、 调查日期、血标本采集日期、可能的感染地。
提纲
修订原因 监测目的 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 监测内容 资料管理与信息交流 各级职责 监测指标 与09版本监测方案的主要变化
加强核酸检测&病原学监测
2012年开始要求地市级开展核酸检测
采样 检测 结果录入
加强麻疹病例基因型监测 监测指标的相应调整 接种疫苗后发热出疹病例的归类 个案调查表相应修改
监测目的
流行病学监测
主动监测
医疗单位应每旬开展相关科室主动监测,并做 好记录。
承担主动监测任务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乡级 防保组织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 每旬到辖区内监测医院开展主动监测,定期对 医疗单位主动监测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导评 估。
实验室监测
全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 血清学检测
承担血清学检测任务的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在收到血 标本后,应于4日内完成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
风险评估与预警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协助卫生行 政部门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利用历年麻疹 疫情、疫苗接种率及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 查等信息,对本地区麻疹疫情发生发展趋 势进行预测、预警。
资料管理与信息交流
信息的录入和个案管理
监测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信息由病例报告单位录入传染病 报告信息管理系统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信息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调查完 成后48小时内录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