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关于地理学科的课程指导意见一、教学内容与进度高一年级(2019级)三年教学计划高二年级(2018级)两年教学计划高三年级(2017级)一年教学计划几点说明:(1)高一年级(2019级)教学安排2019级学生是第一届使用新课标、新教材的学生。
因此本届学生的教学安排要体现“三年一盘棋”的意识,鉴于学校之间差异较大,故在教学安排上做如下说明:高一阶段开设必修1、必修2两个模块。
原则上上学期完成必修1,下学期完成必修2。
但鉴于高一结束时需要进行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故在教学操作时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调整,下学期段可以预留必要的合格考试复习时间,以保证全体学生学业考试合格。
高二阶段开设选择性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2两个模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选择性必修1的部分内容可能在高一阶段已经进行了拓展,故高二阶段教学进度可以做适当调整,条件较好的学校原则上可以完成选择性必修3的内容,高三阶段上学期原则上学习选择性必修3的内容,如果选择性必修3在高二阶段已经完成的学校,可以转入复习备考阶段。
上学期完成除选择性必修3以外的所有高考必考内容。
下学期完成选择性必修3后转入一轮二轮备考。
(2)高二年级(2018级)教学安排2018级学生的教学是我省第二届使用“省调整意见”教学及高考的学生,本届学生的教学进度跟着2017级学生教学进度顺延。
高二阶段原则上完成所有高考必考内容,个别条件差的学校,可以完成除环境保护以外的所有高考必考内容。
乡土区域地理,即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内容的复习不再单独安排,根据本学校实际,可以放在上学期,也可以放在下学期。
高三阶段原则上进入高考备考,进度慢的学校可以把“环境保护”放在高三上学期或下学期,但不能影响必修及选修(限选)内容的备考。
(3)高三年级(2017级)教学安排2017级学生是第一届进入新高考的考生,教学内容及高考命题均依据“省调整意见”。
本年级上学期原则上完成除环境保护以外的全部高考内容,条件好的学校也可以完成全部高考内容,下学期进入一轮二轮备考。
二、教学策略和建议1.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
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通读两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将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与要求熟记于心,坚决杜绝“跟着感觉走”的习惯性做法,同时仔细研究市教研室下发的教学进度安排,明确工作任务,通盘考虑一学年的工作,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任务要安排到每一节课,并且严格执行。
2.以区域地理为载体,搞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联系密切,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必须要联系初中区域地理,要树立高中初中地理教学一盘棋的意识。
(1)针对高中自然地理部分教学难度较大的现实,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穿插初中相应教学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如初中关于地球与经纬网、时区和区时的计算、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等知识可以在学习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时回顾一下,与初中地理相应内容进行对接。
(2)区域地图是信息的集合体,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会读图,引导学生从区域地图中捕捉信息,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3)区域是进行高中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综合分析的最好载体,针对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教学中要注重区域地理特征的教学,以区域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分析,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精心备课,努力打造“自主合作,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面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新形势、针对高中选课走班中选择地理的新生比较多的现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益。
(1)教学过程中要降低重心,立足学情,精心备课,搞好教学设计。
课堂讲什么,怎样讲,哪些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合作探究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点拨,思考题如何设计,训练如何进行,导学案怎么编写,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充分的考虑。
(2)精心打磨课堂,打造高效教学流程。
教学中要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
在教学中,要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创新科学的教学流程。
以下关于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教学流程可作参考。
新授课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明确要求——依据学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释疑——教师答疑、归纳小结——巩固训练,反馈达成——反思内化、拓展延伸。
复习课的教学流程:解读课标,明确要求——梳理知识,形成体系——考点精析,拓展延伸——典例解析,凝炼方法——达标训练,提升能力——归纳整理,反思完善。
讲评课的教学流程:浏览全卷,错因分析——自查自纠,自我完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针对问题,精析点拨——整理错题,反思内化——二次过关,举一反三。
(3)控制进度,降低难度,减缓坡度。
自然地理内容与其它学科知识联系密切,教学难度大,学生学得吃力。
教学中要控制好进度,通过分散难点,减缓坡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这一点对于高一教学尤为重要。
4.完善学案导学,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1)导学案要实现“三案一体”,即:要将教案、学案、拓展性训练整合在一起,便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使用。
