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闻一多一、学习要点:1、了解闻一多的诗作情况。
2、把握本诗反映的社会现实及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思想。
3、把握诗中隐喻、反复、排比手法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主张及本诗的特点。
二、出处与作者1、本文选自《死水》2、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
湖北浠水人。
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校,“五四”运动曾对他有所触动和影响。
1922年赴美留学,研习美术和文学,颇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同时,目睹美国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实,激起强烈的反帝爱国热情。
1923年出版了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后,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教授。
1928年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杂志。
同年出版的诗集《死水》,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较前更前进一步。
他的诗继承了中外诗歌的优良传统,精练、严谨、富有创造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教。
1943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害于昆明,终年四十七岁。
有《闻一多全集》。
三、题解与背景1、一句话,指“咱们的中国”,即民众的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的中国。
诗人通过这一句话表达了对理想中国的切盼和歌颂,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2、背景:《一句话》写于1925年留美回国之后,在留学期间,他对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有切身的感受,激起他强烈的爱国激情。
他怀着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和挚爱回国,但他看到的却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
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之甚。
求之切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批判,转化为痛苦、失望和焦急的情绪但作者对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重新崛起一直是充满期待和自信的,他渴望现实的变革和祖国的富强,并相信,这一理想会实现。
表现在创作上,回国后,爱国主义与现实主义更紧这首诗选自闻一多的哪一本诗集?诗歌主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928年,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创办什么刊物?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密结合,爱国的激情与现实的反思不可分割,他更自觉地以关切的目光注视着在苦难中挣扎后的下层人民,并对他们的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
本诗即是这种情感的反映四、课文分析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①”术构思的中心主题显现的焦点。
全诗共分两节,每节结句“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第一节:在内容上抓住了火山的长期沉默与“一句话”的突然爆发这一对比,写出了“咱们的中国”在时间上的突发性。
这节可分三层:第1层(1、2句)突出了“一句话”在现实中被压制的原因和巨大的威力。
有一句话>这句话即后文的“咱们的中国”说出就是祸②>因为社会黑暗,宣扬“咱们的中国”就是宣扬革命,必然受到封建军阀的残暴镇压,招致杀身之祸,可见当时黑暗现实的专制残酷。
点得着火③>因为社会的黑暗,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抗日益高涨,如同遍地堆放干柴,所以一句话真理的话就会是染起熊熊烈火,这里“一句话”被兴喻想象为火种,而“着火”的材料则暗示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群众不满预示革命风暴到来——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祸”和“火”这一精辟的艺术概括,极其凝练,确切地点明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专制,残酷和群众普遍不满的情绪,预示着革命风暴必将来临。
渗透着对黑暗独立的批判意识,表明了诗人鲜明的倾向性。
第二层(3、4句)用火山五千年的沉默隐喻民众没有作主和说话的权利。
五千年:指中国的历史,与当时的黑暗相联系,暗示它们之间的连续性和同一性。
没有说破:人民大众始终没有当家作主说话的权利,由此把批判的锋艺推向历史的纵深。
火山:象征蕴藏无限力量的民众,对民众力量充满信心。
沉默:由于被封建军阀残暴镇压,这只是暂时的现象。
第3层:交代了一句话的内容极其突发性、震撼力。
青天霹雳:象征声感震地的民众革命,——呼应能点得着火的描写。
(赞颂式的描绘)咱们的中国:解开了开头的悬念指“民众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即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表现出对理想中国的执着追求和无所谓惧的勇气——总之,这节诗反映了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黑暗,专制残酷,民不聊生,极端不满,革命高潮即将来临。
①有一句话指的是哪一句话?②为什么说这句话“说出就是祸?”③为什么说这句话“能点得着火”:“火山”和“霹雳”象征着什么?“咱们的中国”指的是什么样的中国?诗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①“霹雳”象征什么?②咱们的中国指什么样的中国③这节诗反映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这节诗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对理想中国的追求与赞颂;对民众力量充满信心,充满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节:表现了“咱们的中国”在等待中的现实性和必然性。
分三层第1层(1、2句)写“你不信”的事实或可能。
你不信铁树开花〉隐喻不相信民众会当家作主的态度。
第2层(3、4、5句)写我对“不相信”的要求。
有一句话:几近口语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嘲笑了对理想中国的不相信态度,在民众力量面前害怕,惊讶和反对的态度。
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通过预言和警告,表达了自己一心向往和衷心拥护的心情。
表达了他对民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支配自己命运,潜在力量的坚定信念。
等到青天一声霹雳,咱们的中国〉以赞颂式的描绘,写出了新中国诞生的声感,影响和世界意义。
“等到”强调作者对它的期待和信念,后三句与第一节后三句重叠,将“突发”换成“等到”这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它一方面强化了全诗的主题,即“咱们的中国”呐喊的声感和意义,另一方面突出了全篇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两次重复的不同在于:第一次(突然)表现的作者是对它突发性的认识;第二次(等到)则强调了作者对它的期待和信念。
主题: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切盼和歌颂,表现出深厚、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艺术特征:1、写实手法与隐喻手法的结合。
①写实:指语句大多平易朴实,但又凝练、贴切,富于表现力。
如“这话我今天怎么说?”“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几近口语。
“不要发抖——顿脚”又对惊慌失措、害怕反对的情状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②大量隐喻:火山——隐喻民众青天里一声霹雳——隐喻民众的反抗精神和呐喊铁树开花——隐喻不相信民众会当家作主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隐喻“一句话”被想象、兴喻为火种;“着火”的材料暗示着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好处:写实与隐喻两种手法并用结合,一方面问:诗中的“你”代表着怎样的思想态度?答:诗中的“你”表现出对理想中国的不相信态度和对民众革命的惧怕态度,反映了怀疑派和反对派的心理。
诗歌主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在形式上反映了使诗通俗易懂,另一方面诗句也更加含蓄、形象和富于诗意。
2、形式整齐、和谐。
闻一多针对当时新诗创作完全忽视诗的形式,流于散文化的倾向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的诗的建筑美”。
《一句话》就体现了他这一方面的追求。
全诗分两节,每节八行,除了最后两句,每一行又都是九个字。
文字,诗行整齐对称,但毫无生硬雕凿痕迹,似自然天成。
这就使诗的形式具有一种“建筑美”。
3、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适于吟诵。
①一韵到底,几乎句句压韵。
“霹雳”和“爆一声”不押韵,是为烘托最后的“中国”一锤定音的韵脚魅力。
作用:颂读感到余音袅袅,四环往复。
②两节诗的前二句尽管句式不同,但都有四个音标构成。
如: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能‖点得着火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作用:句与句之间显得整齐、统一,富有很强的音乐感、音奏感。
便于吟诵4、反复手法的运用这首诗的末三句重叠,是重复表现手法。
作用①强化了全诗的主题,即“咱们的中国”呐喊的声感与意义。
②突出了全篇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两次重复的不同:第一次表现的是作者对它突发性的认识,第二次则强调了作者对它的期待和信念。
思考与练习一、这首诗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如“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这一精辟的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渗透着对黑暗势力的批判意识,并把批判的锋艺指向“五千年”历史的纵深;二是对理想中国的追求和赞颂,尽管“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但诗人还是呐喊出“咱们的中国”,表现出他对理想中国的执着追求和无所畏惧的勇气。
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通过预言和警告,“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手头、顿脚”,表达了自己衷心的向往和拥护并进行赞颂式的描绘“青天里一声霹雳”,写出它的声感,影响和世界意义;三是对民众力量充满信心;诗中的“火山”象征当时的民众,暗示了民众的沉默是暂时的,而他们的巨大力量喷涌闻一多的什么主张?答:形式上体现出闻一多要求新诗整齐、严谨的“新格律”主张。
诗中的反复句是什么?“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而出则是必然的,诗人还批判了“铁树开花”的观点,嘲笑了害怕、惊讶、反对民众力量的态度,表达了他对民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支配自己命运潜在力量的坚定信念,他坚信,在人民当家作主的那天,必将爆发出“咱们的中国”这自豪的呼唤。
诗人就是从现实与理想,个人与民众一系列问题上表现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
二、这首诗形式整齐、匀称,具有一种建筑美,全诗分两节,每一节八行,除了最后两句,每行九个字。
文字,诗行整齐对称,自然天成,形式具有“建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