(2)提倡编制预习学案,以预案为抓手,把教学任务向前延伸。
预案要体现基础性,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为学习重点内容做好知识储备。
同时,让学生通过梳理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在教师课堂点拨中产生共鸣效应。
(3)建议在导学学案中布置适当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将学习活动向后延伸。
这部分训练题要体现层次性、自主性、适度性的原则。
(4)导学学案不拘泥形式,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不同的设计。
新授课导学案建议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标的解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节内容的具体化)、重难点的精析、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合作探究的问题、知识结构的概括、规律与方法的总结、巩固训练等。
复习课导学案建议包括以下内容:考纲解读、知识结构、拓展延伸、典例解析、规律总结、提升训练等内容。
讲评课的学案建议包括以下内容:问题(包括知识和能力上的)归类、自查自纠、精析点拨、拓展迁移、归纳反思、针对训练、二次过关等内容5.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尝试分层次教学(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从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要求、达标训练要体现不同层次;考试、练习、作业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和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对于优秀生要适当增加训练的题量和难度,让他们“吃饱”;对于中等生在巩固双基的前提下,适当拓展和延伸,让他们“吃好”;对于学困生,要降低难度和要求,让他们“吃得了”。
6.高一教学要突出“地理核心素养”,要突出地理教学“生活化”,所选案例要真实有效,切合学生实际,以地理学可以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来增强地理教学的有用性和趣味性。
要立足教材把概念、原理讲解透彻,并适当延伸拓展。
要及时总结规律,教会学生把地理知识融会贯通,了然于心。
7.高二年级的新授课教学难度相对较大,一定要突出“案例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由因推果”,又要“由果索因”,更要注重“举一反三”的实际运用,每一个案例都要及时总结规律方法,每一个案例力争都要作为一个小课题来对待,坚决避免就教材讲教材的“干瘪式”授课习惯。
8.高三教学要突出重点,提高各轮次复习的实效(1)一轮复习要切实抓好双基教学。
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要适当放慢进度,适度降低自然地理,特别是地图与地球运动部分的难度要求,合理调配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时间,使一轮复习能够善始善终、有条不紊地进行,切实保证一轮复习的质量和效益。
(2)二轮专题复习依据山东省高考考试说明,整合高初中教学内容,按照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设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专题。
完善知识结构,加强知识联系,总结知识规律,比较知识异同,提升学生能力。
在复习中要重视应用地理原理对热点问题、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三轮复习要有新意。
尽量避免陈题、旧题。
要根据高考要求,结合地理热点设计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新颖的文综训练题。
讲评试卷时,要注意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答题技巧的指导,要借题发挥,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个轮次的复习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轮复习在重基础的同时,也要有小专题的综合复习来提升能力;二轮专题复习时,要穿插文综综合训练,提高学生适应高考综合复习来提升能力;三轮综合训练,也要有基础知识的补充,根据学生在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做好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
9.强化图表运用,提高图表判断能力就学生的薄弱环节来说,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仍是最主要的,是制约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瓶颈”。
而地理试题难点就在如何从图表、材料中准确、有效地获取、整理、加工信息,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1)重视图表教学,强化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在地图上“活化”地理知识。
(2)通过对典型题的评析,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学会如何从图表、材料中获取、整理和加工信息。
(3)注重学生答题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阅读审题,抓住关键词把题目要求搞清楚,学会从图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为我所用,并逐渐形成富有逻辑、层次分明的推理和描述。
10.创建优质团队,打造学科持续发展力(1)近几年,由于各学校新进青年教师较多,为此各单位地理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要切实起到骨干带动作用。
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成立核心教研组、开设名师论坛等形式,发现典型、培植典型,推广他们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创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优质团队。
(2)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
通过参加各级教师教训、组织教学研讨会、学术经验交流会、教学能手和优质课评选等,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展示他们的教学成果和学术水平,激励他们脱颖而出。
(3)教研组活动要重实效。
教研组活动既要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研究内容,还要不拘形式,随时随地研究教学中的问题,要以骨干教师为核心,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增强教研组团队的合作意识,提升整体教学水平。